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实践共同体:身份认同与案例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实践共同体:身份认同与案例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作参与者在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实践过程也是构建认同的过程,合作的成效取决于双方的主体身份认同及主体能力的发挥。从教师合作的条件保障来看,成功的外语合作教学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并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包括1)教师拥有或者学习合适的创新技能;2)教师有时间进行实践创新;3)教学创新配有相应的行政和管理层面的安排和机制。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实践共同体:身份认同与案例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教研实践共同体有利于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实现教师校本发展,可以作为高校与中小学跨机构合作的实践路径。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是主体间的合作,合作参与者共同作为实践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开展工作。合作参与者在实践共同体中的学习实践过程也是构建认同的过程,合作的成效取决于双方的主体身份认同及主体能力的发挥。

教师职业被认为是高度自主性的职业,自主性被看作是教师的一个专业特质。自主性是指不受控于任何人的自主决定的能力和机会,是主体性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自主性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决策的能力、自主的空间和责任。因此自主性是教师意识也是能力。成功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并能够创造空间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力。事实上,在高度行政化教学管理体制中,普通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有限的自主性与较强的依赖性。无论是受行政或者机构上的约束或因强加的压力、过高的苛求所导致的受限制的个人主义,或是策略选择性的个人主义(徐浩,2016,p.101),教师自主性的抑制也同时导致发展意识的不足及发展行动的被动。

教师合作,无论是同辈间的合作还是高校与中小学间基于伙伴关系的合作,其最终目标并非取代教师自主而是恰恰相反。基于伙伴关系的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作为促进教师在职发展的一种重要支撑模式,不仅着眼于教师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新,更通过教学反思及问题的解决,唤醒教师自主意识,提高自主能力。(www.xing528.com)

在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中,合作的主体意识及能力不足成为合作的障碍与挑战。一方面,高校教师及研究者承担被指派的任务,在学习实践、建构身份认同中经历了身份困惑所带来的心理焦虑,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普通中小学教师在高度行政化管理下,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指令执行,主体意识与能力受到抑制,合作中的依赖性强,创造性不足。一些客观存在如对合作持续性的不确认、激励机制的不到位、教师时间精力的不足,以及学校教研文化与氛围的缺位都导致教师参与合作从事行动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以及合作的成效受到直接影响,也是合作关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从合作的组织层面来看,在“高支小”项目中,参与合作的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两种机构基于协议的合作,合作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参与者主体性的发挥,包括双方的共享目标及参与者的合作态度与资源,同时也受制于高校与中小学两种组织的学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与美国的U-S合作经验不同的是,国内高校对于社区的支持与影响力是否成为高校发展的评估指数,以及中小学对于合作的理解与期待在组织层面直接影响着合作中双方的主体性发挥。从教师合作的条件保障来看,成功的外语合作教学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并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包括1)教师拥有或者学习合适的创新技能;2)教师有时间进行实践创新;3)教学创新配有相应的行政和管理层面的安排和机制(徐浩,2016,p.108)。普遍存在的现实状况如中小学教师教学负担重,人均课时过多,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继续学习、专业进修,没有足够精力和能力进行教学研究等也在客观上影响着教师参与合作教研及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