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邵逸夫重金礼聘邹文怀,助力邵氏事业腾达

邵逸夫重金礼聘邹文怀,助力邵氏事业腾达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邵逸夫严厉苛刻的招聘条件,不少人知难而退。吴嘉棠提到的邹文怀,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吴嘉棠穿针引钱,邹文怀同意与邵逸夫见面。邵逸夫对这次见面极为重视,精心布置了一番。邵逸夫如此纡尊降贵去迎接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客人,可谓几十年平生头一遭。邵逸夫几经游说,并许以重金礼聘,邹文怀挡不住诱惑,终于应允出任“邵氏”宣传部主任之职。邵逸夫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他撒开一张大网,要尽获八方人才,助其事业腾达。

邵逸夫重金礼聘邹文怀,助力邵氏事业腾达

邵逸夫担任“邵氏影业”的大老板是苦心经营的结果。从17岁开始接触,19岁投身影视业,30多年过去了。他从电影跑片员、放映员到摄影助理、摄影师,从导演助理、导演到制片人,一步一个脚印。在他年过半百时,终于成为掌门人,他是要大干一场的。1958年,邵逸夫花费32万元,买下清水湾近80万平方英尺的土地,他就在这荒草蔓蔓的郊野上大兴土木,削山平地建造“邵氏影城”,展开规模宏大的“制梦工厂”的计划。

摄影棚建好了,新公司成立了,机器设备齐全了,万事俱备,就差人才,如制片、化妆、剪辑、配音、暗房、编剧、导演、演员……这些必不可少的各部门的演职人员。

邵逸夫礼贤下士,广招八方俊杰。

邵逸夫来香港主持“邵氏”,头等大事是要物色宣传人才,作为自己的左右臂膀。这宣传人才一角非同小可,岂能轻视?他要担起公司的形象宣传、影片的包装设计重任。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攻势的舆论效果。宣传人才必须既懂业务,熟悉市场行情,又善于运用传媒,把握宣传的分寸;还要具有雄辩的口才、敏锐的头脑、良好的社交才能,必须是一个一专多能的全面型人才。只有具备了这些优秀条件,方能胜任这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邵逸夫深知宣传人才的重要,不能马虎对待。尽管登门报名者络绎不绝,可他严格考核,慎之又慎。他抱着“宁缺勿滥”的态度,决不放松或降低自己的标准,不满意不理想者坚决淘汰,毫不手软。面对邵逸夫严厉苛刻的招聘条件,不少人知难而退。勇敢挑战者,最终也榜上无名。一批又一批报名者,犹如大浪淘沙被淘尽。宣传人才始终像那水中月、镜中花般虚无飘渺,不见芳踪。邵逸夫感叹:简直如大海捞针一样难呀。

是吉人自有天相,还是邵逸夫心诚所至?就在邵逸夫苦恼万分之际,一个意外的电话,好比雪中送炭,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那天下午、邵逸夫没精打采地坐在办公室里发呆。突然,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大作。邵逸夫起身接过话筒,那边已经说开了。

“喂!是邵老六吗?我是吴嘉棠啊,听说你来香港了,特地打电话约你出来叙叙旧。我现在供职于英文《虎报》。”

“哎哟!是吴老兄,你好!你好!多年不见,我非常想你,咱们晚上一定好好聚聚。”邵逸夫惊喜地说道。

放下电话,邵逸夫自言自语地说道:“这下有救了,一切好办了。”

吴嘉棠何许人也?此乃老报人,上海新闻界有名的才子,英文是顶呱呱的。

邵逸夫仿佛遇到了救星似的,早早地装扮一新,赶赴约定的地点。

老友重逢,分外亲切。邵逸夫和吴嘉棠问长道短,聊得没完没了。

“邵老六,看来你要在香港大展拳脚,招贤纳士,广聘人才了。”吴嘉棠说。

“仁兄所言极是,我要在香港打天下。我准备开设电影训练班,栽培新人,还准备出版一本电影月刊,介绍邵氏明星、新电影拍摄情况、邵氏上下员工近况、外国影坛消息,还有读者通信等,并成立邵氏影友俱乐部,令大众认识邵氏的明星。”邵逸夫欲擒故纵地说着。

“但你必须找个出色的宣传主任助你一臂之力呀。”吴嘉棠关心地说。

“吴兄,你真是同我想到一块去了,我正犯难,求你帮忙呢。你神通广大,朋友众多,有好介绍吗?”邵逸夫迫不及待地问。

“让我想想看。”吴嘉棠略作沉吟。

“对,有了。我以前有个下属,在上海担任过西报记者。来香港后,起初在英文《虎报》任职,其后转往‘美国之音’主理广播节目,然后再转往美国新闻处香港分处工作。听说工作表现出色,获得重用。”

好哇!他叫什么名字?”

“叫邹文怀。”

“你请他来与我见面。我请他看戏,看‘必属佳片’的邵氏出品。”

吴嘉棠提到的邹文怀,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原籍广东潮州,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讲的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英语。英文名字叫Ray—mond(雷蒙),朋友习惯直呼他雷蒙。

吴嘉棠穿针引钱,邹文怀同意与邵逸夫见面。

邵逸夫对这次见面极为重视,精心布置了一番。他亲自把关,挑选出自己认为满意的“邵氏”出品的影片。

见面安排得隆重热烈,规格甚高。那天上午,邵逸夫一身新装,早早地恭候邹文怀的光临。

邹文怀一到,邵逸夫就设宴款待,为他接风洗尘。吃罢饭,邵逸夫又陪同邹文怀一起看戏,欣赏“邵氏”的影片。

邵逸夫如此纡尊降贵去迎接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客人,可谓几十年平生头一遭。他心中自有如意算盘:眼下人才奇缺,若想成霸业,必须有一流人才辅佐。刘备诸葛亮,尚且三顾茅庐。我要邹文怀相助,也自当礼贤下士。

看完影片,邹文怀彬彬有礼,恭谦客气地起身告辞。

邵逸夫本有意要与邹文怀长谈一番,拍板敲定工作之事。不料,他却急着要走,没有表明态度。邵逸夫也不便多加挽留,只能相送。

邵逸夫沉不住气了:“邹先生,你看工作之事是不是可以定下来?什么时候来上班?”

“邵老板,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这件事以后再谈吧。”邹文怀推辞道。

邵逸夫不再言语,默默地送邹文怀上车。

望着急驶去的汽车,邵逸夫心中怅然若失。

他前思后想,愈发觉得千万不可痛失良机,错过邹文怀这样打着灯笼也难找的人才。

他下定决心,重金礼聘邹文怀出任“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的宣传部主任要职。

很快,他又找到邹文怀。几句寒喧之后,邵逸夫单刀直入说明来意。

邹文怀被邵逸夫的诚意打动了,决定接受邵逸夫的聘请,到刚刚创业的“邵氏”工作。但又提出一个要求:“邵先生,宣传部必须由我自组班底,这个条件必须答应我。”邹文怀斩钉截铁地说。

“好啊!这个要求我完全同意,你尽管放心。”邵逸夫当即拍板定音!

邵逸夫几经游说,并许以重金礼聘,邹文怀挡不住诱惑,终于应允出任“邵氏”宣传部主任之职。

宣传人才问题迎刃而解,其它一切困难就冰消雪溶了。邵逸夫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他撒开一张大网,要尽获八方人才,助其事业腾达。

再说当年国泰机构的“电懋”老板陆运涛,亲自挂帅上阵,无论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都不比“邵氏”逊色,同邵逸夫形成了棋逢对手的抗衡局面。

邵逸夫初来香港,‘‘邵氏兄弟公司”又是兴办不久,旗下的演员为数不多,而能够独挡一面、挑起重担的演员更是凤毛麟角。‘‘电懋公司”则是另一番风光,旗下明星云集,人才荟萃,济济一堂,令“邵氏”望尘莫及。

面对“电懋”要吞并‘‘邵氏”的企图,邵逸夫自知处于明显的劣势。但他岂肯坐以待毙,束手就擒?他闯荡江湖多年,绝非等闲之辈。他深谋远虑,想出了反败为胜的杀手锏。1958年的香港,‘‘邵氏”和“电懋”两间电影公司,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挖演员拉明星的人才大战。

对于挖抢人才,邵逸夫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拉得邹文怀相助,便是成功的一例。邵逸夫为同“电懋”较量,作了精心准备,他明查暗访,周密研究,充分了解陆运涛的各种动作步骤,甚至连每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对手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为将“电懋”的演员挖过来,让大牌明星、大牌导演们反戈一击,投入“邵氏”门下,邵逸夫使出一条“锦囊妙计”来。

邵逸夫采取的是“吃饭”的办法,以拉拢抢挖“电懋”的演员、导演们。邵逸夫这吃饭一招,可是深谋远虑,透着很多的玄机的,决非吃一餐饭那么简单。邵逸夫首先从“电懋”的红星林黛“下手”。林黛当时是香港的大牌明星,很有号召力,极具票房价值。虽说林黛曾替邵邨人的“南洋”片场拍过影片《乱世妖姬》,但因邵邮人吝财惜本,没有把握机会留住人才,林黛终成陆运涛门下的红人。邵逸夫选择林黛作突破口,自然是相中了她的市场价值。她正值艺术青春期,潜力巨大,前途无限。

月色溶溶,暗香浮动。富丽堂皇的餐厅,霓虹闪烁,歌声轻飘。临窗一隅,烛光之下,邵逸夫独坐其间,正等候着林黛小姐的到来。他同她约定今晚共进晚餐,商谈拍片事宜。

“邵先生,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我有点事被耽误了,请您原谅。”林黛不知什么时候已站在了邵逸夫的面前。

“没关系,没关系,林小姐不必客气。”邵逸夫一见是林黛,忙起身相迎。

“林小姐,你请坐,请坐。”

“谢谢邵先生。”

邵逸夫打量起林黛来。眼前的佳人楚楚动人,晶莹透亮的眸子,仿佛蕴含着一泓秋水;瓜子脸上浅浅笑靥,露出甜甜的酒窝;她薄施粉黛,没有着意修饰,但这随便的装束,却散发出一股挡不住的魅力,显得端庄得体,和谐自然。

“天生丽质,果然名不虚传呀。”邵逸夫在心里赞叹道。

邵逸夫和林黛彼此客套一番,双方就开始共进晚餐。(www.xing528.com)

邵逸夫很快就切入正题。

“林小姐,你若加盟邵氏拍戏,我为你提供一切方便。至于酬劳,是你在陆运涛那里拿的片酬的双倍。”

“邵先生,您真会开玩笑。”林黛微笑着摇头。

“林小姐,请你相信,我是真的,不是玩笑话。”邵逸夫连忙解释着。

“邵先生,您别逗我了。”林黛再次摇着头。

“林小姐,看来你是不相信我了。如果我是真的拿双倍片酬给你,你肯到邵氏来拍戏吗?”邵逸夫问林黛。

林黛睁大眼睛,半信半疑地望着邵逸夫。

“邵先生,假如你真的肯出双倍片酬,我一定到邵氏来拍戏。”

“好!一言九鼎,此话可算数?”邵逸夫逼着林黛下决心。

“邵先生,我决不反悔!”

“林小姐,请看这是什么?”邵逸夫从公文包中抽出一叠东西,递到林黛的面前。

林黛连忙拿起来翻看。

“这是拍片的合同和双倍酬劳的现金,你在电懋片酬的数目字,我已核对过,为你填写好了,你只要签字就行了。”

好厉害的杀手锏,林黛始料不及。她实在没有想到邵逸夫会来这么一手,让她毫无回旋之地。她原以为邵逸夫同邵邮人一样小气,舍不得花钱办事,她真的看错了邵逸夫,低估了他的能力。林黛油然生起对邵逸夫的敬佩之情,觉得他干脆豪爽,尊重人才,是个干大事创大业之人。跟着邵逸夫拍电影,一定没错。

况且这双倍酬劳的诱惑,又不能不使林黛动心。她知晓干演员这行当,是吃青春饭的。红不上几年,就冷落衰退。待人老珠黄时,谁还会请你拍戏?不如趁年轻走红时多挣点钱,以防日后的生计。

林黛想到这里,不再犹豫了。英雄尚且要为五斗米折腰,我又奈何?没有钱,生存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艺术?在香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给的钱多就为谁卖命。林黛郑重其事地在邵逸夫的合同上签下自己的芳名,并落落大方地收下了邵逸夫的酬金。

“好!林小姐是个爽快之人,为我们今后的合作愉快干杯。”邵逸夫笑着举起酒杯。

“承蒙邵先生的抬举,以后请多关照。”林黛双颊泛起红云

双方碰杯致意,一饮而尽。

“请吃饭”一招果然奏效,饭桌上“搞掂”林黛,邵逸夫十分高兴。他当即如法炮制,果然弹无虚发。没多久,“邵氏”就从“电懋”挖到了大批人马。像林翠、陈厚、岳枫、陶秦等大牌明星、导演纷纷投向邵逸夫的门下。

再看看“电懋”那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待到陆运涛醒悟过来,忙采取补救措施,却早已人去楼空,悔之晚矣!

在“电懋”与“邵氏”的这场挖角战中,以邵逸夫得胜而降下帷幕。

邵逸夫夺得林黛,聘得邹文怀,后来又把才华横溢的李翰祥拉入盟下,可谓各路人马齐备,要大干一场了!

邵逸夫过人的精力,顽强的作风,是一般的年轻人都无法做到的,足令他们自愧弗如,甘拜下风。

除了处理日常的制片业务、繁忙应酬及在试片室里看电影外,他连香港报纸上的影评文章,也一一细读,认真研究,决不漏过。一天,他留意到《新生晚报》上,有一个笔名叫“何观”的影评人,在该报开影评专栏。直言不讳地批评“邵氏”出品的影片,以阴柔为主,缺乏阳刚之气,是女明星的天下,长期如此,很不正常。

该影评人还人情人理地分析,美国的好莱坞,从不偏重女主角或男主角,而是根据需要而定。即可是男主角带头,如奇勒基宝、马龙•白兰度等;也可以是女主角打头,如伊丽莎白•泰勒、玛莉莲•梦露等;但决不会像“邵氏”那样,只捧女主角,而忽视男主角。

“这个何观,颇有见地,对我们的影片研究透彻,了如指掌,十分难得,难得!”邵逸夫手捧《新生晚报》连连赞叹道。

那么,此位何观又是什么人?邵逸夫急于想知道他的情况,就去找邹文怀探听。通过邹文怀,邵逸夫知道何观真名叫张彻。

这个张彻,那时从台湾初来香港,寂寂无闻,导演了一部黑白文艺片《野火》(也是他的第二部影片)。因小本经营,成绩并不见佳。而且那部影片,也给他带来了麻烦,使张彻与“绯闻”纠缠在一起。一时间,流言蜚语,滚滚而来,似乎让他在香港电影界无立足之地。他只得用笔名“何观”发表影评文章,未曾想到引起了邵逸夫的注意。

在邹文怀的引介下,邵逸夫顺利地同张彻见面。

张彻的个子不高,国字型的脸面,样子很朴实,且谈吐之间,流露出书卷气,颇得邵逸夫的喜爱。

邵逸夫笔问张彻:“你说我们专捧女星,何以见得?”

“邵先生,这一点有目共睹嘛。林黛、乐蒂、凌波、尤敏这些大明星且不必说,就是近年来涌现的女新星,哪个不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张彻答道。

“那么请你说说看。”邵逸夫眯着眼睛看张彻。

“邵先生,例如(丈夫的情人》捧红了丁红;《粉红色的凶手》捧范丽;接着便是杜娟,她在《晚风残月》中是配角,但演技好过张仲文,得导演陶秦赏识,《狂恋》马上捧她为女主角等等,这样的例子还多着呢。”张彻滔滔不绝。

“你对邵氏出品的影片,倒是十分熟悉的。”邵逸夫赞扬道。

“六叔,张先生是写影评的专家。”邹文怀在一边加以提醒。

“你的影评我看过,你希望邵氏拍动作片。我早有此想法。《天下第一拳》拍得不好,但在欧美非常卖座。我看会出现武侠片的潮流。”

“邵先生,如果你们要拍武侠片,不能再拍(天下第一拳)那样粗制滥造的作品了!”张彻劝说邵逸夫。

“张先生,你如果想到了什么好主意,请一定提出来,我最喜欢创新了。”

邵逸夫极赏识张彻,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

邹文怀在送张彻回去的路上,提出了让他加盟“邵氏”的想法;并透露出邵逸夫已有意让其担任编剧部主任的要职。

邵逸夫深谋远虑,放眼未来。他让张彻领衔编剧部主任之职的目的是由他投石问路,挖掘新星,开拓武侠片的新潮流。

60年代到70年代正是“邵氏兄弟公司”的黄金时代,每年全港最卖座的电影,最少有半数以上是“邵氏”出品的。不过,邵逸夫已察觉到,黄梅调影片由于泛滥成灾,已开始走下坡路,一日不如一日了。恰巧这个时候,“长城电影公司”拍了一部卖座甚佳的《云海玉弓缘》,邵逸夫目光敏锐,判断超前,他相信是新派武侠片出击的时候到了。

邵逸夫唤来张彻。想不到,他尚未发问,张彻却抢先说开了。

“六叔,我有个好剧本名叫《独臂刀》,你让我做导演吧,保证拍出来卖座。”

“剧本我迟些看。哪里找好的武打演员?”邵逸夫不加思索地说。

“艺员训练班里有个叫王羽的新人,青靓白净,颇有气质,身手不凡。”张彻说道。

邵逸夫听完张彻的一番话,遂点头应允。

张彻终于如愿当上了导演。他心中的欢悦与激动,自然难以言喻。他十分清楚,这来之不易的机遇,必须格外珍惜,倍加努力,成败在此一举。

对于《独臂刀》的拍摄,张彻真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就差没把性命豁出去了。他没日没夜地扑在现场,直到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反馈回来:《独臂刀》上映一周,便突破票房100万元,刷新了香港电影史的票房记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