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水利文化,浙东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宁波水利文化,浙东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东运河现称杭甬运河,西起杭州三堡,经钱塘江航行27千米后,又经萧山、绍兴、宁波至镇海甬江口,全长239千米,兼具运输、灌溉、蓄泄功能。秦统一中国后,对沟通钱塘江和长江的水道进行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浙东运河的基本走向。到了元代后,浙东运河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航运功能。2014年6月22日是浙东运河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它顺利入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员。

宁波水利文化,浙东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浙东运河现称杭甬运河,西起杭州三堡,经钱塘江航行27千米后,又经萧山绍兴宁波至镇海甬江口,全长239千米,兼具运输、灌溉、蓄泄功能。

浙东运河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晚期越国开凿的“山阴古水道”。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为了振兴越国经济,亲自兼任“水利部长”,开凿了这条运河。这条古运河从绍兴东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旁,全长20余千米,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秦统一中国后,对沟通钱塘江和长江的水道进行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浙东运河的基本走向。汉代,著名水利专家马臻修筑鉴湖,将“山阴古水道”融入鉴湖航道中。

晋代是浙东运河修建的重要时期,公元307年前后,当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西兴运河”,将运河延伸至萧山。同时,贺循还开凿了上虞梁湖至通明的四十里河,与姚江相接。从此,舟楫通畅,航运便捷,浙东古运河也因此有“黄金水道”的美誉。隋朝时,隋炀帝下令开凿京杭大运河,作为附属产品,顺带也对浙东运河进行了疏通。浙东运河由此就与京杭大运河连接相通,将我国的东南沿海贯穿起来。

运河上的河埠头

唐中叶,朝廷曾多次对浙东运河进行疏通、深挖和修筑,并对两岸平原沟渠进行整治,便利灌溉和航远。南宋时,历时近一个世纪对其全线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疏浚,保持全线贯通,据说当时绍兴境内有100千米运河可以通航200石的大型船只,是浙东运河的鼎盛时期。

到了元代后,浙东运河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航运功能。

明代在上虞境内修建十八里河。同时又在钱清江、曹娥江汇入钱塘江处修建三江闸,自此运河绍兴段与钱清江之间的水位差消失,船只往来不需要搬驳翻坝。

清康熙年间,在浙东运河上大规模修筑了运道和河堤。

1949年后,浙东运河又进行过多次疏浚。20世纪80年代,实施浙东运河沟通工程,形成甲、乙两线。1999—2000年,杭甬运河南塘复线进行专项整治。2002年,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开始,全线按照四级航道标准改造,完工后可通航500吨级船只。2007年,杭甬运河新坝船闸投入使用,货船不再需要经过江边闸和峙山闸两个老闸,航线缩短数十千米,200吨级货船可直接经船闸驶入运河内。2013年年底,萧甬铁路桥抬高,浙东运河杭州至上虞段终于全线贯通,500吨级货船终于通航,浙东运河的航运交通翻开了新的一页。2014年6月22日是浙东运河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它顺利入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员。

历史发展过程中,浙东运河逐渐与京杭大运河融合,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东运河除了沟通杭州湾南岸浙东地区的内河交通外,其主要目的与核心价值,是为大运河提供接轨对外贸易和海洋经济的优良海港。在南宋,浙东运河就是南宋王朝的生命线,属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当时,杭州与绍兴的联系、杭州与海外的联系都是靠浙东运河而进行。到了明代,宁波更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许多海外商客都是通过浙东运河进入内地。

浙东运河(宁波段)地处宁波平原,具有典型的江南水网格局特征,即自然江河利用与人工塘河建设并行共举,农业水利与水运交通一体开发。它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伟大杰作,可谓“天工人巧、各居其半”。这从浙东运河(宁波段)的线路走向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清晰看出。(www.xing528.com)

从线路看,浙东运河(宁波段)主航道除利用甬江、姚江自然水系外,还有约80千米人工开掘、整治并与主航道组合的运河航道复线系统。它们包括从余姚云楼乡窑头至下坝(亦称下新坝)的十八里河。这段河道开挖于明代永乐年间,它与四十里河及姚江西段的四明江组合,原是浙东运河进入宁波段的主线。另一处是五夫长坝以东全长12千米的虞余运河余姚段,这段河道是利用当地的湖泊沼泽,经人工整理后形成的运河,后称为甲线。还有一处人工河道为慈江经中大河到镇海的河道,大致就是现在从丈亭到镇海的浙东运河乙线航道,总长49千米,为镇海沟通浙东运河的主航道。这段河道在南宋淳祐六年(1246),由制守颜颐仲会合鄞、定、慈三县之力,共同疏浚开拓。

浙东运河上的余姚通济桥

除上述几处人工开挖河道之外,慈城南面(原慈溪县城南)连接丈亭慈江直贯东乡的河道叫管山江,长约2.5千米,是南宋丞相制使吴潜于宝祐五年(1257)买民田开挖而成。而浙东运河从西经东到达明州府的最后一段运河航程是人工内河西塘河,它是古浙东运河的末段。

这些自然与人工相间的水道河网结构,共同组成了浙东运河宁波段。这种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理念与航运方式,正是宁波地区古代航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历史上浙东运河在明朝时,留下过高丽人崔溥的身影,其中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官员崔溥和同船42人在海上遇险后漂泊至浙东台州沿海,上岸后由官府接待,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北返归国。日本人策彦周良也曾沿着这条水上航路自宁波坐船北上京城。归国后,他们都分别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著录成书。崔溥完成了《漂海录》,策彦周良则以2次来中国的经历分别写成了《策彦和尚入明记·初渡集》和《策彦和尚入明记·再渡集》。这3本著述都以日志体叙述了当时的所见所闻,描述极其详尽。崔溥在《漂海录》中记载了一路的见闻,如他乘船沿南塘河到宁波城南的长春门入城,出西门到西塘河,由西塘河到大西坝,由大西坝至小西坝,进入慈溪县(现江北)境内;经过车厩驿、姚江驿、江桥,至余姚县,到下新坝,过通明坝,挽舟逆上至上虞江。

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浙东运河(宁波段)是宁波西达杭绍、北上江淮的主要水道,沿路景象繁华;浙东运河(宁波段)沿岸多处作堰起坝,调节水量、控制水位差,以利于航运,人力水工设施建造十分普遍。

古老的运河仍旧川流不息[2]

古时在宁波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条自然江河航行的客船及货船,为避外江潮汐、航道曲折多变等风险,大多选择走塘河。据初步考证,这些河道起码在两宋时期已经通航。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唐宋时,宁波进入了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帆船贸易”时期,海港、河口港、内河港“三港合一”的宁波港城成为宁波城市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核心,浙东运河(宁波段)不断得到重视和利用。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从宁波东渡门外的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同样,从岭南、福建等地以及日本来的海船,在明州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直达当时的最大商业城市扬州。唐代明州的水产贡品就是取道运河,昼夜兼程运往长安的。明代漕运发达,尤其是弘治年间,是大运河史上比较畅通的时期。《漂海录》记载,崔溥一行出宁波府城西门到西塘河时,见“江之两岸,市肆、舸舰纷集如云”,可见当时宁波府城西门外运河码头市场贸易的繁荣景象。

近代的宁波港由帆船港时代逐步进入了轮船港时代,而浙东运河作为宁波港的重要内河航道,仍然发挥着沟通江南经济腹地的重要作用,并一直延续到当代。

千百年来,浙东运河承载着时代的舟舸,驮负着历史的责任,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浙东文明。21世纪的浙东运河除了蕴含着越文化的历史遗韵和浓浓气息外,还展示着新时代浙东人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