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课程系统设计与实施

学校课程系统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需要对全校课程作系统设计,并且和基础课程统整实施。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利用华东理工大学的资源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科学精神。华东理工大学每年都会承担一批国家级、市级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加上自主开发的一批校级项目,总数多达200个。

学校课程系统设计与实施

除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体现培养内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的系统性以外,实验学校还进行了对全校课程的系统设计和统整实施,以此展开对学生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从而形成了一批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下文以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需要对全校课程作系统设计,并且和基础课程统整实施。我校在以下方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结果。

(一)借助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呢?我们不断拓宽探索途径,尝试借助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实现创新素养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成功开辟了多种有效的培养途径,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

1.学术讲座拓展学生创新视野,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我校聘请十余名教授组成学术讲师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向教授提出讲座意向,教授再对中学开出全年的讲座清单与内容简介,这样极大地方便了我校按不同年级的需要合理安排讲座内容和时间。

4年以来,我校共聘请15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教授,举办近40次科学与人文类学术讲座,参加听讲的师生达5000余人次,在徐汇网、校园网发通讯报道50篇,学生的讲座感悟、心得、体会300多篇。这些学术讲座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与创新视野,为学生了解前沿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实践能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授学术讲座内容丰富,联系生活实际,授课深入浅出,形式生动多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大学教授进中学校园的特色课程。这些学术讲座,有的是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有的是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有的则是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情操与艺术修养。如潘家桢教授、博导开设的“创新就在你身边”学术讲座,学生积极参与聆听与互动,从中大受启发;程建新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魅力”学术讲座,讲述了创意产业的兴起与东方文明的启示,为学生传递该领域信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高积累创新意识和能力。

2.创新实验为中学生搭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和展示平台

中学生能否参与大学的创新实验项目?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利用华东理工大学的资源用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和科学精神。华东理工大学每年都会承担一批国家级、市级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加上自主开发的一批校级项目,总数多达200个。我校本着“兴趣驱动,注重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从中筛选出一定数量的研究项目,供中学生参与研究,以拓展中学生的研究视野和提升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自由组合,成立课题小组,跟着大学生们一同研究与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强调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了学生参与的体验。

我们加强管理与指导,使中学生参与大学创新实验项目研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每个创新实验项目研究小组都有两个指导老师:一个是大学的教授,本身就负责该项目的指导,顺便对参与项目的中学生进行指导;另一个是学校指定的相关学科的指导教师,他们对项目的进展起到关心、答疑、指导的作用。学校的教科研室还多次召开学生课题组负责人会议和项目组师生动员工作,带领师生参加大学的项目中期答辩会和师生见面会。频繁的接触和联系沟通,培养了中学生与大学生的深厚感情,增强了中学生与大学教授的友谊,使项目的各个环节进展顺利。

中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提高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参与大学项目研究的力度逐年增强,项目研究的数量和研究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学生们亲身参与了项目研究,付出了宝贵时间和精力,感受颇深,收获颇丰。为了鼓励同学们的这种研究精神和热情,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研究成果评比,大学领导、区教育局领导和我校领导共同见证学生的论文答辩过程,并颁发奖状和奖金。2011年和2013年,我校分别有学生参加“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荣获二、三等奖。

3.挖掘大学场馆对中学生潜在的教育功能,汲取大学的创新素养

我校与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每年都组织入学新生到大学参观,包括材料博物馆校史馆化学实验室、物理试验室等,学生们在参观中增长见识、开扩眼界,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1)双方领导重视中学生参观大学场馆的重要意义,负责人明确各自的责任与要求,积极沟通,理顺关系,疏通环节,保证了参观活动的顺利进行。我校安排教科研室出面,全面负责与大学工会的各项事务联络,如参观内容的甄选、参观的时间安排、讲解与接待事务等,然后由学校的课程建设办公室具体落实到位。

(2)形成参观管理制度,制定学校的参观管理流程,规范常规管理,提高中学生参观大学场馆的德育实效。结合前期形成的组织管理经验,我们把参观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参观之前,我们先通过印发资料、学科渗透等途径,让学生对将要参观的大学场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参观兴趣和参观效果;在组织参观时,班主任全程陪同,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保持有序,切实有所得、有所悟,并做记录;参观之后,要求学生们认真撰写参观体会,消化吸收参观体验。参观活动变成一次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培养人文精神的生动课程,学生们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心也都得到了锻炼,收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3)认真组织学生参观大学先进的专业实验室,进一步拓展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德育功能。随着国家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还组织部分学生分别参观大学的化学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学生们一边听着专家的讲解,一边看着大学生们做科学实验,仿佛遨游在科学的海洋。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还请一些中学生亲自试验,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这种参观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情感和学习动力。

(二)借助化学创新实验室的资源,编写《工科》校本教材,开设工科课程,通过化学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我校借助华东理工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建成一座化学创新实验室,向高中生开设一系列的创新课程,由大学教授和本校教师共同执教,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创造性氛围的实验研究环境,同时开发有理工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创新文化氛围的创建与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出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1.借助大学优质资源,创建了先进的、综合性的、示范性的化学创新实验室,正常投入使用

我校依托华东理工大学优质化学工科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在徐汇区教育局大力支持和大量投入下建成了创新实验室。从创新实验的课程内容选择,到实验室的规划、建造以及后期跟踪,无不渗透着华东理工大学的帮助与扶持。创新实验室的创建打破了学校围墙,整合多方面资源,使实验室形成一个创新实验室。

在工科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制订上面,大学的专家教授与我校双方考虑到国内中学化学创新实验室比较缺乏,学生在化学方面兴趣在硬件缺乏的条件下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学校明确了学校以新理念、新模式培养以工科见长的学生为指导思想,经过策划、设计、装修、仪器采购后,建成了现有的化学创新实验室。其中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专项负责的虞大红教授给了学校极大的帮助,运用他多年的实验室设计管理经验,使学校创新实验室得以按照规划如期保质保量完成。

2.编写了《工科》校本教材,使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系统化、科学化

“工科”这门课程贯彻我校“理工见长,多元发展”思想,以新理念、新模式建设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社会热点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化学现象为指导思想,建设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板块和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它面向理工见长的高中学生,设立了开放性创新实验平台,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通过创新实验来增加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新认识。化学创新实验教学与活动使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能仔细观察、思考、研究,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探究兴趣。

《工科》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结构如下:(www.xing528.com)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第二章 水质分析与水质处理

第三章 日用化学品制作

第四章 空气质量评价

第五章 水培植物营养液的配制

第六章 果蔬农药残留检测

(三)利用学校的科技节活动普及科学知识,营造科技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我校的科技节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重大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比如机器人表演、高空落蛋、船模航模等,学生的参与面很广。科技节活动前有相关培训,活动后有总结。学生们在参与科技节的活动过程中,学习创新知识,掌握和运用创新技能,体验和分享创新的快乐,在动手动脑中快乐成长。

2013年的学生科技节主题为“梦,在春天里放飞”,科技活动分年级集体活动和学生个人竞赛两部分。举行的主要活动有预备年级的建模制作,初一年级的蝴蝶标本,初二年级的创意脸谱绘制和高一、高二年级的环保创艺赛。

2014年的“快乐动手动脑,圆梦2014”科技节,我们对活动作了改进,项目增多了,而且更加注重理工特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2014年的科技节活动,学校为学生们设计了60多个科技小实验,分散到每个年级,全体学生都参加到科技活动中去。在5月9日的科技节闭幕式上,与会的市区专家领导们观看和体验了各种科学实验,对活动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为培养学生关注当代科技发展、探究身边科学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就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创意设计,我们还在科技节活动中举办了“科技创意设计大赛”。科技创意设计大赛评选出“华理科技金点子”,然后进行现场答辩,当场评定等第。学生们有的动手动脑进行小发明创造,有的仅是提出一个富有创意的设想,他们的想法虽然还很稚嫩,但大大激发了创新思维。

(四)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1.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探索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新途径

多年来,我校一直认真坚持拓展课的建设和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每学期开设多门拓展课和多个高中研究课题。学生们在两类课程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增长创新知识,还能提高创新能力。对于一些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组织骨干力量开发校本教材,编印成册。目前已经形成了18门相对成熟的校本拓展课,如“走进上海历史名人”“中华传统节日趣谈”“心理”“身边的植物”“羽毛球”“趣味物理”“数学思想与方法”“古诗词吟诵”“社交与礼仪”等。

2.借助大学资源,开设特色拓展课,深入推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

如“药学”“生活中的化学”“发光二极管”“机器人”“跆拳道”等拓展课,都是大学教授为我校的学生开设的特色拓展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们在与大学教授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到大学教授的学术气质,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

3.借助大学资源开设的“机器人”特色课程,促进了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我校在大学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开设了“机器人”拓展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未来之星机器人》,有课程目标与考评内容,使“机器人”拓展课程化建设渐渐走上了正轨,学生的创新素养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学生们学习了机器人的相关知识之后,多次参加了上海市徐汇区机器人比赛,获得区一等奖、团体二等奖等多项好成绩。实践还证明,学生们参加了机器人拓展班的学习,不但没有影响他们的学习,而且还会对其学习成绩起到推动作用。

4.通过创新素养的课题研究,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教研组的活动形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与课改精神相匹配的新教材观是十分重要的。我校教师们的教材观、课程观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本课题研究。例如英语教研组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出发,依托大学专业资源优势,学习教学理论,拓宽教学思路,通过教师专业培训与学习活动,实现教研组的知识管理。他们在建设学习型教研组方面,作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尝试。英语组的教师们主动参与大学“报刊阅读”专业课程学习,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水平;他们充分利用外事接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崭新平台,创建教研组内自我培训机制;他们开展英语沙龙主题活动,立足教师发展,探索教研组知识管理模式,从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实验案例分析: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其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优势,展开学生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是课程。

基础课程中的系统培养 作为徐汇区“学期课程统整”的第二轮实验学校,自2006年起就开始进行“忠于课标,调适教材,创生教法”的学期课程统整实验,任课教师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自己一学期的课程教学作统整,形成自己所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然后按自己设计的这个《指南》备课上课。学生创新素养的系统培养是建立在“学期课程统整”的基础之上的,任课教师经过“学生创新素养形成的基本理论”的培训,把握了一般形成规律,又学习了学生创新素养系统培养的方法论,理解了把创新素养培养作为一个课程教学的要素融入自己所教学科的《学期课程统整指南》中的重要性,实现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培养目标的系统性、培养过程的系统性的“三个系统性”要求。经过两年的努力,一线教师基本上学会了在自己所教学科内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系统培养的方法论和核心技术,取得了很好的培养实效。

全校课程系统设计统整实施的培养 2013年,学校和华东理工大学进行了课程链接,有力地推进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为创建特色高中奠定了课程基础,客观上需要把全校课程作一个统整,形成以基础课程为核心,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有机统整的整个课程体系,然后展开统整实施。上面的案例就是这方面的反映,读者如果能和本书第三章第三节有关的方法论核心技术对照起来阅读,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方法论和核心技术的原理。中国教育学会专家组在实地考察后对该校的高度评价,以及学生从中受益,取得良好发展,其内在的合理性就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