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诚:治家天下朱柏庐论诚实价值

思诚:治家天下朱柏庐论诚实价值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离娄上》载:“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他们认为“诚”与“理”都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终极根源和普遍法则,既然如此,仁、义、礼、智、信、真、善、忠、孝等所有的封建道德都应该来源于“诚”。承继圣贤,朱柏庐在发展“敬”的思想同时,也肯定“诚”的价值,他认为,“诚”和“敬”是一体的、相互的,为人须“敬”更须“诚”。可见,人应该努力保存、发扬上天所赋予之“诚”,使之成为人事。

思诚:治家天下朱柏庐论诚实价值

“诚”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范畴,并且具有伦理哲学的双重意义。在先秦儒学家看来,“诚”既是一个表述宇宙本体特性的哲学范畴,也是一个表述人的基本德行和精神状态的道德范畴。《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载:“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即真实不欺的“诚”是天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变化以及变化的法则。所谓“思诚”就是要时时刻刻以“诚”为念,思行天道之“诚”以奉天就是人道。理学家在继承先秦儒学“诚”的思想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理学家把“诚”和“理”相提并论,认为“诚”和“理”一样,是哲学的最高范畴,程颐说:“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性命,乃无妄也……诚者,理之实然,一而不可易也。”可见,他们认为“诚”与“理”都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终极根源和普遍法则,既然如此,仁、义、礼、智、信、真、善、忠、孝等所有的封建道德都应该来源于“诚”。理学家们明确指出“诚”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伦理道德都是“诚”的外延或具体化;不仅如此,理学家们还把“诚”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朱熹认为修身最为关键的就是“诚意”。他在《中庸》集注中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不能自诚其意,修德就无从谈起。

承继圣贤,朱柏庐在发展“敬”的思想同时,也肯定“诚”的价值,他认为,“诚”和“敬”是一体的、相互的,为人须“敬”更须“诚”。在《毋欺录》中,他进一步阐述了“敬”和“诚”的关系,“《易》于乾之二曰诚,坤之二曰敬。诚,圣道也。敬,贤希圣之道也。诚则必敬,敬则必诚……未有诚而不敬者,未有敬而不诚者。”总之,为人须“敬”更须“诚”,“诚”为贵,“诚”是做人做事的标准和要求,立身处事须“诚”。

在肯定“诚”的价值和重要意义的同时,朱柏庐也把“诚”放到哲学宇宙本原的高度去阐发。他认为“诚”是天道,是天理属性,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属性。《毋欺录》云:“亘古亘今,塞天塞地,一诚而已矣。”《学庸讲义》又云:“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岂不是诚为物之终始。大而天地之元会运世,其终其始,此诚也。微而朝菌之不知晦朔,蜉蝣之不知旦暮,其终其始,此诚也。故必自生至死,无一时不有实理,方成个人。自头彻尾,无一节不有实理,方成个事。”可见,“诚”是天命本然,宇宙本体,万物都有“诚”。(www.xing528.com)

然而,在朱柏庐看来,“诚”不只是宇宙本体,更是道德本体,是人应有的人伦道德,是人之道。《学庸讲义》云:“惟圣人原本诚为天道,始知人之一身,所具者心思耳目口鼻四肢之属,所接者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伦,一一皆有道理,道理一一皆具真实。而此真实道理,又绝不须自己安排布置,乃是天生吾身,即便赋于我者,而吾于是有所不容已矣。”天命本然之“诚”,下贯万物,并赋予人,人受而得之,不假外求。

诚,天赋予于人,表现在人身上,便具有了人伦道德的意义。《学庸讲义》云:“诚见于父子则为慈孝,诚见于君臣则为仁敬,诚见于兄弟则为友恭,诚见于夫妇则为义从,诚见于朋友则为有信,以至貌言视听思之恭从明聪睿都是自己所必当然的。”可见,人应该努力保存、发扬上天所赋予之“诚”,使之成为人事。既然如此,那么人就应该把“诚”作为立身行事的目标和道德的归宿。为此,朱柏庐在《学庸讲义》中劝诫道:“此诚之为贵,君子所以不敢自弃,死而后已也。其不自弃,非但恐不如圣人,即恐不如众人,并恐不如庶物。庶物皆有诚,而为人凡可不诚乎?……但须真知诚为天命之本然,则其当然之道,自不容已而周彻始终,曲成万物。此正皆本然之理,当然之道,一以贯之,如何可放得手?”可见,朱柏庐更愿意侧重在伦理道德层面谈论“诚”的实质意义,他论“诚”,主要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遵守封建的伦理纲常。不过,他以诚为贵和立身处事须“诚”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