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学课程的意义及实践

国学课程的意义及实践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国学课程的开设有如下意义:(一)开设国学课程可有效防止中华民族的文化失忆文化回答“你是谁”,在语言、哲学、心理、风俗、信仰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有何不同。(二)开设国学课程是培育国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国民的文化认同,必须依赖准确、系统、专业,贯穿终身的教育。

国学课程的意义及实践

青少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未来的研究者。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社会中,需要从幼儿园大学的专业系统学习来完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国学教育是持续开展国家文化创新、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使民族保持勃勃生机的源头活水。具体而言,国学课程的开设有如下意义:

(一)开设国学课程可有效防止中华民族的文化失忆

文化回答“你是谁”,在语言哲学、心理、风俗、信仰等方面,与其他民族有何不同。文化是民族的生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延续、增强、激活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我们要讲的历史精神,就是要把握这一点,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的,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只有生命才有这力量,可以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将来。所以,历史时间不是物理学上的时间,不是自然科学里的时间……人文科学里的时间,有一个生命在里面,从过去穿过现在而径向将来,它是一以贯之的……历史是一种把握我们生命的学问,是认识我们生命的学问”[3]。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统,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透过“过去”认识我们的现在,并且懂得该如何面对我们的未来。一个人的失忆,会导致他无所适从,而一个民族的失忆,则将使民族失去其有别于他者的本质特征,失去凝聚力,最终成一盘散沙,甚至可能面临覆亡的命运。历史上有许多民族从强盛到完全消失,正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生命。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生命的代代相传,必须并且只能依靠国学教育。

(二)开设国学课程是培育国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www.xing528.com)

国民的文化认同,必须依赖准确、系统、专业,贯穿终身的教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就对何谓“国民”作了如此界定:“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4]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是从长期的知识学习中逐步建立和获得的。然而,正如我们此前所说,由于国学教育的断层,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基本知识的错误。举例来说,许多人认为,儒学就等于严苛的、不近人情的道德训教,学习国学等同于让孩子没有自我独立思想的“听话”等,这种认识极为泛滥。这些完全没有读懂,甚至没有读过国学经典的片面认识,单靠宣讲难以改变,必须依赖年复一年、贯穿大中小学的循序渐进的国学课程,通过细读经典,用心体悟才能有所改变。

(三)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动力

无论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还是当代世界的各种观念,无不纷繁多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清楚地昭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陈寅恪)。今天中华优秀统文化的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寻求国富民强努力的延续。“在一百多年来的向西方学习求索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被解构了的生命组织,依然以离散的状态,一方面活跃地择优汰劣以求创新,最终不仅建立起西方化了的中国现代知识形态,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坚忍地固本祛邪以求传承,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5]这些努力逐渐凝聚精神,恢复元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新世纪的到来踏上复兴之路,并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展望其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