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结构与学校课程构成

课程结构与学校课程构成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美国有不少州规定,学生选修课比重可达50%,甚至50%以上。事实上,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程”的。在有些地方,社会活动已被正式列入课程计划,成为学校课程结构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主要是由这四个方面构成的。

课程结构与学校课程构成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目前,我国教育界对学校课程结构探讨最多的是以下两个问题:(1)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以何种比例为宜?(2)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之间如何协调?下面我们就对此作些分析。

1.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校目前所开设的课程,大致上是由工具类学科、知识类学科和技艺类学科组成的。

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这三门学科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自身也有发展心智的价值,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现代社会,由于信息交流和国际交往的加强,外语日益成为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之一。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外语所占比重还会呈上升趋势。就一般而言,工具类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比例约占百分之五十左右。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类。这是从人类社会文化遗产中精选出来的知识体系,无论对社会的延续还是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类学科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公民、物理、化学、生物等。一般说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考虑设置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或理科,如将初中历史、地理、公民等合成一门社会科学基础;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合成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这样可能有利于知识的相互贯通。在目前情况下,考虑到高考制度的影响,普通高中仍以分科课程为宜。但我们需要意识到,打破学科界限,以跨学科或多学科的方式改进课程,是近年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在中学阶段,着重体育保健艺术修养,以及生活、劳动方面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初中阶段,体育、艺术类主要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技能类主要开设劳动技术、职业导向、计算机科学等课程。在高中阶段,既可开设技艺类的必修课,也可根据学校条件开设选修课,如器乐、缝纫、家电使用与保养等。

技艺类学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更多的是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素质的培养,兴趣特长的发挥,以及毕业后所需基本劳动技能的养成联系在一起的。这方面的素养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必备的基本品质。长期以来,技艺类学科在学校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是到了改变这种情况的时候了。至于技艺类学科时数配比关系,可以用国家教委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与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方案(草案)作为一种参照

2.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如何使它们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来完成学校课程的任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www.xing528.com)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目前世界各国的学校还没有不规定必修课的。问题是:必修课应该在全部课程中占多大比重。各国对此的处理大不一样。

美国有不少州规定,学生选修课比重可达50%,甚至50%以上。这样,必修课比重只占一半,或不到一半。有人认为这是学生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要加重必修课的比例。而日本高中从1982年起开始减少必修课的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同美国的做法正好相反。这两种做法都是从两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美国由于选修课太多,不能保证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因而加强必修课;而日本由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适应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所以减少必修课学分。

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重单一的必修课类型,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单一,缺少个性特长。改革单一的必修课制度(尤其是高中阶段)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必修课所占比例多大,原则上是要保证学生掌握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一般说来,选修课的内容既可以是有关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技艺方面的,或职业技术方面的。选修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定选修课,即把有关选修课分成几组,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组或在各组中选修一、二门课;另一种是任意选修课(或称自由性选修课)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

以前,我国中小学很少有学校开设选修课。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将来顺利地适应就业,开设选修课已经势在必行(尤其在中学高年级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在初中也可以适量开设一些选修课。随着年级递增,逐渐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但选修课的比重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防止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在《国家在危急中》的报告中所讲的,美国“有的是自助餐式的课程”,而学生往往“容易误把开胃菜和甜点当作主菜”,这就背离了开设选修课的本来意图了。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现在有的地方已把它列入正式课程计划之内,目的是为了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并使其有可靠的保证。事实上,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程”的(第一、第二课程是指必修课和选修课)。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我们将在别处论述。

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有些地方,社会活动已被正式列入课程计划,成为学校课程结构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学校课程主要是由这四个方面构成的。就一般而言,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主要应该以必修课为主,侧重于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同时又顾全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并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课程计划中来。这样有利于系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应付敷衍。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