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文书语言研究:避免在写作中产生语言歧义现象

法律文书语言研究:避免在写作中产生语言歧义现象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的含义往往不同,这就要求在法律文书写作中格外注意词的多义性,确保一个词用到具体的案件中、特定的语篇和句子里有着确指的含义,不能有多方面的解释,否则就会产生歧义现象,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之所以会出现语言歧义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还是因盗窃而“二次被判刑”呢?法律文书作为与当事人人身财产权益密切相关的司法工具,其语言表述是不允许出现歧义的。

法律文书语言研究:避免在写作中产生语言歧义现象

我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从语言理论的角度来看,汉语言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词,有很多义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多义词的含义往往不同,这就要求在法律文书写作中格外注意词的多义性,确保一个词用到具体的案件中、特定的语篇和句子里有着确指的含义,不能有多方面的解释,否则就会产生歧义现象,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准确。之所以会出现语言歧义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语言减少内涵、扩大外延而致,也可能是标点符号使用不当所致。一般来说,语言表述上内涵越广泛,外延则越小;内涵越少,外延则越大。特定语言表述的内容越具体,限定语就越多;表述的内容越粗略,修饰语和限定语就越少。比如:“电脑”“笔记本电脑”“联想牌笔记本电脑”“红色的联想牌笔记本电脑”“××型号的红色的联想牌笔记本电脑”,这几个词句就是限制越来越具体的语言表述。像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对犯罪嫌疑人的相关处所进行搜查后,填写扣押物品清单时,就应该使用尽可能表意具体的表述,类似于“××型号的红色的联想牌笔记本电脑”这样的表述,才可以避免在出现争议时,案件各方不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如果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减少了内涵,扩大了外延,就可能使一个句子中的某个词,甚至整句话出现表意不确切的情况,出现2种或2种以上解释。

另外由于断句或者语言结构不清,也可以导致歧义的产生。譬如:“他因盗窃二次被判刑”,是因“盗窃二次”而被判刑呢?还是因盗窃而“二次被判刑”呢?这种歧义的出现就是因为该用标点符号而没用导致的。法律文书作为与当事人人身财产权益密切相关的司法工具,其语言表述是不允许出现歧义的。因此,在用语上应注意语言内涵、外延的匹配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从而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性。(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