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水利文化:爱湖山,堪埋骨

宁波水利文化:爱湖山,堪埋骨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85年,他由上海东渡日本经商,由于善于经营而迅速致富,成为旅日华侨首富,号称“关西财阀”。杜白两湖水利设施,东汉时已远近闻名,被列为宁绍地区九大水利工程之一,关系着慈北10万人民的生计,向有“二天”之称。但进入清末,由于年久失修,造福三北人民的杜湖、白洋湖两湖却成为为祸一方的“元凶”。目睹此景的吴锦堂心情沉重,“誓竭一己之血资,为乡里水利图永久”。

宁波水利文化:爱湖山,堪埋骨

吴锦堂(1855—1926),慈溪人,老家位于三北平原上的东头山。1885年,他由上海东渡日本经商,由于善于经营而迅速致富,成为旅日华侨首富,号称“关西财阀”。身在异乡的吴锦堂没有忘记贫穷落后的祖国,特别是生他养他的三北故里时常成为他的牵挂。

吴锦堂的家乡东头山一带南临山北濒海。在蜿蜒起伏的南山北坡上,曲曲折折地有数十条山涧,汇聚涓涓溪水,流进广阔万亩的杜湖、白洋湖。杜白两湖水利设施,东汉时已远近闻名,被列为宁绍地区九大水利工程之一,关系着慈北10万人民的生计,向有“二天”之称。但进入清末,由于年久失修,造福三北人民的杜湖、白洋湖两湖却成为为祸一方的“元凶”。富庶的慈北平原,竟“雨稍多,则田地淹没,晴未久,而湖河皆竭”,水旱频仍,灾情不断。再加上土豪劣绅乘机敲诈勒索,地痞恶棍蓄意制造水利械斗,百姓怨声载道。

1905年春,衣锦归乡的吴锦堂回乡扫墓,适值连日暴雨。由于三北水利命脉所系的杜湖、白洋湖多年失修,塘坍湖溢,几十万亩即将收获的棉稻全部浸在一片汪洋之中。目睹此景的吴锦堂心情沉重,“誓竭一己之血资,为乡里水利图永久”。

吴锦堂决心修复两湖水利,并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早年他曾在家乡务农多年,两湖的入海大浦就有2条在他家乡流过,东有祝家浦,西有洋浦,还有一条小浦蛟门浦则穿村而过。它们本来涝可排泄、旱能灌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但在吴锦堂的幼年,由于两湖蓄水能力的锐减和河浦海口的淤塞,以致连年旱涝频仍。特别是当余姚山洪暴发时,失修的洋塘无法抵御,东山头就首当其冲成为汪洋一片。吴锦堂曾多次无奈地看着生长茂盛的棉花,因缺水而枯萎、因水浸而腐烂,一年的辛劳眼睁睁地毁于一旦。因此,吴锦堂对家乡棉农的焦虑痛苦有切身体会,他造福乡里首先修水利,实是久藏于心的心愿

吴锦堂

另外,家乡先贤解纷息讼、恤孤怜贫,见义勇为、捐资修堤的感人事迹,也给他极大的启迪。清同治初年,幼小的吴锦堂就常听村里父老谈起沈书贤先生的事,说他怎样因人们占湖为田而痛心疾首,怎样“不惜其身家,不避其嫌怨”筹划赎田复湖,筹款购回被占湖田882亩,还说他的努力因官吏的昏聩而功败垂成,以致怨恨谢世。沈书贤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1909年,他写《续修杜白两湖水利全书自志》时还把此事记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先贤的敬仰。

在修湖前,吴锦堂深入研究了杜白水利工程的历史资料,拜访了许多对当地水利建设有真知灼见的乡绅,由此他洞悉了杜白水利的要害,在总结前人修水利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有针对性的修建和管理措施。

吴锦堂当年测绘的白洋湖全图

历史上,慈溪曾官修《鸣鹤杜白官湖记事》一册;明万历年间,沈海鹏据此增编成《重清杜白两湖全书》;到清嘉庆十年(1805),王相能再次增补重刻,是为《重刻慈溪县鸣鹤乡杜白两湖全书》,该书保存了有关两湖水利的大量资料,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当年仅刻印了500部,经百余年的风雨,几乎荡然无存。后来吴锦堂托人找到了2本,出资重梓500本,分发供人参考。此书对吴锦堂了解杜白两湖水利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他又拜访了有识乡绅如叶鸿年、柴仰清、沈遐泉等,和他们一起调查讨论,了解他们经营水利的经验。其中,叶鸿年、柴仰清对吴锦堂的影响最大,后来也都成了他公益事业的热心赞助者。

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吴锦堂确定杜白两湖水利工程由四大核心项目构成:重建西界漾塘,可堵截姚北平原东注的洪水;加固两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设减水坝,以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设大小桥闸,以完善排灌系统。围绕这四大项目,吴锦堂用五六年心血,花费7万余元,圆满地完成了杜白两湖水利的修复工程。

外杜湖全景

最先动工的是慈北西部的洋浦、漾塘。漾塘始建于唐,但到明代已被垦为农田,因此多年来慈北人民常受“鱼鳖之苦”。复筑漾塘,事关姚、慈两县,意义重大。吴锦堂从农户手中赎买回漾塘基田31亩后,于1905年冬动工,共修筑石塘1167米,拆修了白洋湖虹桥闸,并筑高塘南至洋浦庙止的道路,历时2年,至1907年完工。工程由柴仰清主持,沈遐泉任出纳,耗资2.2万余元。

完成漾塘工程后,吴锦堂将目光转向慈北水利的主体——杜湖。杜湖面积大,风狂浪急,堤岸很容易损坏,因此古人在里外杜湖间筑塘建闸,以减弱风浪的势头,这就是杜湖里塘闸,又名白塔嘴闸。该闸曾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次重修,当时闸已完全坍塌,以致杜湖里湖实际上已经消失。1909年,吴锦堂出资拆造里塘闸。其桥脚、石坝均用水泥胶黏坚固,并于山脚凿去活石3丈余,作为泄洪道,又填高莲池庵前后道路。在设计塘闸和泄洪道时,以西埠头村房屋不浸水为限。同时,外杜湖的十里长堤,自嘉庆初年修筑后,也已破败不堪,原来杜湖外塘基塘底阔6丈,因被塘外田主私行垦占,这时只剩下不满两三丈,而且人们还“私挖藕汤,形如蜂巢”,严重威胁着湖塘的安全和杜湖的蓄水能力。于是,吴锦堂邀集绅董公议,将所有明洞、暗洞尽行填塞,又秉请当道恢复塘基钉界,修理张郎闸及西碶闸,次年又在塘外掘挖运河一条,以杜绝私挖塘洞的事再次发生。(www.xing528.com)

凡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径流的容蓄,又必须注意汛期限制水位,吴锦堂深明此理。于是他出资新建东门及西门减水坝,修复了石湫头减水坝。西门减水坝位于西碶闸之南,是凿去山脚八丈活石而成,工程比较简单。东门减水坝的施工,却十分艰险。该闸长34米,内外及中间筑有水泥泥龙,底椿用水泥胶黏,外塘基建以乱石,面上用阔厚石条以便行人,工程进行中遇到连日大雨,山水暴涨,有被毁的危险。当时的吴锦堂正因水利测量事回乡,就到减水坝工地督查,亲历了这次险情。

吴锦堂赤脚撑伞,涉水督工

那是1905年的5月中旬,暴雨连续下了三天三夜,湖内外一片汪洋,被加固湖塘困住的浪涛,集中向减水坝工地涌来,洪波叠起,吼声雷动,抢险工程,惊心动魄。吴锦堂意识到势态的严重,万一大堤决口,塘外的村庄、农田就会被冲毁、淹没,重建的水利设施也将毁于一旦。因此,他立即组织抢险队抢修大堤,还赤脚撑伞,涉水督工,三昼夜都没有离开工地。在场的日本测绘师岛总彦不解地问道:“先生在日本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巨商,早已加入日本国籍,如今年过半百,因何甘冒生命危险,捐资万金来修此湖?”吴锦堂说:“故乡生我养我,恩同天地,尽心竭力报效桑梓,乃我之初衷,更何况我还有一夙愿。”岛总彦又问:“先生有何夙愿?”吴锦堂朗声答道:“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他的回答与行动深深感动了在场的家乡父老与民工,也使岛总彦敬佩不已。于是他拿起相机为他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并在此照片上题字,记述这“世所罕见”的一幕,希望慈北的贤人达士能永保湖浦水利,不要辜负吴锦堂的一番苦心。雨过天晴,经过民工奋不顾身的抢救,洪水被战胜了。东门减水坝经3个月的奋斗,也终于完工。

漾塘和杜湖堤、塘、闸、坝修筑完成后,吴锦堂把治水重心转到查勘淹、祝、松、古四大通海大浦上,淤者疏之、毁者复之、缺者添之,务使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使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这项工作其实早就开始了,1907年,慈北发生灾荒,民怨沸腾。吴锦堂即发动“以工代赈,亩捐浚浦”。他捐8000余元建设了闸1座,闸分5洞,每洞7.5尺,用以阻止海船的出入。同年疏浚竺民浦,并移建三洞桥闸1座。其后于1909年修建的桥闸有锦堂西桥、韩家路闸、大塘闸、蒋家路闸等,合计修建15闸、21桥,多数至今仍在使用。

淹浦三闸建成时的照片

两湖水利工程基本完成后,吴锦堂并未认为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忧了。他深知,私垦的湖田他可以出资买回,废弃的设施他可以投资修竣,但还会有人一寸又一寸地复垦私田,设施也会随时间推延自然老化损坏,一定要有个办法使修复了的水利长久地惠泽后人,防止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悲剧重演。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定界绘图,使两湖公产界址分明,不容侵占;湖产归公,用于水利,保证了水利管理维修经费;建立水利局,使之有专人管理;制定管理章程,确保有据可依;一切规章措施,公之于众,且申报政府立案,树立制度的权威……

1907年,一边是杜白两湖水利工程还在修筑,一边是吴锦堂着手设立水利局。当年10月,吴锦堂参照前人的经验,在淹浦崇寿宫设立慈北全乡水利局,并开始考虑制定水利管理章程。在制定过程中,竟然曝光了一桩贪腐案,这让吴锦堂认识到必须加快制定管理章程。这件贪腐案的主角就是水利局的第一任总理沈增辉。沈增辉是慈北不可一世的人物,事情败露后,甚至想加害吴锦堂,好在慈北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到县城搬来救兵,救下了吴锦堂。事后,吴锦堂即具状从县里一直告到省里,并将水利局事务移交慈北自治会叶鸿年接管。

沈案发生后,吴锦堂加速了制定水利章程的步伐。最后订立的《慈北全乡水利局善后章程》,正文共设12条。该章程对水利局的办公地点、人员配置及领导成员的选举办法,专职人员的责任权限、工资待遇,出纳、纳税工作的安排,浦闸、湖闸的管理分工,湖田的出租及湖产的处理以及公禁事项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还提出要安排绘制湖田《图说鱼鳞册》,作为田产档案存水利局。吴锦堂为杜白两湖水利事业真可谓竭尽心力!

1910年,重修杜白两湖及其附属水利工程完成后,吴锦堂对家乡水利事业的关注并没有停止。1912年,三北海啸,粮棉无收,吴锦堂捐资赈灾。1917年,他出资刊印《续刻杜白两湖全书》。1920年,又助慈北六乡赈款7000银圆。1921年,捐平赈银圆1.3万。1922年,浙东大水为灾,吴锦堂捐8500银圆,以工代赈,修复古窑浦……

《续刻杜白两湖全书》书影

总计,吴锦堂对家乡水利事业的兴修为时达十余载,使20多万亩农田因之旱涝保收,三北10余万百姓衣食得以保全,可谓创近代宁波商人治水之先河,乡民感其功,制铜像立碑纪念,并称其为“万家生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