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育微思考:揭示切割式教学弊端

语文教育微思考:揭示切割式教学弊端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执教者在教学中往往会只关注文本的局部,忽视整体,厚此薄彼,由此形成一种弊端,姑且称之为“切割式教学”。切割式教学的弊端最明显的就是教师对于文本整体的破坏,以自己的好恶对文本采取局部的取样来展开教学。等一切安排就绪,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是学生的小组活动,即每个小组自行负责展示对于《变色龙》一课的理解。

语文教育微思考:揭示切割式教学弊端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文本是基础。解读文本,讲究平衡,即整体和局部关系的平衡。文本的整体是关注篇章结构、文章意蕴、主题形象等,局部是指标点字句、段落起承、首尾呼应等。局部的所有构成整体,整体的存在涵盖局部,教学就是要两者兼顾,相得益彰。这种平衡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共有相生。

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执教者在教学中往往会只关注文本的局部,忽视整体,厚此薄彼,由此形成一种弊端,姑且称之为“切割式教学”。

例如有教师执教冰心的作品《忆读书》,简述其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为什么?学生依据问题交流。

第二部分:检查预习。

1.学生通过PPT交流展示自己查阅的冰心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的注音和释义。

第三部分:品读课文。

1.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交流。(www.xing528.com)

2.找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部分,教师提问:冰心回忆自己读了哪些书?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学生边读边圈划表现作者感受的语句,而后交流。

3.思考:冰心回忆了这么多读书的经历和感受,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和线索来记叙?这样对我们写作有何启发?学生交流。

4.教师提问:对比自己的读书经历,看看冰心是怎样读书的?从她身上能学到哪些好的读书经验和方法?你还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学生交流。

第四部分:作业布置。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设计思路是比较常见的,目的是为第三部分的重点展开铺垫,但弊端就出在第三部分。在这个部分中,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设计分为四项,表面看抓住了文本重要的几个部分,但实质是把文本切割成几块,学生就是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已。当然执教者自身可以说这些问题之间是有联系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阅读文本后,作为读者的身份交流阅读后印象深刻的句子,指向的是最后一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第二个问题就是依据前面这句话展开,学生交流并分析作者冰心自身读书的感受体会;第三个问题结合第二个问题交流的内容,顺势探讨文本的写作顺序;第四个问题再谈读书的方法,四个问题,承接得当,有何不可?但分析实际的阅读教学,学生依托文本,一会儿谈自身阅读文本的感受如何,一会儿谈冰心读书,进而开始饶有兴味地罗列作者所读的书籍名称,接着又谈自己和作者学习方法的比较,出出人人,忙得不亦乐乎,最后的确把四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教学设想在预期中也顺利完成,皆大欢喜,可是听完课,作为一个旁观者思考,或就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思考,我们究竟把《忆读书》读明白了吗?冰心借助时间的顺序,描述自己成长过程中读书的种种经历,叙述少时读书的痴迷,一知半解,年长后读书开启心智,渐人佳境,到后来领悟世情,颇多感慨。与此同时,作者又巧妙地穿插描述自己读书的心得和方法,最后汇总成九个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并深情寄望于后辈学子,这一番“忆”的历程,心路的波折,这些文本整体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被切割完了。

这样的阅读教学,最后呈现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支离的印象和零碎的知识,他日再读此文,等于重新开始。执教者自身会认为教学中课文重点的段落讲了,重要的写法讲了,精要的启示讲了,一切完美无缺,但是对于台下的学生而言,阅读的最后往往是见木而不见森林。你若问他你学到什么?他就告诉你我学了冰心的“忆读书”,别无其他。你若再问他,这篇文章究竟精彩在哪里,意味在何处,他必定张口结舌,无以应对。也许优秀的学生能够明白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可更多的学生只是应付,老师出招,就要接招,忙得晕头转向。

切割式教学的弊端最明显的就是教师对于文本整体的破坏,以自己的好恶对文本采取局部的取样来展开教学。那么,如果我们不纠结于文本的局部,能够重视文本整体的理解,一切就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吗?事实也并非如此。

例如有教师教学契诃夫短篇小说名篇《变色龙》。一开始教学设计由题目先行导人,请学生针对题目的理解进行分析,自本义转向喻义,调动了学生原有的一些知识经验,激发了学习兴趣。之后的设计是请学生概括故事的情节,进而获得对小说的整体感知,作为后面教学展开的铺垫。等一切安排就绪,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是学生的小组活动,即每个小组自行负责展示对于《变色龙》一课的理解。学生事先应该是有备而来,每个小组分别派出精兵强将,PPT轮番上映,内容是丰富多彩,有关注契诃夫的生平,有关注契诃夫的写作风格,也有关注契诃夫的创作思想,当然也有不忘关注小说的主题等。若论课堂气氛,学生互动积极,这是十分成功的。但值得思考的是学生对于PPT内容,小组各自做了切割分配,从不同角度选择讲解,这是随机的,若把这种切割整合起来分析,与文本《变色龙》的联系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我们知道了契诃夫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以及本文小说故事情节,但对于《变色龙》的写作手法,其中狗的五次身份确定,奥楚蔑洛夫的六次变色,包括他变色过程中风衣的脱与穿,对赫留金和狗的言语措辞,以及契诃夫在主人公言语转换之时的那么多省略号的运用等,都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与分析。这种学习任务的切割,即使执教者认为自己已经关注了学生,关注了整体,但是这个整体并没有抓住重点的局部来支撑,使得这样的整体理解泛泛而谈。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从刘勰的话中,我们体悟到缀文者和观文者的思路其实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路径。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观文者的角度披览文字,沿波讨源,了然缀文者的情思意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于文本要既重视整体,又不可轻视局部。局部是抓手,倘若忽视了这点,对文本的整体理解,犹如临岸观海,只是看到海水上面的波澜澎湃,而无法切实感受海水下面的涌动起伏。同时整体的判断依旧重要,切忌上课犹如盲人摸象,自我臆断,或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精髓难以窥见,只见缤纷热闹,而闹腾之后,只是留下一个朦胧的梦幻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