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表述精要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表述精要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四级层次结构中,课程总目标和学年目标通常由国家教育部门或者理论研究人员制订,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则由一线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来完成。思考与练习1.辨析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关系。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表述精要

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四级层次结构中,课程总目标和学年目标通常由国家教育部门或者理论研究人员制订,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则由一线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来完成。一线幼教工作者在制订课程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注意明确目标表述的性质和确定目标表述的角度。

(一)明确目标表述的性质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三种学前教育目标取向,这些取向直接影响了目标表述的性质。

1.行为性目标表述

行为性目标指向的是通过课程活动的学习以后幼儿的外部行为的变化,具有可观察性、可控制性。如“能说出自己和伙伴的名字”“会区分上下左右”“能够认识1—10以内的数字”“能做到饭前洗手”等。由于行为目标易于操作,更容易被广大幼儿教师使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宜所有的课程活动都用行为性目标来表述,比如幼儿认知发展、生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课程适宜用行为目标,但是幼儿态度形成、情感萌发、价值观念塑造等方面的课程就不适宜使用行为性目标来表述。

2.生成性目标表述

生成性目标主要指幼儿、教师、教育情境交互作用所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因为生成性目标并非预设,因此很多幼儿教师觉得难以把握,很少运用。实际上,生成性目标是在具体教育活动结束以后,由幼儿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和整理而形成的。生成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类似,都可以用文本表述,只是它的表述是在课程活动结束以后。

3.表现性目标表述

表现性目标指向的是幼儿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独特的经验和体验,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如“参观博物馆,与同伴和老师交流你的感受”“春天到了,表达你对春天的看法”“用橡皮泥、纸盒、小刀、小木棍、棉线等盖一所房子”等。表现性目标更多的是用来引发幼儿的情感、态度等的变化,提升动作技能方面的创造力等。表现性目标关注的是儿童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不要求幼儿具有统一的、特定的行为变化。

(二)确定目标表述的角度

学前教育课程活动主要包括教师、幼儿、教育情境等三个要素,其中教师和幼儿为人的因素,因此在确定目标表述的角度时,可以选择从教师角度或者幼儿角度来表述。

1.从教师角度表述

从教师角度表述课程目标,通常使用“鼓励”“帮助”“引导”“使”等词语来凸显教师的教,指向教师对课程活动后幼儿发展变化的一种预期。如“帮助幼儿获得形状、颜色、大小的概念;使幼儿体验到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愿意与同伴分享喜悦的心情;引导幼儿认识1—10以内的数字,初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等等。

2.从幼儿角度表述

从幼儿角度表述课程目标,通常使用“感受”“喜欢”“愿意”“理解”“能够”等词语来强调幼儿的学,指向幼儿在课程活动结束以后所获得的知识或行为变化等的结果。如“愿意倾听同伴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感受秋天的美,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感;理解并遵守简单的交通规则”;等等。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表述课程目标,都需要注意保持表述角度的一致性。现在大部分教师主张从幼儿角度来表述课程目标,这样可以强调幼儿的“学”,凸显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主体性

思考与练习

1.辨析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关系。

2.结合所学,论述当前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背景对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制订有何影响。

3.设计一个主题教学活动,写出这个主题教学活动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

【拓展阅读】

日本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18]

续表

【真题解析】

(2015下半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目标较多使用“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汇,这表明幼儿园教育强调( )。

A.知识取向

B.情感态度取向

C.能力取向

D.技能取向

答案:B

[解析]幼儿园的五大领域教学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

【真题模拟】

1.某中班一次美术活动“画熊猫”,教师制订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掌握画圆和椭圆的技能,这一目标属于( )。(www.xing528.com)

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活动目标

D.远期目标

答案:C

[解析]这是一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制订的课程目标属于活动目标。

2.在幼儿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订的目标是( )。

A.全国教育目标

B.中期目标

C.近期目标

D.行为目标

答案:C

[解析]幼儿园的月计划、周计划属于近期的阶段性目标。

【注释】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1-32.

[4]Bobbit,J.F.The curriculum[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18:42.

[5]白月桥.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订定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4(9):2.

[6]黄政杰.课程设计[M].台湾:台湾东华书局,1991:186.

[7]张家琼,王善安,秦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9.

[8]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

[9]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4.

[10]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2.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4.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

[13]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3.

[14]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37.

[15]此处仅以教育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为例进行说明。

[16]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6-81.

[17]王月媛.幼儿园目标与活动课程教师用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4.

[18]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