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石门摩崖石刻:南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历史见证

陕西石门摩崖石刻:南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历史见证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门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南北往来,使褒斜道七盘山段的路况大为改观,来往行旅称便。极言昔日褒斜道石门通车的盛况。图1-25鸡头关下渡船石门摩崖即是指题刻在褒谷水两岸及石门内外的摩崖石刻群。石门隧道内第一种摩崖石刻是东汉建和二年刻的《石门颂》,这也是石门西壁出现的最早摩崖。而北魏永平二年《石门铭》,则是石门东壁出现的最早摩崖。两宋时期石刻,尤其是南宋石刻较多,此后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摩崖或碑碣,层出不穷。

陕西石门摩崖石刻:南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历史见证

所谓石门,就是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58—75)所开凿的一段隧道。石门位于褒谷口之褒河西岸,离原褒城仅约2.5公里。这里本是连城山与褒河相连的七盘山突兀河谷的一个山嘴。它一面傍依褒河,另一面则紧连山体,因其形状酷似鸡冠,故名鸡头关。此地道路崎岖坎坷,令来往行人叫苦不迭,而引文人骚客喟叹不已。这里是褒斜道的必经之路,因此成了人们送别亲友、怀古论今的地方。清顺治时期的进士陆鸣珂《七盘上鸡头关》写道:

北栈行将尽,鸡头势转雄。七盘蚁旋磨,百折马行空。

天险关山壮,人谋斧凿工。十年转战地,故垒动悲风。

汉中民谚“上了鸡头关,眼泪擦不干”,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昔日送别亲朋好友、子弟行旅时依依离别的场景(图1-25)。

陡峭的鸡头关成了褒斜道上的一个巨大障碍。东汉永平四年,明帝诏令修复褒斜道时,还下令开凿了石门隧道。《石门颂》记载:“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石门是对这段隧道的形象化的称呼。经实地勘察,石门略呈南北向,基本与褒河河谷平行,其基面与南北栈道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说明南北贯通,平坦易行。石门隧道南北长14米,东西宽3.95~4.25米,高4~4.75米[20]。石门的开通,极大地便利了南北往来,使褒斜道七盘山段的路况大为改观,来往行旅称便。北魏《石门铭》称:“穹窿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驷牡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极言昔日褒斜道石门通车的盛况。石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在世界公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1-25 鸡头关下渡船(www.xing528.com)

石门摩崖即是指题刻在褒谷水两岸及石门内外的摩崖石刻群。其镌刻时间最早的是东汉永平九年(66)的《开通褒斜道》。石门隧道内第一种摩崖石刻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刻的《石门颂》,这也是石门西壁出现的最早摩崖。而北魏永平二年(509)《石门铭》,则是石门东壁出现的最早摩崖。两宋时期石刻,尤其是南宋石刻较多,此后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摩崖或碑碣,层出不穷。

石门所在地两山对峙,有“虎峰”、“熊山”之胜,有漫道雄关之险,褒水奔流于两山之间,其浪激时如飞雪翻滚,沉静时如“浮浪玉盆”,胜似图画一般。这里的摩崖石刻很多,达到百余品,其中以《石门十三品》最为著名。这些摩崖都处于远离闹市的幽谷之中,由于有深涧绝壁作为屏障,历代祸乱未能波及,所以保存较好。

鲁迅与“石门十三品”】

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其文学成就早为人们熟悉,但他对于历代碑刻拓片的重视,却不为人深知。当时他供职教育部美术调查处,承担着筹建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部及古物调查出版等,职责所系,鲁迅先生便成为北京琉璃厂的常客。汉中名碑拓片也是琉璃厂各碑帖店铺的货物,其中就有“石门十三品”。在他收集的汉中碑刻拓片中,最早者是《石门颂》,最晚者是《石门铭后题记》(即《石门铭小记》),去琉璃厂多在星期六休息之时。

从《鲁迅日记》看,他从琉璃厂碑帖铺中购买石门拓片的情况。如《乙卯日记》1915年7月4日,“午后往留黎厂(琉璃厂)买《杨孟文石门颂》一枚,阙额,银二元。”这样的记载还有多处。

鲁迅收藏“石门十三品”拓片时,不免遭遇伪品、新拓的困惑。《丙辰日记》1916年1月6日记载,午后他在琉璃厂购买《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拓本说:“买《鄐君开道记》旧拓本一枚,‘钜鹿’二字未泐,值二元。”从清代以来,金石学家以“钜鹿”二字有无、损泐与洗刻来鉴别拓片的优劣与时代的早晚。但当他回到寓所绍兴县馆审视时,却发现它并非旧拓,不禁黯然神伤。遂于翌日再至琉璃厂请求调换,“午后审知《鄐君开道记》为重开后拓,持往还之,别易较旧者。‘钜鹿’二字微可辨,直(值)减五角。”这说明鲁迅先生乃碑拓的行家里手,同时也可看出当时汉中拓片在市场中的混乱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