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学校及课程发展历程

中国学校及课程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汉时期,在中央只有太学,在地方有学、校、庠、序,由郡国县邑举办的称学和校,由乡镇举办的称庠和序。此外还有两种旁系的,一种为宫邸学,另外一种为鸿都门学。到平帝时始成立郡国学校制度,凡郡国设立的学校称学,县邑道设立的称校,每一学或一校各置孝经师一人。凡乡立的学校称庠,凡聚立的称序,每一庠或一序各置孝经师一人。学校课程不外乎五经之术、六艺之文,汉末以来,经学业已怠荒,读书之业替代经学而起的为文学。

中国学校及课程发展历程

两汉时期,在中央只有太学,在地方有学、校、庠、序,由郡国县邑举办的称学和校,由乡镇举办的称庠和序。此外还有两种旁系的,一种为宫邸学,另外一种为鸿都门学。帝王的教育宗旨是“尊王明伦”,其目的在于造成治术人才,这一班治术人才即善能尊王明伦的士大夫阶级之继承者。所用教材,不外儒家的经典(六经孔子的言论)。若以教育阶段区分,蒙童教育只授小学诸书,公立小学授以《孝经》《论语》,中等学校专读一经,到了大学则六经全授。到平帝时始成立郡国学校制度,凡郡国设立的学校称学,县邑道设立的称校,每一学或一校各置孝经师一人。凡乡立的学校称庠,凡聚立的称序,每一庠或一序各置孝经师一人。凡学或校等于中学性质,有升入中央太学的资格;凡庠或序若属小学性质。其如班固《东都府》:“学校如林,庠、序盈门”。道以下有亭、乡,十亭一乡,乡有三老,专掌一乡的教育,则知乡村教育在当时也是很注重的。汉代地方教育“学、校、庠、序”都是儒者的宣传机关,教授儒者之仪节,非儒者之文艺

魏晋六朝是老庄思想盛行的世界,而南北朝则是佛教信徒流行的天下。佛教思想在此数百年间,涵养于中国民族的脑海,差不多成了第二天性,但国人对儒家经书的研究并非完全消沉,当时治经者,有南学、北学之分。北学是郑玄注的《易经》《书经》《礼记》,毛公注的《诗经》,服虔注的《春秋》,南学是王弼注的《易经》,王萧伪作的《孔安国书经传》。学校课程不外乎五经之术、六艺之文,汉末以来,经学业已怠荒,读书之业替代经学而起的为文学南朝学校,宋文帝元嘉时,在京师开办了四个大学,研究佛老学说的曰“玄学”,研究古今历史的曰“史学”,研究词章的曰“文学”,研究经术的曰“儒学”(见《通鉴》);在梁武帝天鉴时,于中央地方建立国学以外,开设五馆,馆内课程为五经之术、六艺之文,寒门子弟都可以入馆求学。北朝学校,较南朝学校发达,道武帝初定中原时,提倡经学,在首都平城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充当教授,“开设大学,讲论经术”。还在洛阳设立国子太学,于四门设立四门小学,私人讲学之风也盛极一时。其中以家庭教育理论闻名的颜之推,非常注重儿童教育及周围环境的重大影响,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甚至还提出了胎教学说。其著作《颜氏家训》二十篇,凡读书、习礼、为人处世、治家、交友种种要道,一一举说,以训诲他的儿子,可谓一本家庭教育读本。(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