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治家天下朱柏庐,传承玉峰朱氏

治家天下朱柏庐,传承玉峰朱氏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柏庐生于书香门第,其家族为昆山望族,人称“玉峰朱氏”,从元代末年以来就居住在昆山。玉峰朱氏以文学传家,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文化望族,家族世代以儒为业。玉峰朱氏还以艺术传家。正是玉峰朱氏的家风家学影响了朱柏庐的一生,造就他高尚的人品和独树一帜的学问,使之成为“昆山三贤”之一。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委以重任,夏元吉与蹇义并称于世。

治家天下朱柏庐,传承玉峰朱氏

朱柏庐生于书香门第,其家族为昆山望族,人称“玉峰朱氏”,从元代末年以来就居住在昆山。玉峰朱氏以文学传家,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文化望族,家族世代以儒为业。其家族从朱子荣开始,就爱好研习儒学,此后直到第十三世朱集璜都是文化人。他们或者出仕为官,或者隐居教书,都是一时的精英之才。朱德润著有《存复斋集》十卷,附一卷;朱吉著有《三畏斋稿》四卷和《五斋集诗纂》;朱夏喜欢作诗,曾著作《家乘十卷》,还著有《勉斋稿》行世,并重新编写朱德润的《存复斋集》;朱永安“博学工诗,为文专主性理”;朱希周曾经参加纂修《通鉴纂要》《孝庙实录》,著有《恭靖公集》和《明伦大典》二十四卷,另外,还给王诂、柴奇、柴太、朱希召、朱希吕、朱希皋等写了墓志铭;朱希颜曾详细考订《朱氏家谱》;等等。

玉峰朱氏还以艺术传家。自朱德润成为书画名家,以后代有人出。朱德润从小就精通诗文书画。元朝延祐末年,他被赵孟頫举荐为国史编修;英宗时授官镇东儒学提举;至正年间,他被起用为浙省平章参谋、长兴太守。又因为书画而闻名天下,有《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等传世。朱吉因擅长书法而改为中书舍人,升迁为侍书,在皇帝身边的时间有十年之久。在他退休回家时,随身携带的箱子中仅有书法和名画。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一个因欠租而抵罪的老朋友,就把书法和名画卖掉帮忙偿还。朱夏尤其精通书法,还购买了很多先世的手泽以及书法、名画等。朱定安精通楷书,尤其精通古篆,很得周伯琦的笔法,相传玉峰山前的“篆冢”就是他修建的。朱永安擅长草书,得晋人笔法,他还购买了很多书籍,有空的时候,他就焚香和鼓琴。总之,玉峰朱氏是一个文化艺术世家。正是玉峰朱氏的家风家学影响了朱柏庐的一生,造就他高尚的人品和独树一帜的学问,使之成为“昆山三贤”之一。

朱柏庐的祖父朱家佐,被尊称为“筑岩公”,以孝顺、友爱著称。他的父亲朱集璜是明末学者,字以发。因朱家佐没有功名,朱集璜少年时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他学习勤奋刻苦,为人清介有节操。明朝末年,集璜看到朝政日益败坏,忧心国事,所以特别重视实学,尤其重视兵刑、水利、赋役等方面的学问。

朱集璜显然受到当时实学思潮的影响。明末兴起的实学思潮力图挽救社会危机,倡导经世致用。实学思潮初起阶段的代表是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大会士林于无锡东林书院,形成东林学派。东林学派的参与者主要是三吴地区士大夫。他们倡导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强调学问必须躬行实践方有益,“学问通不得百姓日用,便不是学问”。他们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把士、农、工、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也”。东林党人批判封建集权统治,力倡政治民主,认为天下之事,“有益于民而损于国者,权民为重,则宜从民”。这些闪耀着早期启蒙光辉的先进思想,反映了新兴工商业者的要求。

知识链接二

东林党人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了挑战。王锡爵曾责问顾宪成:为什么“庙堂所是,外人必以为非;庙堂所非,外人必以为是?”顾宪成反驳道:为什么“外人所是,庙堂必以为非;外人所非,庙堂必以为是?”东林党人以“为民请命”的姿态,反对以皇帝为首当权派的胡作非为,尤其反对宦官专政;反对任意征收商税和各种横征暴敛。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江南工商业者的要求,但不为专制王朝所容纳,终遭残酷镇压。魏忠贤大肆逮捕东林党人。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人先后惨死狱中。阉党大兴党狱,激起了多次民变。如逮捕周顺昌时,苏州百姓“蜂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事后,复社领袖张溥撰写了《五人墓碑记》一文,使之流芳千古。

朱集璜的实学不仅仅是理论,还在现实中得到了运用。昆山东部有一条河叫“夏驾河”,是永乐年间户部尚书夏原吉所疏浚治理过的。明永乐元年(1403年),因浙西发生洪水灾害,于是命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治理。他在《苏松水利疏》中分析了当时本区的水道形势,认为治水关键是疏浚下游河道,使洪水畅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干道吴淞江已严重淤塞,从吴江长桥至夏驾浦一百二十余里的上游段虽可通水,但多有浅狭之处,而自夏驾浦至上海南仓浦口(吴淞江入海旧口,在今吴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余里则“潮汐淤塞,已成平陆”。为了重新使之通畅,当年集中了十多万人进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载《明史·志第六十四·河渠志六》。河流治理的主要工程是由夏驾浦引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开范家浜,上接大黄浦,引淀山湖水自南仓口入海,从而奠定了太湖下游水道的基本格局。

当时由于很久没有治理,夏驾河淤塞严重。崇祯十六年(1643年),天气大旱,夏驾河一带的农田由于用水不便,大都被抛荒。知县杨永言决定开浚夏驾河,南自吴淞江龙王庙,北至小瓦浦。杨永言认为没有朱集璜,很难做好这件事。朱集璜慷慨答应,亲自步行到河查看,测量深浅远近,定下章程,组织劳力,确定开工的日期。又延请秀才张谦、孙道民来一同治理,经过六个月的辛苦,最终完成了工程。

知识链接三

夏原吉(1367—1430年),字维喆,生于湖南湘阴县,明初重臣。早年丧父,遂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省制诰,以诚笃干济为明太祖朱元璋所重。建文帝时任户部右侍郎,后充采访使,任内政治清明,百姓皆悦服。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即位,委以重任,夏元吉与蹇义并称于世。明成祖死后,夏元吉相继辅佐仁、宣二帝,政绩卓越。宣德五年卒,年六十四岁,赠太师,谥忠靖。

因为他杰出的治水成就,《嘉靖昆山县志》《康熙昆山县志稿》《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昆山县志》(1990年版)均为之立传。

朱集璜逐渐成为昆山名士,乡贤缙绅都非常推重他的学行。他也关心地方大事,热心地方上的公益事业。当时朝中大臣议论嘉定崇明两县仍旧应当转漕,昆山、太仓、长洲、吴县四县输米代之。昆山要输米一万两千四百余石,百姓将承担很重的赋税压力。集璜号召州县的士大夫为家乡的百姓请命,于是四个县的负担得到减轻,而其他两县也不转漕。

知识链接四

转漕,指转运粮饷。古时陆运称“转”,水运称“漕”。《史记·萧相国世家》:“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嘉定宝山卫,筑于明永乐七八年间,时转漕尚用元人海运,行海者望海收帆。”

据记载,朱集璜家住玉山镇通阓桥东,有观复堂。他的著作有《观复堂稿》二十卷。崇祯二年(1629年),朱集璜加入江南名士云集的复社,八年(1635年)成为贡生。他一生主要以口播笔耕为业,教授子弟数百人。

朱柏庐是家中长子,父亲朱集璜为他取名为用纯,字致一,后来他自号柏庐,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朱柏庐。用纯六岁时,跟随在长洲徐汧家教书的父亲开始读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年方十七岁的朱用纯就考中了秀才。顾炎武归有光都是十四岁考中秀才,复社领袖张溥是十九岁中的,吴伟业是二十岁中的。按照当时的情况,朱用纯中秀才是比较早的。他少年初成,才气英发,前程远大,正如他晚年回顾一生时所说:“是时意气伟然指顾,高远不离骤致,若巍科上第近在足下然者。”(www.xing528.com)

当时,朱用纯父亲朱集璜有相当高的社会声誉,而且先后授徒数百人。朱用纯的家庭生活是安定、富足的。他十七岁就考中秀才,人生道路也走得相当顺畅,前景一片光明。然而世事弄人,政治的风云变化打破了朱家的安宁生活。

学 记

【发人深省】

本课最能使你受到启发的两句话是:

1.

2.

【合作探究】

1.明末昆山社会环境对朱柏庐有怎样的影响?

2.明代昆山的水路系统对昆山经济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

3.今天我们应如何保护昆山古典园林?

责任意识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启示录

1.本课对你为人的启示是:

2.本课对你为学的启示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