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珍品介绍:陕西古代石刻《道女》与北碑奇珍《姚伯多供养》

珍品介绍:陕西古代石刻《道女》与北碑奇珍《姚伯多供养》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碑右有一男一女,女像榜题为“道女”,当是女道教徒。两侧为侍者,头戴道冠,面部瘦长,双手合于胸前,跣足,无衣纹。两侧应为侍者,著道冠,站立,双手合于胸前。下层5人,题名为“姚伯多供养、姚伯龙供养、姚定龙供养、姚伯养供养、姚天宗供养”。此碑铭文长达2200多字,为造像碑所罕见。这是魏书与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为金石及书法爱好者所珍视,为北碑奇珍。于右任将其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并称“三绝”。

珍品介绍:陕西古代石刻《道女》与北碑奇珍《姚伯多供养》

(1)魏文朗造像碑

此碑是陕西已知最早的造像碑,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佛教道教混合造像碑,在中国艺术史和宗教史上都是十分珍贵的遗存。该碑于1934年在渭北的漆河发现。高131厘米、宽66~72厘米、厚29.5~31厘米。碑阴下半部有发愿文:

始光元年北地郡三原县民阳源川忠佛弟子魏文朗哀孝不赴,皆有建劝,为男女造佛道像一区。供养年疾每过自然,子孙昌荣,所愿从心,眷属大小,一切勿怨。如是因缘,使人后扬。女夫萧苌生一心供养佛时。

碑四面均有造像。碑阳上半部凿一拱形龛,龛中并列两尊坐佛,右像为佛,左像为道。佛像结跏趺坐,右手做施无畏印,著右偏袒袈裟,内著僧祗支,头有肉髻。道像亦做结跏趺坐姿,著双领下垂束腰长袍,系有腰带,下颌有胡须。两尊坐像的左右还有胁侍立像。龛楣刻二龙相交,左右上角各刻一尊飞天。主龛下刻有佛床,龛下中央为香炉及二跪拜供养人,一为僧形,旁刻有“魏僧猛”三字,一为束发的世俗人物。龛下部均为供养人,像旁均有榜题。左边刻一屋宇,屋内两人,题为“父魏游、母马堂”,碑右边亦有一屋形小龛,内刻一人端坐。香炉下为像主魏文朗骑马图,后有一侍者举伞和一牛车,题为“弟子魏文朗乘马一心”,魏文朗像前有一骆驼。下排为魏文朗的眷属,计有魏黑、香郎、孙魏三保、孙魏法兴、息魏通达、魏阿举、妻贾道花、妻田阿登、孙女思妻、孙女□□。

碑阴主龛为思维像。拱形龛,龛内造一坐像,右手支颐,左手扶右腿,右腿上抬置于左腿上,戴花冠,座下有二狮。这是北朝常见的思维太子(或菩萨)像。拱形龛楣上刻有二鸡,两上角刻飞天。大龛左右又用阴线各刻一小龛,均为屋宇形龛,左龛中端坐一人,高髻,结跏趺坐,坐于胡床。右龛中侧跪一人,有高冠。这两龛或为文殊与维摩诘对答图。下有山峦、鹿和虎。大龛中部下方亦有香炉,左右各立一人,右立者为僧人形,左立者作世俗打扮。碑右有一男一女,女像榜题为“道女”,当是女道教徒。男像榜题为“长生一心”。下半截为发愿文。

碑之左右侧亦开龛,为一佛一道。右侧为佛龛,龛为屋形,佛结跏趺坐,结禅定印,著通肩衣,左右有胁侍菩萨。龛下为线刻骑马像,上为像主骑马出行,后有举伞侍者。下为著铠甲、持长矛的武士,战马亦有马甲。碑左侧为道龛,分为上下二龛。上为屋形龛,中坐一道像,手持麈尾,著双领下垂袍服,戴高冠,左右有胁侍者。下龛为拱形,道像造型同上,惟双手交叉于胸前。龛下刻一夜叉

【造像碑上的称谓】

造像碑上的称谓,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如造像人自称佛弟子、正信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优婆塞、优婆夷。凡出资造像者称像主、副像主、东西南北四面像主、发心主、都开光明主、光明主、天宫主、南面、北面、上龛、中龛像主、檀越主、大像主、释迦像主、开明像主、弥勒像主、弥勒开明主、观世音像主、无量寿佛主、都大檀越都像主、像斋主、左右厢斋主。

造塔者称塔主,造钟者称钟主,造浮图者称东面、西面、南面浮屠主,造灯者称灯主、灯明主、世石主。劝化者称化主、教化主、东西南北面化主、左右厢化主、都化主、大都化主、大化主、都录主、坐主、高坐主。邑中助缘者称邑主、大都邑主、都邑主、东西面邑主、邑子、邑师、邑正、左右厢邑正、邑老、邑胃(胥)、邑谓(谞)、邑渭(谞)、邑政(正)、邑义、邑日、都邑忠正、邑中正、邑长、乡正邑、平正乡党治律。其寺职之称曰和上、比丘、比丘尼、都维那、维那、典录、典坐、香火、沙弥、门师、都邑维那、邑维那、行维那、左右厢维那、左右厢香火。

图3-19 魏文朗佛道教造像碑碑阳

此碑造像面相长圆,颈长,身体略平,衣纹为细线刻,风格粗拙稚朴。现存铜川药王山博物馆(图3-19)。

(2)姚伯多造像碑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刻,1931年出土于陕西耀县漆水河。长方形,残高137厘米、宽70~72厘米、厚30厘米。顶、座均失,榫迹尚存。四面雕刻

碑阳上半部凿一长方形浅龛,无龛楣,内雕三尊造像。正中主尊为太上老君像,头戴道冠,结跏趺坐,施禅定印。两侧为侍者,头戴道冠,面部瘦长,双手合于胸前,跣足,无衣纹。造像雕刻粗糙,风格粗犷稚拙,不求比例。下半部刻发愿文,共23行,行28字,界以不大规则的方格。(www.xing528.com)

碑阴上半凿上下两龛,上龛为拱形龛,内雕一盘腿交脚而坐、双手合于胸前、头戴道冠的道装造像。下龛为长方形龛,内雕3尊造像,正中为坐像,头戴冠,右手曲于胸前,左手下垂。两侧应为侍者,著道冠,站立,双手合于胸前。造像风格同碑阳,但磨损严重。下半部刻发愿文。

左侧上半线刻供养人像,分二层,供养人像头系巾,上著宽袖袍,下身着裤。造像仅具轮廓,雕刻手法为剔地平刻。上层1人,题名为“道民姚文迁供养”。下层5人,题名为“姚伯多供养、姚伯龙供养、姚定龙供养、姚伯养供养、姚天宗供养”。下半部刻发愿文,为碑阳铭文的后段,共9行,行19字。

右侧上半亦应为二排供养人像,但上半残损,仅存下排。一排5人,均头系折角方巾,着圆领对襟短襦,下着长裙,题名为:“清信梁冬姬供养、清信胡女焦供养、清信胡德女供养、清信牛妙姜供养、清信王职女供养。”下半部刻发愿文,9行,行22字。

碑文内容是姚伯多兄弟造像的发愿文。此碑铭文长达2200多字,为造像碑所罕见。雕刻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力。楷中有隶,体现出由隶变楷的痕迹。这是魏书与雕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为金石及书法爱好者所珍视,为北碑奇珍。于右任将其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并称“三绝”。现存于铜川药王山博物馆(图3-20a、b)。

图3-20a 姚伯多造像碑碑阳

图3-20b 姚伯多造像碑局部

(3)魏元广造像碑

2009年7月于陕北富县张村驿镇广家寨村西北的寺院遗址出土。该碑通高175厘米、宽49厘米、厚19厘米。碑阳下部有发愿文8行,共101字:

天和四年岁次己丑二月新(辛)酉朔十日申作。伏(佛)弟子冀显明、伏(佛)弟子孟大□又合门大小,减割家资,敬造石像一区。盈余既敬显皇帝比(陛)下,圣祚长延。显皇帝七世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神生□,各安□世,思□□□,心存□,国祚永隆,兵甲休息,□时成佛。造像人,魏元广。

碑四面均有造像。碑阳上部为两龛造像,上龛为二佛,均为坐姿,双手执物置于胸前,下龛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中间坐佛右手结无畏印,左手结与愿印,两边的菩萨和弟子分站于莲台之上,所有雕像均显得比较瘦长。造像碑下部为铭文,全篇101字,其中有“天和四年(569)岁次己丑二月新(辛)酉朔十日”字样,说明了造像的目的、造像人的名字等。在铭文的左右及下方,有线刻人物20人,人物旁边有榜题,榜题前有“清信女”、“息女”、“邑子”等字样,其中特别的是铭文左上的一个人物,其旁边的铭文为“宁远将军奉车都尉冀太一心供养佛”。

碑阴上中部有近方形小龛两个,上龛为一佛二菩萨,下龛为一佛二弟子,佛为坐姿,两边弟子双手合十站立,下部为线刻人物12个,除4人外,其余人物旁边均有榜题。

在碑之左右两侧亦开有小龛。每侧各有两个小龛,小龛内均有一尊小坐佛。

供养人的姓氏有“盖”、“似先”、张、王等,前两者均为北方的少数民族。“似先,高丽扶余种也”(《古今姓氏书辩证》),或以为是西羌姓氏。而盖姓是匈奴族卢水胡的族姓,早先北魏太武帝曾镇压卢水胡人的起义。这些少数民族供养人,其对于佛教史、中国艺术史的作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存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图3-21a、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