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历程

中国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奴隶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脱离生产劳动的,主要让奴隶主子弟学习礼义等统治之术。班级授课制,实验、演示、实习等教学方法以及幻灯等教学手段被广泛地采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自身发展。在20世纪初,一些国家纷纷颁布职业学校教育法规。如德国工会于1919年通过了一项关于学徒规定的声明,被看作是广泛解释学徒培训问题和职业教育法的第一个草案。

中国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发展历程

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教育学理论中所揭示的教育规律大都是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所以,这里重点不再以学校所进行的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且着重对学校这一教育形式进行研究。

(一)学校教育的涵义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由专门的机构——学校和专职人员——教师来实施的。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产生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后,是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多种影响,出现过兴衰变换,然而它却始终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并行发展着,并且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结构之复杂,体系之严整,都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学校教育在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方面,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和稳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满足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方面,较之其他教育形态有更高的效率

所以,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二)学校教育的历史发展

学校教育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以下几种主要的形式:

1.人文学科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校教育形态

首先从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的学校教育,是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传统人文学科教育,因此,最早诞生的学校是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古埃及的这些学校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以造就文士为重要目标,即训练继起的统治者和他们御用的爪牙;同时教授书写、词令。中国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别上下,分尊卑,维护世袭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奴隶制社会的学校教育是脱离生产劳动的,主要让奴隶主子弟学习礼义等统治之术。孔子的话可谓很好的注脚,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和“五经”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欧洲奴隶社会中,从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到古罗马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以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历史、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能力。在封建社会,僧侣垄断了文化和学校教育,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七艺”,各个科目都贯串着神学精神,以此来培养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与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学校以人文学科的教育为主,同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几乎完全相脱离,主要培养管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政治人才和传播社会的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

2.自然科学教育占重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形态

自然科学教育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现代学校教育迅速步从生产实践过程中分化、独立出来,尤其在数学和天文学领域发展较快。但在自然科学先是隶属自然哲学,后又依附于神学的时代,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大大削弱了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使自然科学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并获得迅猛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正是这样的时代,要求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既有培养统治人才的任务,又有培养生产技术人员的任务,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被广泛引入学校,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从下面一张表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时期和在这个时代影响下的后来几个世纪里,自然科学普遍发展,总结人们知识成果的学科不断增加并日益分化:

自然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确立并加强,引起了学校教育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相应变化。班级授课制,实验、演示、实习等教学方法以及幻灯等教学手段被广泛地采用,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自身发展。在中国,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西方自然科学的大量引入,学校课程除传统学科外,也增加了算术、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农业等自然科学课程。

3.职业技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类别的学校教育形态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但在这一因果链条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即科学向技术的转化。随着各种先进技术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采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对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冲击,要求它尽快改变与生产实践隔绝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技术师徒间的技术传授并开始在生产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效益。职业技术学校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建立的教会星期天学校和手工业星期天学校。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职业教育也发展起来。在20世纪初,一些国家纷纷颁布职业学校教育法规。如德国工会于1919年通过了一项关于学徒规定的声明,被看作是广泛解释学徒培训问题和职业教育法的第一个草案。美国于1917年通过的《史密斯——休士法》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兴办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英国1918年政府法令规定,凡完成义务教育而离校的儿童,还须在补习学校继续受教育二年。各种职业学校因此有所发展。法国1919年7月《阿斯蒂埃法案》规定:一个市镇必须设立一所职业学校;18岁以下青年有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的义务;雇主有使学徒上职业学校的义务。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在学校体系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日本、德国等国家己经形成了初、中、高等相当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国到1990年底,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已发展到16000多所,在校生超过600万人。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已接近1:1。职业技术教育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速了学校教育在社会成员中的普及,展示了现代教育向多层次和复杂结构发展的趋势,因此,它构成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4.当代学校与社会,人文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学校教育形态

当代社会日益发展成为高度科学化的信息社会,学校教育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围墙内的教育了。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而且从家庭、社会生活中接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强大有力的教育。如现在学生的知识、品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电视节目、书刊报纸、参观、旅游和各种社交活动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形式,也扩充了教育内容和情境。这一变化,引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校教育的效率,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状态。

世界进入20世纪末,一股倡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思潮正在悄然兴起。从历史上看,偏执的人文教育虽弘扬了人类的理性,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延缓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影响了人类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偏执重视科学和科学教育,忽视人类理性的提升,也同样会给社会带来祸患,因为科学技术既可给人类带来生产的突破和生活的飞跃,也可给人类带来数不清的灾难。没有理性把握的科学技术会成为灾祸之源。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将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强化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特征之一。

(三)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惟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2.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影响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组织性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总务后勤、文体活动等专门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的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如此等等,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

4.内容的系统性

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就其知识总体来说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教育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学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无法全面提供的。(www.xing528.com)

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稳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对稳定看作是墨守成规、僵死不变,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

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学校的权利和义务

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置、权利和义务做了原则性的规定,这些规定是我们设置学校、维护自身权利的基本法律依据

1.学校设置的条件

《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A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有合格的教师;

C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D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2.学校的权利

《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有下列权利:

A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B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C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

D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E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F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G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H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I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校除可行使下列权利外,亦应履行必要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

A遵守法律、法规;

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C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D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生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

E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F依法接受监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