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学校及课程演变

中国古代学校及课程演变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朝的太宗皇帝,在藩邸为秦王时便开设文学馆,对于教育振兴及儒术提倡,非常热心。中央学校隶属于国子监,属于直系学校。所学课程为五经六艺。到徽宗时,各州县儒学内特辟一斋,专门教授道家学徒,课程为《黄帝内经》及《老子》《庄子》《列子》。初年多仿唐制,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及明经、明法九科。元代教育形式为三项:学校、书院、科举。

中国古代学校及课程演变

隋唐时代,有三种学风:第一是佛学,第二是文艺,第三是儒术。此时科举兴起,科举特重进士科,此科不考经术,其次明经科,此科虽试经术,而出题范围只限于《五经正义》,考试时又有“墨义”及“帖经”,于是“死记经文,默诵注疏”,成为当时特有的教育,聪明才智之士自然趋于文艺与佛学两途。唐朝的太宗皇帝,在藩邸为秦王时便开设文学馆,对于教育振兴及儒术提倡,非常热心。不但儒学内讲论儒经,即屯营、飞骑等军队里面,皆派遣博士授以经术。此风一倡,声教于国外,于是新罗高昌百济吐蕃高丽等国莫不派遣子弟来唐留学,唐初学校之盛为晋、魏四百年以来所未有。设立六学二馆,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二馆为弘文馆和崇文馆。二馆高于国学,全国最贵族的学校,内中学生唯皇室近亲、皇太后皇后近亲及宰相大臣散官一品功臣的子孙才有资格入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生学习正经和旁经,教授经学的学校,课程为《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这些是正经,《孝经》《论语》《老子》,这些是旁经。书学研究书法、时文、文字学,读《国学》《说文》《字林》《三苍》《尔雅》。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律学学习律七条、令三条、《唐六典》、《开元礼》。二馆学生求学自属肤浅,依照定章,所有课程,应与直系文科三学相同,但据考实,成绩较其他诸学生为劣,对这些贵族子弟比较宽放。唐朝地方学校通常有州府学及县学两级,似均属于中学性质,但非中学名称,县以下又设乡学或市镇学,似属于小学性质,但不常有。地方学校别为三类:一为经学,属于直系;二为医学,三为道学,均属于旁系。直系各学校归长史管辖,长史即今之教育厅厅长。各府州县学生皆系一般庶民子弟,课程虽读九经,但不过粗通文艺,所定限度较低,通一经便可升入四门学,但地方学校与中央有一点不同,他们不仅在书本上求知识,除了学习这个正业以外,还须兼习吉凶礼,凡是地方公私方面,有举行吉凶仪式时,即令前往演礼,礼毕返校。医学分为四门:医学、针学、按摩学和咒禁学,皆有博士教授生徒。医学专业包括理疗(内科)、肿痛(外科)、少儿(儿科)、耳眼口牙(五官科)、角法(拔罐)五个专业;针学专业是针灸,针学学习经脉孔穴之道,辨识浮沉滑之候,以药石的手术射疗疾病。按摩专业学按摩治病和正骨术,学习用消息道引的方法,诊除风寒暑湿饿饱劳逸八种疾病。咒禁学教授学生以咒禁驱除一切邪恶鬼魅,近于妖术。课程为《本草》及甲乙脉经,为普通科目。唐朝皇室注重玄学,道家学术特别提倡,主要以《道德经》《老子》《庄子》《文子》和《列子》等书为教材。唐代科目分三类:由学馆出身的名曰“生徒”;由州县考送的曰“乡贡”;由天子直接招考的名曰“制举”。前二类科目很多,常行的只有六科:一曰秀才科,二曰明经科,三曰进士科,四曰明法科,五曰明书科,六曰明算科。其他还有三礼、三传、史科、开元礼、道举及童子诸科。

传统按摩手法(图片来源:摄图网)

辽、金、西夏三国政府皆曾设立学校,开办科举,金国有详细的教育制度,学校与科举分汉人与女真两类,是后来元朝教育制度的祖师。宋代国力虽弱,而学术思想较前朝异常发达。宋学讲求“义理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易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书。从学派来看,分为王、程二派,王学以《三经新义》为主,程学以《易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为主。中国教育制度自唐以来,业已逐渐完备。宋朝的制度多半模仿唐朝,中央学校有国子学、太学、辟雍、广文馆,皆属于大学性质,还有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及武学,皆属于专门学校性质,还有小学,以及几所特殊学校: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三所,统为贵族学校,内兼高初两等教育性质,此外四门学特为庶民子弟设立,属于高等教育。地方学校,有州学、府学、军学、监学和县学。中央学校隶属于国子监,属于直系学校。地方学校隶属于各级行政长官,其上由本路的提举学事司管辖。各校使用的教材,除特殊学校以外,大概全规定为儒家的六经。北宋学校风行必须采用王氏的《三经新义》。宋朝到王安石当国,特别注意学校教育,尤其注意大学教育,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改革从前科举的流弊,扩充太学的内容,王氏把太学分为三舍:外舍、内舍、上舍。宋朝有六个专门学校:律学、算学、书学、画学、医学和武学;三个短期学校:广文馆、四门学、辟雍;以及贵胄学校和国立小学,贵胄学校有宗学、诸王宫学、内小学;国立小学主要学习诵经及书字两科。地方学校按照地方行政区划为三级: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州、府、军、监四种,第三级为县,还有藩辅学。所学课程为五经六艺。到徽宗时,各州县儒学内特辟一斋,专门教授道家学徒,课程为《黄帝内经》及《老子》《庄子》《列子》。宋朝时候科举分为三类:制举、常贡、学选。初年多仿唐制,有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及明经、明法九科。考试内容上,进士考诗赋、帖经、墨义,南宋之初,经义、诗赋又复兼用,经义就是王氏的《诗》《书》《周礼》三经新义。

元史》本传:“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傅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成吉思汗陷燕京,得耶律楚材,如获天赐。耶律楚材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被元初统治者接受,南伐时儒生遂得苟存性命,偶得赵复,理学遂北。元代教育形式为三项:学校、书院、科举。学校在中央有三所: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国子学(汉学国子学)。地方有四类:郡县学、蒙古字学、医学和阴阳学。课程为先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次再授《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地方学校郡县学分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其次蒙古字学、医学、阴阳学、书院。考试内容按照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来出不同的题和内容,针对蒙古人考试内容要简单一些,汉人和南人的考试内容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但是医学、法学、书学、算学诸专科学校没有了,“名存实亡”,不过当时研究学问的人,多投入书院,故书院较之前发达。(www.xing528.com)

明朝教育,科举完全支配了教育界,学校仅成为有名无实的机关。科举以四书五经为范围,以程、朱学说为标准,论文以八股为程式。思路狭窄,工夫机械,凡猎取官位、奔走于官场的人,必须按照这个标准,以此为进身的阶梯,国家以此取士,父兄以此教子,于是天下无实才。学校教育分中央与地方,中央有国学、宗学和武学,地方有府学、州学和县学,此外还有卫学和社学,国学名国子监,属大学性质,府、州、县学属中学性质,社学属于小学性质,这一类统名为儒学。学校之外还有书院,但没有宋元发达。课程为《四书五经大全》《说苑》《性理大全》。地方学校府、州、县学课程为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另外还有其他学校:宗学,以皇明祖训、孝顺事实、为善阴骘诸书为主科,以《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为辅;武学以《论语》《孟子》《大学》《五经》《七书》《百将传》为课程内容;社学以《四子书》为学习内容,兼读御制大诰及本朝律令,并讲习冠婚丧祭等礼节。明代科举比较以前,有不同点,之前科举与学校相并而行,现在是“相辅相行”,凡是要取得科名,必须学校出身。考试内容较前更狭,分为三类:一为经义,二为当代的诏诰、律令,三为史事及时务策。经义中只限于四书及五经。

清代教育制度完全采用明朝的办法,学校与科举相辅相行。清朝帝国虽包括五大民族,但他们的心目中满、蒙、汉三个民族较为重要。所以他们的教育政策多半注重这三个民族,满族立于统治地位,蒙古族与他们接近,被认为是同调的民族。国子监是直接办理大学的教育机关,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部,太学编制分为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及广业。课程仿效宋朝安定的方法,分经义、治事二科,经义科以御纂经说为主要教材,兼诸家的学术。治事科教兵刑、天官、河渠、乐律一类的材料。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两类:第一类,中国本部及满洲一部分为四级(直省、道、府及直隶州、属州及属县);第二类,其他地方。但学校划分为下层的两级,省和道不设学校,只有府学、州学、县学,总名为“儒学”。地方儒学教材为《御纂经解性理》《诗》《古文辞》《校订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书,以及《四子书》《五经》《性理大全》《资治通鉴纲目》《大学衍生义》《历代名臣奏议》《文章正宗》等书。其他学校,除以上中央国子监及地方儒学外,还有三类学校:宗学、旗学、各种特殊学校。于宗学之外还有觉罗学,清室皇族姓觉罗氏。书院在清代初年,并不注重。清代科举因国家情形复杂,故科名也较明代复杂,分为三类:特科、常科、翻译科。常科与明代相同,分为三步:乡试、会试、殿试,常科考试内容为书艺、经艺、五言八韵排律、时务,解经的标准,《四书》以朱子《集注》,《易经》以程、朱二《传》,《诗经》以朱子《集传》,《书经》以蔡氏《传》,《春秋》以胡氏《传》,《礼记》以陈澔《集说》为主。可知清朝教育完全以宋儒学说,尤其以程朱学说为标准。未入学以前的教育,为所谓的民间自由处理,自由选择良师,教育他们的子弟,名曰“私馆”,分为两级:专教儿童的为“私塾”,专教成人的为“经馆”。私塾中的课程分读书及习字二类:读书以《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等书为教材,而以《三字经》为最初入门必读的一本书;若是女生,则读《女儿经》,再大一点的孩子,准备加入士族阶级,则加读五经及《千家诗》,若不,则加读《幼学》及各种实用杂字。习字最先写“上大人”,其次写“六十花甲”,或“五言绝句”,其次则写“百家姓”,用填鸭涂红的方式习字。“经馆”分读书、讲书两类,如五经、《古文观止》、选印《墨卷》等书,皆须读熟成诵;如《四书味根录》《五经合纂大成》《御批通鉴辑览》及其他诗文,这是由教师讲。儿童习字,宜仿宋人教小儿习字法,先令儿童影写赵子昂大字《千字文》。年龄稍长,再合习智永《千字文》。字数由少而多,初为影写,后乃临写,每日如此,练习久了自然运笔如飞,不至走样。且写字时不仅教他们写得好,也可以多识生字,而收记诵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