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年人孤独问题:社会的挑战

老年人孤独问题:社会的挑战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让我们专注于年龄和孤独的关系,并对它做进一步观察。14无论是跨国还是在一些特定的国家内,对多数国家中的老年人来说,孤独确实是一个问题。表格3.1荷兰和波兰两国经常性孤独在不同年龄组的百分比,2014人们也普遍认为,孤独在女性中更为严重,特别是寡妇和离异女性。但是请注意,荷兰男性和女性的孤独百分比非常接近,之间0.2%的差异值可以忽略不计。表3.4中展示了综合年龄与性别的影响后,经常性孤独的发生率。

老年人孤独问题:社会的挑战

前一部分中已经描述了年龄—孤独在不同国家中的大体关系,那么相比西欧和北欧国家,为什么东欧国家的孤独发生率更高?这是一个困难又重要的问题,我将在第八章提供相关的理论和证据做进一步解释。现在,让我们专注于年龄和孤独的关系,并对它做进一步观察。卡乔波从生理上解释了老年人感知孤独的风险增加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生理影响可能会变得更加显著。由于人体的压力,荷尔蒙与炎症和感染作斗争的过程十分复杂,孤独感也会通过这种途径加剧衰老的过程。”14无论是跨国还是在一些特定的国家内,对多数国家中的老年人来说,孤独确实是一个问题。聚焦老龄人口与年轻一代的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背景的老年人对孤独的感知。毫无疑问,考虑到有限的空间与较大的数据量,我们能够开展的观察深度会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通过以下方式组织我们的比较。为了保证比较的国家背景,我们集中讨论两个案例,每个案例代表在欧洲的不同地区,不同的年龄—孤独关系:荷兰(北欧,接近扁平的形状,老龄范围有轻微的波动)和波兰(东欧,具有强线性关系)。由于图3.6中的线条非常集中,我们暂且将重点放在某一年,此处我们使用最近的数据年份,即2014年。在年龄方面,图像在以下三个组别上信息较为充足:30岁以下,30~59岁和60岁以上。

个人层面上,我们引入几个年龄—孤独关系的影响因素:性别15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数量、健康状况和社交生活。这部分的首要任务是探究孤独的成因是年龄还是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并不完整,但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作为每个国家的孤独概况。有一个观点需要被再次提及:孤独不是生理现象;因此没有理由去假定年龄到达某个阈值后孤独便会频繁出现,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能引发这种联系的生理机制,这一点可以从简明有力的数据中得到证实:在多数西欧和北欧国家,“经常性孤独”只占较少的百分比。同样的逻辑也可应用于性别中:不难发现,并没有生物学或神经学的发现能够为孤独—性别提供有意义的联系。我们可以观察到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孤独发生率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一定会孤独,除非我们能够在神经学机理方面有所发现。但是,生理健康和社会联系是不同的,认为有人会因不健康的生理状态而无法很好地与他人联系,从而导致孤独的推测是合理的。已有的学术研究证明,在不同的人口、社会和经济群体中,“孤独感的风险因素”可能很多,但我们只能聚焦于其中的一小部分。为了更为通俗易懂,我会避免使用复杂的数据模型,主要展示一些简单的表格。

让我们聚焦于两个国家中的三个群体,首先探究其孤独的发生率。表3.1前三行中的每个数字代表2014年每个国家/地区中各个年龄段的人“大部分时间”或“所有时间或几乎所有时间”感到孤独(即“经常孤独”)的占比。这给我们传达了一条清晰的信息:首先,两个国家中出现了由于年龄而增加孤独风险的情况——年龄越大,经常感到孤独的可能性越高;其次,相比于荷兰人,波兰人更易“经常感到孤独”,这不论年龄大小,甚至在波兰最年轻的组别中,经常性孤独的占比几乎是荷兰最年迈组别的两倍。简言之,孤独是老年人的一个问题,但国别背景的影响更为显著。

表格3.1 荷兰和波兰两国经常性孤独在不同年龄组的百分比,2014

人们也普遍认为,孤独在女性中更为严重,特别是寡妇和离异女性。这些人口属性往往相互关联,例如,老年女性的丧偶百分比预计会更高,因为某些生理规律表明,她们的寿命比男性更长。现在让我们把两国的数据放在一起,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表3.2印证了孤独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国家中,相比男性,经常性孤独的受害者更多是女性。但是请注意,荷兰男性和女性的孤独百分比非常接近,之间0.2%的差异值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波兰的差异则尤为明显(4.5%)。但同样的,国家背景的影响更为显著:荷兰男性“经常孤独”的经历较于荷兰女性更为普遍。

表3.2 荷兰和波兰两国中经常性孤独在性别中的百分比,2014

在婚姻状况的研究中,一方面数据(表3.3)验证了我们的假想:两个国家的“经常性孤独”均最常发生在鳏寡群体中,未婚(用更日常的语言来说则为“单身”)群体的发生率则最低。另一方面,波兰最不容易感受到孤独的人群——未婚者(10.2%)——也比荷兰最易感到孤独的人群——鳏寡群体(9.1%)的数值更高。更出乎意料的是,波兰三分之一的未婚者(或有伴侣者)也会经常孤独,这个比例几乎和鳏寡群体相同。显然,对于波兰人而言,婚姻比没能让他们远离孤独。

表3.3 荷兰和波兰两国经常性孤独在婚姻状况中的百分比,2014

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但需注意,我们不能总把年龄和婚姻状况相联系,例如,很少有年轻人失去伴侣,也只有少部分老龄人群始终未婚。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年龄与性别、性别与婚姻状况的影响结合来看。表3.4中展示了综合年龄与性别的影响后,经常性孤独的发生率。

表3.4 荷兰和波兰两国经常性孤独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中的百分比,2014

孤独对于老年群体是尤为严重的问题,这一点在两国的女性组中都得到了证据支持:较之于其他年轻组,6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性孤独的发生率有明显的上升。换言之,60岁以上和女性这两个因素相结合时,该类人群则极易感到孤独。波兰的数据差异更为明显——5%的荷兰老年女性经常孤独,而更年轻女性组的发生率则控制在2%;23%的波兰老年女性常感孤独,30岁以下组则为7%,30~59岁组为10%。荷兰男性的数据也出人意料:60岁以上组的占比与其他两个年轻组的微低,(差距)仅在1%左右,反观波兰,波兰男性与女性遭遇同样的困境:孤独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60岁以后则更为明显。

现在我们来看当年龄与婚姻状况相结合时会发生什么。观察仔细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尽管两者都包含了性别因素,表3.5中的百分比却比表3.2更高。这是因为两个表的调查人群不同——分析中剔除了没有在调查中说明婚姻状况的人群,这一点在表最后的样本容量中有所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在提供婚姻状况的人群中,荷兰组中“经常性孤独”的占比超过10%:鳏夫为14.3%,这几乎是荷兰寡妇群体的两倍。要记得波兰人比荷兰人更加孤独,失去伴侣的状态对荷兰男性的影响似乎大于女性,这与波兰的情况相反——相比其男性伴侣(31%),女性更加易感孤独(35%)。两个国家间的另一重要的差别则是离婚(或分离)的影响:波兰又一次呈现了出乎意料的结果,已婚人群几乎和鳏寡人群经受着同样的经常性孤独,只是男性的百分比略高于女性;对于荷兰人而言,两个性别群体则不尽相同;与寡居相比,离婚或分居使荷兰女性经常性寂寞的可能性更大,而荷兰男性恰好相反。

表3.5 荷兰和波兰两国经常性孤独在性别和婚姻状况中的百分比,2014

我们现在继续讨论年龄与家庭常住人数带来的综合影响,希望能论证独居的人更容易感到孤独,以及老年人孤独的成因之一是他们更有可能独居。先根据常住人数将家庭简化为三种:独居、两人同居、三人及以上共居。为了节省篇幅,我将两组数据同时呈现在表3.6中。

表3.6 荷兰和波兰两国中年龄、家庭人数和经常性孤独的百分比,2014

(www.xing528.com)

括号外的数字是每个国家特定年龄组中独居、两人同居、三人及以上共居的百分比,每个国家/地区每行中的三个数字总计100。例如,在荷兰,30岁及以下的人口中有16.7%的人为独居家庭,远高于波兰的5%。我们可以从这些数字中发现,荷兰的家庭人数规模普遍小于波兰家庭;也就是说,荷兰家庭独居或两人共居的占比都远高于波兰,同理,波兰三人及以上的常住家庭占比远高于荷兰。可能最有冲击力的差异是高龄者(60岁及其以上)居住在三者以上家庭的比例:荷兰中只有4.6%,而波兰的数据则高达33.6%。鉴于这些数据,如果我们认为居住在人数更多的家庭中更不容易使人感到孤独,那我们便可预估,除了独居的老人以外,波兰人感到孤独的可能性较低。根据之前的结论,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这一猜想是不成立的,但让我们再看一看括号内的数据。

括号内的数据是年龄与居住情况的叠加条件下,感到“经常性孤独”的占比。例如,在2014年的调查中,荷兰年轻组(30岁及以下)的独居者中有7.5%称自己经常性感到孤独。如果我们只观察一个国家,的确,家庭常住人数越多,他们便越少感到孤独。更具体一些,荷兰60岁以下(30岁以下、30~59岁)经常性孤独的占比均为7.5%,60岁及以上人群则是这个国家中最脆弱的群体,其比例增加到了11.3%;这一情况与波兰相同:近一半(48.1%)60岁且独居的人群会经常性孤独,家庭人数增加后,这一比例下降到了11%(二人同居)和7%(三人及以上共居)左右。两国间差异较大的点是:荷兰人一旦与人共居,年龄便不再是经常性孤独的一个风险因素,这与波兰的情况不同:在波兰,即使是与至少一人共住的年轻人,他们经常性孤独的占比也在6%到11%。总而言之,60岁及以上且独居的人群抵抗孤独的能力的确更弱,但这会因国家背景出现巨大差异。

同理,我们也可以研究年龄、健康与孤独的关系。我们的假设是:年龄越大的人健康状态越差,这便会引发孤独——孱弱的健康状况会减损人类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但是我们对健康的研究受ESS所提供数据的限制,因此我们只检验两个与健康有关的影响因素:受访者的自我健康评价和日常生活中是否由于疾病、身体虚弱或是精神问题而带来行动不便。对于第一个因素,原始数据的五个值被简化为三个:好或非常好;一般;差或很差。表3.7和3.8中分别展示了这两个因素的结果。

表3.7 荷兰和波兰两国年龄、主观健康和孤独的情况的百分比,2014

表3.7的数字概况与我们的假设基本一致:观察每个国家/地区从“差或很差”到“好或很好”的三列数字,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数字有较大幅度的降低,除了两处例外:首先,荷兰30岁以下、健康评价为“差和很差”的人中“经常性孤独”的百分比为0,但这是一个抽样问题——30岁以下且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差和很差”的人数只有1位,同时这位受访者并不会经常性孤独。与总体情况反差最明显的是:波兰30岁以下的人群中,认为其健康状况“一般”者的孤独发生率为24%,高于评价身体状况“差或非常差”人群的孤独发生率(11%)。国家间的不同仍然存在:荷兰健康状况“一般”者与波兰健康状况“好或很好”者,孤独发生率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令人惊讶的是,荷兰60岁以上老人、健康状况为“差或很差”的孤独发生率为30%,几乎与波兰同一群体占比相同(32.5%)。

表3.8 荷兰和波兰年龄、失去行动力和孤独的百分比,2014

同样地观察表3.8中年龄、行动不便和经常性孤独的关联。总体而言,经常性孤独确是行动不便者的一大问题——从“是,经常”到“否”,两个国家的孤独发生率几乎都在减少。同样,这一结论也有例外:两个国家中,30岁以下且行动不便的受访者均为0,这在意料之中;但波兰30~59岁的人群中,行动十分不便者的孤独发生率为12%,行动略为不便者的比例却增加到了15.8%,这与我们的预想不同。同样地,我们希望同一列的人数从上往下递增,即行动不便程度相同时,经常性孤独的百分比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但有一个组不适用于这个规律——荷兰对行动不便程度回答为“是,有一些”的人群:最年轻组(30岁以下)有近10%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高龄组(6%左右)。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更容易由于轻微的移动障碍而感到失望和疏离。但更重要的是,两个国家均显示,最容易感到经常性孤独的是日常生活中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分别超过了20%和31%。老年人无法像从前一样随意行动时,他们感到经常性孤独的可能性异常高。

最后,我们将探究年龄、社会生活与孤独的关系。此处我们使用以下三种ESS用到的社会生活测量方式:

·你多久与朋友、亲戚或同事进行社交活动?共有七个选项:1 =“从不”,2 =“每月少于一次”,3 =“每月一次”,4 =“每月几次”,5 =“每周一次”,6 =“一周几次”和7 =“每天”。

·你可以与多少人讨论私人事务?共有七个选项:0、1、2、3、4~6、7~9和10及以上,分别编号为0到6。

·与同年龄的其他人相比,你参加社交活动的次数如何?共有五个选项:1 =“比大多数少得多”,2 =“比大多数少”,3 =“大约相同”,4 =“比大多数多”,5 =“比多数人多得多”。

三个问题都与受访者的社交生活相关,所以将其归纳为一个指标即社交程度,是合理的。每个问题回答的数字较小即为社交程度低;对于某一受访者而言,三个问题的回答数字总计较小,则暗示其社交活动数量较少。最小的总计数字为2,最大则为18。每个国家的总计数字分布基本正常,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均值和标准差:荷兰的均值为11.62,标准差为2.58;波兰的平均值为9.57,标准差为3.05。这些数字显示,在2014年,荷兰人的平均社交生活比波兰更为丰富,并且波兰人的社交活动水平的差异比荷兰人大。我们此处关注的是年龄、孤独和社交的关系,研究它们的一种方法是比较各个年龄段和孤独人群社交生活的平均得分(表3.9)。

表3.9 荷兰和波兰年龄、失去行动力和孤独的均值,2014

我们可以从表3.9中的数字中获得一些信息:首先,可能最重要的是两栏“差值”(不经常孤独者的社会生活得分与经常孤独者的社会生活得分之差)的数字是正数,这意味着在这两个国家中,不经常孤独的人比经常孤独的人拥有更积极的社交生活:社会关系代表着与他人社交,拥有自信,感到自己比其他人更善于社交,这确实与低可能性的经常性孤独感相关。另一方面,荷兰的差值(2.44~3.27)比波兰的差值(0.6~0.96)更为显著;换言之,活跃丰富的社交生活对于荷兰人减少经常性孤独上比对波兰人更有帮助。我们可以阅读每一列的三行数字,比较年龄组间的社会生活得分。从年轻组到年老组的得分均逐渐下降,显然,不论是否感到经常性孤独,两个国家老年人的社交生活都相对匮乏。

上述结果没有告诉我们不同年龄组与社交程度的人群经常性孤独的发生率。为了以更简单的方式对比不同年龄段及社会生活水平的受访者,我将社会生活的指标归类为三组:2~6,7~14和15~18。现在我们可以以年龄与社会生活为指标,比较经常性孤独的占比(见表3.10)。

表3.10 荷兰和波兰年龄和社会生活对经常性孤独率的反应数据,2014

解读这些数字之前,我们需要关注荷兰30岁以下、社会生活总分为2~6分的人群其经常性孤独的百分比为50%——几乎高得不太现实,这是因为该组只有两位受访者,而其中之一经常感到孤独。表的行数或列数开始逐渐变大这一现象确实会发生,并且某些群体变得过大或过小在社会上也是合理的。荷兰社会生活总分为2~6分的经常性孤独人数很少,再将其分为三个年龄段后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数量会变得更小:30~59岁仅17人,60岁以上仅24人。

表3.10中还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数字:荷兰60岁以上、社会生活总分为2~6分的经常性孤独人群的百分比达到37.5%,远高于波兰的25.4%。很难用上文提到过的原因解释这一数字:样本数24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数字,但也不会小到让人难以相信。事实上,我们曾做过类似的观察,再仔细一些可以发现,荷兰老年人不活跃的社交活动或是极少的社会关系似乎会增加他们感到经常性孤独的可能,这一可能性比波兰老年人高得多。除了这一特殊群体以外,荷兰人比波兰人更不容易遭受经常性孤独。最后,对于波兰人来说,一旦社交生活总分超过6,经常性孤独的发生率与这一分数的关系便不再密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