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例文批注重点解读-一篇一篇 解读统编

例文批注重点解读-一篇一篇 解读统编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辞海》对“批注”的解释是:评定、审定。习作例文中的“批注”,是以“批”的方式呈现。例文中的批注,都属于旁批,也叫侧批,将批语写在正文的侧边。批注,也称之为“副文本”。批注融入语文学习,发展为“批注式阅读”,更加强调批注者的评价、鉴赏、体悟,体现阅读者对文本的第一直觉审美,真实主观评价,批注在回应文本召唤的同时,赋予文本全新的生命。分析此表内容可知,习作例文中的批注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为分享型。

例文批注重点解读-一篇一篇 解读统编

习作单元中的“习作例文”中,无一例外,都出现了批注。《现代汉语词典》对批注的解释为:作为动词,加批语和注解。同时,还可以作为名词,指批评和注解的文字。《辞海》对“批注”的解释是:评定、审定。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交流平台”中,提出“批”和“注”的差别。“批”更多指用文字写下读者的理解、体会、感悟,对文本进行解释、补白、拓展、指引。“注”更多指在阅读中进行点、圈、画、写等,以符号标注出文本中的重要信息。从小学一年级起,学生就在学习中开始“注”,而“批”则需要学习。习作例文中的“批注”,是以“批”的方式呈现。

例文中的批注,都属于旁批,也叫侧批,将批语写在正文的侧边。批注不是独立于文本存在,而是要与文本一同研读。批注,也称之为“副文本”。法国作家热拉尔·热奈特在1987年出版的《门槛》一书中提出十三类的“副文本”,例如:作者名、标题、插页、献词和题记、序言、内部标题、提示等。“批注”就是其中之一。热奈特阐述了“副文本”的主要功能:“它们包围并延长文本,精确说来是为了呈示文本……保证文本以书的形式在世界上在场,‘接受’和‘消费’。其美学意图不是要让文本周围显得美观,而是要保证文本命运和作者的宗旨一致。没有副文本的文本是不存在的。”[4]可见,批注在生成之后,就和原文本形成一体化的理解结构,是解读原文本的重要参考。在阅读时,首先被关注和阅读的是文本本身。而批注作为副文本出现后,读者需要认真阅读,并结合不同的生活经验,阅读理解去接受文本以及副文本带来的不同阐释。文本的开放性,加上批注赋予的全新解读,使得批注在作者、读者、批注者三者之间构成了对正文本更加充分和精准的认识,完成了一次全新的意义建构,这类似于一次再创作。

批注,是阅读时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方法。历史上著名的批注都让原作更丰富。例如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毛宗岗评点的《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的《石头记》等。批注融入语文学习,发展为“批注式阅读”,更加强调批注者的评价、鉴赏、体悟,体现阅读者对文本的第一直觉审美,真实主观评价,批注在回应文本召唤的同时,赋予文本全新的生命。(www.xing528.com)

批注并不是随意发几句牢骚,而是体现阅读素养的全新创造。批注时要调动读者的内驱力,打破读者与文本之间的隔阂,让读者直面文本与之进行正面对话。语文学习中的批注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通过对文本的欣赏、质疑、感悟、关联、推断等,摒弃阅读时的一味接受,拒绝思考的惰性,以个性化的解读结果实现对文本意蕴的再创造。统编三至六年级教科书八次习作单元的具体内容如下表。

分析此表内容可知,习作例文中的批注大致有三种,第一种为分享型。批注者和学生分享阅读习作例文的感受、情绪体验等。第二种为指导型。批注重点突出对本次习作的要点、难点的指导,以简洁的语言提示读者予以关注,看到文本中最需要看到的关键之处。第三种为质疑型。针对文本进行质疑,有的疑惑指向文字表达方式,有的疑惑指向语篇的结构奥秘等。质疑是为了引发学生发现例文中蕴藏着写作密码。例如三年级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中,编者就做了两处批注:其一,作者观察得真仔细,他发现“王子”学“狗”的时候叫得最欢;其二,“王子”竟敢跟火车赛跑,真有趣。第一处批注指示内容的独特性。第二处批注指出意境的趣味性。两处批注都在和学生分享阅读时的感受,引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六年级上册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中的批注,第一处为:“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突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指向对文本具体内容的关注;第二处为:“两个典型的事例,让人印象深刻。”批注者分享者阅读的感受。第三处为:“订暑假计划这个事例,写得很具体。”这是针对写作要点进行提示。三年级下册的《一支铅笔的梦想》第一处批注为:“铅笔有了梦想……它会想些什么呢?”提出质疑的同时,引导学生跟着问题往下阅读,问题本身就像写作时的构思,借助问题这一支架,完成对文章内容布局的设计。第二处批注为:“豆角丝瓜和铅笔一样,都是细长的。铅笔想成为‘长长的豆角’‘嫩嫩的丝瓜’,我觉得这样的想象自然、合理。”此条批注以分享阅读体验的方式,揭示文本中想象自然、合理的特色,暗藏着对写作的指导。第三处批注依然提出质疑“铅笔想为小松鼠当撑竿,为小猴子当标枪。它为什么会这样想呢?”指导学生学会在行文构思时“提出问题”,之后“回答问题”,依次完成习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