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水利文化:当代水利转型与发展

宁波水利文化:当代水利转型与发展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与发展,不仅继承了宁波水利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举全社会之力兴修水利,开创了宁波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宁波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浙江省的水利投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可以说,宁波市是全国水利投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宁波已初步形成了供水、防洪、挡潮、除涝、灌溉、发电、旅游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的水利体系。

宁波水利文化:当代水利转型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历届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与发展,不仅继承了宁波水利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举全社会之力兴修水利,开创了宁波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1949年宁波一解放,生产建设上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以工代赈修海塘,至1950年冬,全面修复了1949年两次台风所毁海塘。1951—1956年,随着土地改革结束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迫切要求改善生产条件,宁波普遍开展了以疏浚河道、修理碶闸为主的小型水利建设。此外,由于合作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宁波有需要也有能力进行规模更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在“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水利方针的指导下,山塘水库全面开花,宁波建设成了一大批星罗棋布、“长藤结瓜”式的塘库群。与此同时,自点到面、有计划地发展了机械灌溉事业。在1954年建立一批国营抽水机站后,办起了许多民办站,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迈出了第一步。

1958—1960年,《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实施,宁波积极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水利作为第一措施,全专区自上而下,在“书记动手,加强领导,大办水利”思想的指导下,连续3年掀起水利建设高潮,先后建成了姚江闸和四明湖、上林湖、新路岙、横山、三溪浦、杨梅岭等大中型水库,以及一大批各种各样的小型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1959年建成姚江大闸后,海水被拦在闸外,从此姚江两岸52万亩农田得到了淡水灌溉,中下游农田免除了咸潮入侵。水利事业的发展为宁波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这一时期“浮夸风”泛滥,水利工程建设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摊子铺得过大,财力、物力、技术跟不上,致使许多工程半途而废,工程质量问题也较多,付出了不小代价。

1958年元旦镇海新路岙水库开工动员大会现场[3]

水利工地建设者在学习《毛主席语录》[4]

20世纪60年代初,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水利建设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对条件好、效益大的工程集中力量,继续施工,确保完成收益,同时暂停、缓建乃至撤销一批工程项目,从而巩固了建设成果,解决了部分问题。60年代中期后,在调整巩固的基础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文化大革命”时期,水利建设受到很大的冲击与干扰,但宁波广大干部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建成了皎口大型水库和里杜湖、陆埠、横溪、仓岙、溪口、黄坛等中型水库,大塘港、胡陈港等堵港工程和一批“海涂水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宁波水利以保障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中心,以保障水安全、营造人水和谐水环境和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不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十一五”时期,全市水利投入超过21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倍。“十一五”时期,浙江省每年投入水利建设的经费达160亿元,而宁波每年达40亿元,占全省的1/4。浙江省的水利投入在全国名列前茅,可以说,宁波市是全国水利投入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一时期,宁波兴修水利的主要思路是上拦中疏下排外挡,水利工程建设高潮迭起,相继进行了标准海塘、城市防洪工程、水源工程、市域外引水工程、千里清水河道、百库保安、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建设,加快构建与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现代化的水利管理和防洪信息化系统也先后建成,从而大大提升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档次和能力。如1997年11号强台风过后,宁波各级党委与政府下定决心,终于修建起了“海上长城”——百年一遇的沿海标准海塘。如今,标准海塘成为沿海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的保障。2011年,全国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可以说遭遇了60年一遇的大旱,但宁波城区没有受到影响。显然,几十年来建设的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60多年来,宁波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21座,其中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26座;建成各类水闸1693座;修筑江堤、海塘1791千米;疏浚整治河道660千米;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3处,有效灌溉面积183.38万平方米;围垦海涂40万平方米。……宁波已初步形成了供水、防洪、挡潮、除涝、灌溉、发电、旅游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的水利体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具有灿烂文化与辉煌历史的宁波水利正在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农业水利的发展道路,科学地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同时不断加大“治水强基”的工作力度,着力构建人水协调、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努力为实现水环境清洁、美化、宜人,水资源利用节约、集约、高效,城乡供水安全、优质、可靠,水灾防范体系科学、完备、有效,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亲水宜居之城的目标而奋力前行,谱写宁波水利文化的新篇章。(www.xing528.com)

“点涂成金”的三北海塘俯瞰图

【注释】

[1]图片来源:鲍贤昌,陆良华.探寻古鄞[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2]图片来源:鲍贤昌,陆良华.探寻古鄞[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3]图片来源:镇海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镇海老照片》,2005年。

[4]图片来源:鄞州区档案局.鄞州寻踪[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