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特战争:拜占庭帝国的胜利与代价

哥特战争:拜占庭帝国的胜利与代价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给拜占庭帝国带来繁荣的同时,查士丁尼一世也做出了一个有损于全体罗马人的举动,那就是为实现他个人的野心发动了罪恶的哥特战争。虽然哥特战争以拜占庭帝国的胜利而告终,可是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有人认为,哥特战争甚至比1个世纪之前蛮族的反复入侵更加罪孽深重。从这一点来看,赢得这场战争的查士丁尼一世也是一个失败者。

哥特战争:拜占庭帝国的胜利与代价

提及战争,人们对它的看法向来褒贬不一。“铁血宰相”俾斯麦说:“一个时代的重大问题并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只能靠铁和血解决。”而反战的罗马批评家则说:“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战还是不战,是一道难题。如果必须在二者之中择其一,也许很多人都会采取折中的办法,即权衡利弊,看看到底值不值得开战再说。但是,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就像意大利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说的那样:“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但并不会在你愿意时结束。”没有人能随意控制战局,如果谁不信服这一点,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拜占庭帝国皇帝芝诺去世之后,年逾花甲的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继承了皇位。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在位期间,实行了彻底的财政和行政改革,使拜占庭帝国的国库越来越充实,也因此得以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他没有贸然地选择对外开战,而是修筑了一道从黑海延伸到马拉马尔海的长城,以守为攻,取得了预期效果。518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去世,利奥王朝终结。

阿纳斯塔修斯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经过元老们的一致商议,皇位最终由68岁的近卫军队长查士丁继承,史称查士丁一世。查士丁一世行伍出身,因战功和忠诚得到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赏识,因此在皇位继承人的角逐中举足轻重。在其侄儿查士丁尼的建议下,查士丁一世顺势登上了帝位。

据说,查士丁一世大字不识一个,在任期间都是用图章代替签名,好在这并不影响他的统治。他的主要政绩有:取消由阿纳斯塔修斯一世制定的一性论宗教政策,恢复国内安定;用重金换来与波斯和平共处,同时与弱小民族结盟,以遏制波斯。

不过,也有许多拜占庭学者认为,这些政绩实际上都应该归在查士丁尼名下。查士丁尼于483年出生在色雷斯行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很有才华。查士丁一世登基之后,收他为养子,在他的协助下制定了一些重要政策,也难怪学者们会猜测他才是这些政策真正的制定者。527年,查士丁一世去世,查士丁尼名正言顺地成了拜占庭帝国的新皇帝,史称查士丁尼一世。

虽然与波斯保持和平的主张可能来自查士丁尼一世,但这并不代表他是热爱和平的,事实上,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刚刚登上皇位,他就给自己制定了宏大的目标:恢复基督教的地位,“收复”西部帝国。为了达到这两大目标,他经常彻夜不眠,几乎都要疯狂了,以至于当时有人惊呼:“对查士丁尼一世来说,睡眠好像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他不是人,而是一个恶鬼!”

在查士丁尼一世的领导下,拜占庭帝国修建了许多堡垒赛车竞技场、修道院和教堂,其中包括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些工程大大地增加了赋税,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不满,终于在532年引发了一起叛乱——尼卡暴动。这次暴动差一点让查士丁尼一世失去皇位,但最终还是被皇后狄奥多拉的血腥屠杀给镇压下去了。

查士丁尼也知道,要想重新统一罗马,必须拥有雄厚的实力,因此除了两大目标,他也非常关心国家的管理和建设,积极致力于政治、经济改革,使拜占庭帝国逐渐恢复了久违的繁荣,因此被尊称为查士丁尼大帝。

不过,在给拜占庭帝国带来繁荣的同时,查士丁尼一世也做出了一个有损于全体罗马人的举动,那就是为实现他个人的野心发动了罪恶的哥特战争。

查士丁尼一世对在罗马西部帝国旧址上建立的蛮族国家一直看不顺眼,早就想把它们消灭了。533年,他借汪达尔内讧之机,派大将贝利萨留入侵汪达尔王国,占领了迦太基,恢复了帝国的行政机构。535年,贝利萨留又奉命向东哥特王国开火。

这时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已经去世,新任国王狄奥达特怯懦无能,因此贝利萨留轻易占领了东哥特王国治下的西西里岛和罗马城。东哥特人废黜了狄奥达特,推举将军维蒂吉斯为新国王,在首都拉文纳与贝利萨留展开了殊死搏斗。537年,在维蒂吉斯的猛攻之下,拜占庭帝国军马被围困,贝利萨留坚守危城达一年之久,直到查士丁尼一世所派的援军赶到才获救。540年,贝利萨留包围了拉文纳,东哥特人被迫投降,随后其国王维蒂吉斯被送到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一世在收复地恢复了罗马的旧制度,将土地还给大地主,甚至一并送上了奴隶和隶农。于是,在经历50年的和平之后,原罗马西部帝国再次出现了赋税沉重、贪腐成风的景象。东哥特人不甘忍受奴役,在新国王托提拉的带领下再次奋起反抗,得到了奴隶、隶农、平民的一致拥护。此时贝利萨留已经回到拜占庭帝国,驻守在被征服地的雇佣军纪律涣散、士气低落,因此很快就被击败。543年,东哥特军绕过拉文纳,兵锋直指拜占庭帝国重镇那不勒斯,隔年收复了罗马,重新控制了亚平宁半岛中南部,并且向西西里岛、科西嘉岛和撒丁岛派出了舰队,战局对拜占庭帝国非常不利。

贝利萨留再次被派往前线,他一度夺回了罗马城,可是终因兵力不足而撤退,被迫转战沿海各地。而托提拉则军势极盛,把贝利萨留逼到了亚平宁半岛西南部。贝利萨留一再失利,因此失宠,于548年被撤去统帅之职。托提拉乘胜提出和谈,而查士丁尼一世一心想要再次统一罗马帝国,怎肯接受和谈?552年,查士丁尼一世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进入亚平宁半岛,托提拉于次年战败而亡。东哥特人继续顽强抵抗,于555年被消灭。

虽然哥特战争以拜占庭帝国的胜利而告终,可是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方面,东哥特国灭亡;另一方面,这场战争持续了20年之久,使亚平宁半岛及其居民蒙受了意想不到的打击和损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有意复兴罗马的将领被消灭殆尽。有人认为,哥特战争甚至比1个世纪之前蛮族的反复入侵更加罪孽深重。

德国历史学家西奥多·蒙森曾经说过:“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上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从这一点来看,赢得这场战争的查士丁尼一世也是一个失败者。(www.xing528.com)

为这场战争而欢呼的人,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即将实现统一罗马帝国这一野心的查士丁尼一世。在征服东哥特人的同时,他还趁西哥特王国内乱占领了西班牙东南部。此外,科西嘉、巴利阿里群岛等大片地区也先后被划入拜占庭帝国版图。至此,拜占庭帝国收复了原罗马西部帝国的绝大部分领土,总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一倍。

然而,查士丁尼的功业并没有保持下去。由于长年征战,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和财政力量都大大地削弱了,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匈奴人、波斯人乘机卷土重来,而罗马军却连吃败仗。更糟的是,无论是被征服地的人民还是奉行基督教一性论的基督徒,都没有停止过反抗。

面对这一内外交困的现实,查士丁尼一世也终于开始一筹莫展,只好借助神学来“排遣”。至于为拜占庭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贝利萨留,则于562年被控谋反,被捕入狱,次年获释。565年3月,贝利萨留与世长辞。同年11月,内心充满矛盾的查士丁尼一世也离开了人世,去了他向往的美好天国。

查士丁尼一世留给其继承人和百姓的,是一个空虚的国库,还有一支趋于瓦解的军队。很快,拜占庭帝国在西方收复的领地就相继丧失,查士丁尼一世企图恢复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梦想也随之破灭。生于那个时代的人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在统治者的个人欲望之海上浮浮沉沉。

【相关链接】

尼卡暴动

尼卡暴动是532年在君士坦丁堡发生的一起市民暴动,因为市民在暴动中高呼“尼卡”(胜利)的口号而得名。

这一暴动是党派之争的结果。当时,随着大赛车竞技场的竣工,市民们逐渐分成了蓝党和绿党。“蓝党”的名字取自大海,成员最初主要是海员,后来贵族、议员也相继加入,他们支持中央集权,并以帮助查士丁尼一世登基的功臣自居,经常欺压民众。“绿党”的名字取自春天的田野,成员大多是农民和富商,他们主张地方自治。

532年1月11日是一个竞技日,查士丁尼一世来到赛车竞技场,绿党当着他的面责骂他偏袒蓝党,两党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天之后,几名主犯被判处绞刑。在行刑时,其中两名死刑犯被吊了3次,可是每次绳子都莫名其妙地断裂,随后他们俩就被群众抢走了。这两名死刑犯一个是蓝党成员,一个是绿党成员,因此蓝党和绿党摒弃成见,暂时联合起来,并且一边走一边齐声高呼“尼卡!尼卡”,要求查士丁尼一世宽恕这两名死刑犯。

1月14日,游行示威者包围了皇宫,还派人四处放火,致使圣索菲亚大教堂等许多宏伟、壮观的建筑都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被困3天之后,查士丁尼一世终于露面,向民众发表了演说,可是此时民众的情绪都非常激动,他们怒骂皇帝是蠢货、伪君子,并向他和皇后扔小石子。

查士丁尼一世见形势不妙,赶紧逃回皇宫收拾财宝,准备逃跑。皇后狄奥多拉见状,火冒三丈地说:“如果只有逃跑才能安全,我宁愿留下来。头戴皇冠的人,不应该苟且偷生。‘紫袍是最美丽的裹尸布。’陛下,如果您想逃跑,那么我祝您好运!”听了皇后这番话,查士丁尼一世羞红了脸,决定留下来。

随后,皇后派人悄悄离开皇宫,收买了蓝党的领导层。随后,蓝党和绿党同时聚集在竞技场里,其中有3.5万人被当场射杀,震惊全国的尼卡暴动就这样被镇压了。

自从尼卡暴动之后,罗马公民参与政治的传统就被废除了。后来,甚至连赛车这一传统体育活动也被逐渐取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