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懿:宁波水利文化的杰出代表

杨懿:宁波水利文化的杰出代表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雍正元年,30岁的杨懿中举。雍正五年二月,34岁的杨懿奉命任鄞县知县。杨懿深入民间勘察灾情后,一面数次呈文请求减免大嵩赋税,并上下奔走,筹划赈灾钱粮,一面发动群众浚河筑堤,兴修水利。杨懿在鄞县任上仅仅29个月,但政绩颇著。杨懿闻报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民工抢修,他通宵在抢险工地上,直至次日上午又返回县署办公。一问,才知是大嵩农民,他们星夜步行百里,赶来向杨懿致哀。杨懿死时,适逢学使视察宁波府。

杨懿:宁波水利文化的杰出代表

杨懿(1694—1729),字元徽,号静庵,陕西蒲城人。杨懿出身贵胄之家,自小活泼聪明,14岁才进塾入学,但到15岁时就能举笔作文。16岁中秀才,入县学,是县学中的高才生。雍正元年(1723),30岁的杨懿中举。第二年考进士未中,到河南某学馆教书。他专心研读了大量宋儒著作,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学识,也锻炼了治政立业的思辨能力。他认为“无欲则静虚,动直为墙壁”,故自号为静庵。

雍正五年(1727)二月,34岁的杨懿奉命任鄞县知县。上任后,他立即遍访城乡,翻查县志,制订出《治鄞要务》7条,并在每图选择耆老一名向群众宣讲。不久,他又写成2000余字的《到任五谕》,规劝老百姓息讼宁事,勤务农桑,崇尚节俭,守规遵法。

当时,孔庙县学的殿栋毁圯,墙壁剥落,县内人士多次建议修葺,但终仅议而未行。杨懿到任后,县学生又予建言,杨懿当即应允,拨专款以修缮,并择地重振义学。他经常到县学勉励士子勤奋读书,并告诫说,读书主要是为了明事理懂是非,不是为升官发财得利益。

杨懿上任前,鄞县一地颇不安定,官场疲沓,盗案屡发。杨懿就重整保甲,建立乡村保甲联防,还把驻宁波的军队也编入保甲,使之互相监督。同时进行人口普查,整顿户口管理,分都分图逐户登记人丁,常住户口设《顺庄细册》,寄住户口设《寄庄细册》,制产牌,绘地图,对田产标号,登记田赋,对鄞县社会进行全面的整顿治理。他又整顿衙门,设立土捕点卯制度,增设督捕以维护治安。当时南乡窃贼很多,他亲自率领捕役挨村整理,严惩惯犯,教育初犯,不久乡境即得安宁。杨懿治县身体力行,勤政爱民,每天要批阅大量案牍,做到案无积牍。他办事认真,查访不辞劳苦,为政清廉,又能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深得县民爱戴。

杨懿在鄞县的最大政绩是兴修水利。从康熙年间起,鄞县乡间一直呼吁兴修河堤,筑修海塘,但未受各级官府的重视。特别是沿海大嵩地区,许多农民以筑海塘垦荒为业,由于海塘不全,沼泽滩涂杂草丛生,以致十年九荒,民不聊生。雍正六年(1728)大旱,县境内受灾深重。杨懿深入民间勘察灾情后,一面数次呈文请求减免大嵩赋税,并上下奔走,筹划赈灾钱粮,一面发动群众浚河筑堤,兴修水利。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他专为大嵩救灾就上书4次,为解决大嵩水源紧缺问题,他打算建造大嵩江口滚水坝,排咸蓄淡,变害为利,写下《建大嵩塘滚水闸议》,终因事未成而其身早逝。他又写了《救荒六议禀》《大嵩开河六议禀》《请筑大嵩土塘禀》等,其为兴修大嵩地区水利事业真可谓呕心沥血、不辞辛劳。期间他十余次下大嵩乡村视察地形,制订建塘筑堤规划,并与百姓一起深入工地。为了战胜灾荒兴修水利,他确实做到了与老百姓共甘苦、同命运。(www.xing528.com)

杨懿在鄞县任上仅仅29个月,但政绩颇著。他动工修缮了宁波城墙,又在乡间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雍正七年(1729)五月中旬,暴雨倾盆,县城北侧长春塘(今宁波城内姚江南岸江滨公园)损坏。杨懿闻报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民工抢修,他通宵在抢险工地上,直至次日上午又返回县署办公。由于睡眠不足,精力衰竭,他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数日内以至于卧病于床,不能说话。五月二十五日,他自知重病无望,手书“五憾”:—曰皇恩未报;二曰祖泽未积;三曰城工未成;四曰河工未竣;五曰父母年老而己先殁。书毕,溘然而逝,时年仅36岁。

杨懿身后无分文积蓄,寓所四壁萧然,人们称他为廉吏、循吏。城乡人民闻杨懿病故,都哭于道、叹于室。停柩那天,几十个农夫蓬头赤脚闯入灵堂,抚棺失声恸哭。一问,才知是大嵩农民,他们星夜步行百里,赶来向杨懿致哀。此时此景,观者无不为之动容。杨懿上任时曾对县民说:“本人以一介儒生主持鄞县,从今后,你们万民的事就是我家的事,你们有一个人或饥或寒,就是我本身受冻挨饿。”他心中确实想着百姓,想着鄞县的城工、河工,临终犹念念不忘。这个陕西学子,在短短29个月中能得到民众如此深厚的爱戴,实是以诚换心。

杨懿死时,适逢学使视察宁波府。县民环攀学使轿舆,恳请给杨懿立祀名宦祠。但大嵩及其他乡间农民又说道:“杨大人为民而死,立祀天经地义,但立祀名宦祠中,我们普通乡民没资格进去。我们要时时刻刻祭拜他!”于是,有的摹杨懿之像,有的请去杨懿神主,全县乡间广泛展开祭杨活动。大嵩乡民又自发募捐,为他立庙纪念。嘉庆年间,咸祥西社庙旁又建成了杨公祠,塑了神像,由此常年香火不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