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元暐的水利成就及政绩正式认可,宁波水利文化

王元暐的水利成就及政绩正式认可,宁波水利文化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元暐的水利成就和政绩算是有了官方的正式认可。它山遗德庙王元暐塑像在这19处纪念王元暐的祠庙中,论建筑规模、修建历史及影响范围,当首推遗德庙。大殿内供奉王元暐和为它山堰奠基而献身殉职的十位工匠塑像。这充分说明王元暐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已经成为一座巍峨丰碑。其中十月十既是它山堰奠基的日子,又是王元暐的寿诞之日。

王元暐的水利成就及政绩正式认可,宁波水利文化

唐太和七年(833),山东琅玡人(今山东胶南县)王元暐来到鄮县,出任县令。那一年,他才30岁出头,却未曾料到在任上做了一件彪炳史册的水利作品。

王元暐原是京官,生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中科,因才华出众,当年任翰林院书记,翌年任翰林院编修,第四年升朝议郎。数年间连升三级,招致的却是一些心怀不轨的人对他的诬陷,王元暐因此被贬。先是降任金华府七品同知,后调任为鄮县县令。

王元暐不仅是一位清廉刚正的清官,而且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水利专家。他在治理鄞西水利时,没有采用单一的浚湖、筑堤等传统治理手段,而是注重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最终发现了“两山夹流,铃锁两岸”的它山,并利用这个优越的坝址兴筑一个可以起到阻咸、蓄淡、引水功能的著名水利工程——它山堰。此后,王元暐又续建了沿江的“乌金”“积渎”“行春”三座碶闸等配套工程。这样,涝时开闸排洪,旱时顶潮纳淡,鄞西河网的水量可以合理调配,使鄞西平原农田用水得到了保障。它灌溉了鄞西20余万亩农田,又哺育着甬城数十万生灵。曾经的困顿之地,最终演变成一座繁华之城,而这一切,无疑得益于王元暐的杰作。

王元暐建筑它山堰之时,大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这是不是王元暐虽建奇功却没有在政治上获得更大发展的背景,不得而知。此后王元暐不但没有受朝廷重用,相反,又一次受到参奏。虽然史料上看不到王元暐由此被贬,但他的仕途确实一直不见通达。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做了15年鄮县县令的王元暐辞官归隐,告老还乡。其实,那时他并不老,只有48岁。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我们无从知晓了。有关王元暐的历史记载并不多,只有县志“备勤俭,尚敦朴,戒游惰,惩贪暴,数年境内大治”等廖廖数字。

老百姓的记忆里,王元暐的形象更是鲜明,宁波民间至今口口相传着王元暐的许多故事,其中一个是王元暐“放木鹅”的故事。据说,王元暐为选定与它山堰配套的三个水闸的位置,从上游放下三只木鹅,木鹅自动停下的地方就被他选作闸址。千百年来,“王令当年放木鹅,身营三碶隔江河”传为美谈。

19世纪70年代的它山庙

更重要的是,百姓为纪念王元暐,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在堰侧的它山上立庙以祭祀。初建为王元暐生祠,北宋咸平四年(1001)在生祠原址扩建了“它山庙”。南宋乾道四年(1168),被敕赐为“遗德庙”。王元暐的水利成就和政绩算是有了官方的正式认可。南宋宝庆三年(1227)王元暐加封“善政侯”,淳祐九年(1249)加封“灵德侯”,清嘉庆十四年(1809)加封“孚惠侯”。

随着王元暐逐渐被神化,为其建庙立祠越来越多(见表5-1)。除了它山遗德庙外,在鄞西地区其他12个乡中,自唐宋至明清,先后建了18处,其中2处到清末才改祭县丞童义。

它山遗德庙王元暐塑像

在这19处纪念王元暐的祠庙中,论建筑规模、修建历史及影响范围,当首推遗德庙。遗德庙俗称“它山庙”,因筑它山堰而建,堰成立祠。经历代兵火之灾,时加修葺。后来重建的它山遗德庙雄伟高耸,大殿门厅前,筑有马鞍形平台,可俯视古堰全貌。东首遗存有清嘉庆年间“片石留香”碑亭,联语、碑文记述了修筑它山堰始末以及后人对王元暐功德的追思。大殿内供奉王元暐和为它山堰奠基而献身殉职的十位工匠塑像。王元暐坐在一块方正大石上,目光炯炯,神态安详。十位工匠手持钢钎、铁锤、扁担等造堰工具,个个形象逼真。大殿有两厢房,西厢房有神船一只,塑红脸像一尊,即县丞童义。后进为娘娘殿,塑王县令及程氏夫人,门上一匾书有“急公发义”字样,是民国前期总统徐世昌(1918年10月至1922年6月在位)为鄞江镇上著名乡贤徐原祥的题词。据说生于鄞西高桥后成为民国著名人物、现代中国地质学先驱的翁文灏早年也曾随家人前往它山庙,当他了解到一个人做了好事竟被人们如此纪念,就暗暗立下了也要做这样一个人的誓言。

表5-1 鄞州16处祭祀王元暐的祠庙一览(www.xing528.com)

续表

资料来源:陈联飞.王元暐及其祠庙考[C]//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浙江省鄞县人民政府.它山堰暨浙东水利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古属鄮地今属外县之处也有祭祀王元暐的它山庙。据相关资料记载及实地考察记录,各地祭祀县令王元暐、县丞童义、县尉李均的庙宇多达28座,分布地除了现今的鄞州区外,还有慈溪宁海余姚奉化、新昌等地。这充分说明王元暐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已经成为一座巍峨丰碑。

它山庙经常被用作当地集会等公共活动,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此举行的鄞江贝母合作社成立周年大会[1]

同样值得记述的是,鄞西它山庙盛极一时的“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庙会,也与纪念王元暐有关。其中十月十既是它山堰奠基的日子,又是王元暐的寿诞之日。三月三是堰体竣工之期,巧的是这一天正是王元暐夫人的生日。而六月六又称“稻花会”,与陶沙会谐音。原来,它山堰建成前,樟溪上游经常泥沙淤积,每年需陶沙清淤,乡民自愿淘沙集会,俗称“淘沙会”。它山堰建成后,淘沙会废弃,改为六月六庙会。六月适及稻花盛开,遂加祈五谷丰登之意,又称稻花会。

据记载,旧时的鄞江庙会热闹非凡,不但有商品交易,还有大型的祭祀、唱戏等活动。庙会在北宋咸平四年(1011)就已粗具规模,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最为鼎盛。庙会不仅是当地百姓的盛事,也吸引了附近乡镇乃至浙东邻县的百姓与商贾前来赶集求利,盛时人数常达10万以上,被称为宁波第一大庙会。

因它山堰而繁荣的鄞江镇

回望历史,樟溪之上,四明百姓搬运石材的号子和着滔滔不绝的江水,成为千古绝唱;它山堰旁,王元暐挽着裤管卷着衣襟率众治水的背影,定格成一道跨越千年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