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误区的核心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误区的核心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目前对其商业目标和定义的争议未有定论。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最大的成就在于通过网络技术的精准配置激活了闲置资源,仅此而已。理查森将共享经济描述为一个自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现象,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共享经济的概念似乎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非市场逻辑与平台公司形式之间由营利性驱动的资本主义的紧张气氛。

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误区的核心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模式,目前对其商业目标和定义的争议未有定论。狭义上,共享经济是指生活协作消费模式,即第二次消费、第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循环消费。广义上,也可以包括生产消费。但也仅限于对闲置产能的消费。共享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受到压倒性批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在业务运营上或是商业模式上已经出现了危机。社区共享已经穷途末路,商业共享已被资本蛊惑而误入歧途,而伪共享终究要揭去其非法和不正当的面纱,但一直以来,学界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认知却存在以下几种误判:

(一)未能明确定位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改变了经济交易方式,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转变了消费观念,并希望实现更可持续、民主和包容的经济模式。但共享经济的重要性和问题日益凸显,关于共享经济相关的社会问题以及其责任的辩论越来越激烈。这些辩论的焦点在于共享经济的概念被以不同的方式定义,而且其商业模式常与不同的目标相关联。企业家对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创新追求主要来源于社会变革的规范和实践,数字化发展已影响到了几乎所有人。过去十年来,共享经济的商业形式的发展要求更好、更具包容性和人文技术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商业伦理学家需要越来越多地思考数字技术规范性。[69]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都称赞和放大了共享经济的积极方面。[70]自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Airbnb和Uber问世以来,各界普遍认为共享经济是一种“颠覆性创新的卓越商业模式”,认为其彻底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建立起挑战传统企业的新标准。还有学者认为这种新的操作模式基于数字技术导致边际成本减少,并在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这种新的商业模式优于传统企业,不少国外学者通过使用案例研究说明了共享经济的优势。

有人认为,社会运动和私人营利公司之间没有矛盾,相信“福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开明资本主义,也有人寄厚望于共享经济的源发地——旧金山湾区,但实际上,共享经济并没有或根本不可能兑现他们的承诺。[71]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在于其通过网络技术在消费领域对闲置资源剩余价值的再配置,其不生产新的商品也就不能创造新价值,也就不会从根本上增加财富,只是充分实现了闲置商品剩余价值中的使用价值,达到了物尽其用的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其利润空间有限性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就其数字技术和精算对资源配置的效率而言,这种电子商务模式在电商零售行业早就有了相关的实践。相反,共享经济是后起之秀。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最大的成就在于通过网络技术的精准配置激活了闲置资源,仅此而已。如果不能正视共享经济的本质特征,盲目夸大其商业模式的功能和效率,就会忽视其内在的不足从而误入歧途,伪共享经济模式的产生就是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误判催生出的一种错误选择。

(二)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异化

2014年春季,旧金山举行了一场不寻常的聚会,会议不仅包括共享经济的创始人、资助者和共享经济迷,而且还有严厉的批评者。部分与会者提出了有关共享经济行业的准入、禁止和价值分配等问题,并讨论了更公平、更低碳、更透明、更具参与性和社会关联性,以及更符合大型平台和风险投资者目标的共享经济的愿景。在巴黎的年会上,有学者表示“共享经济的结束”是因为它没有履行其最初的承诺。[72]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共享经济在社区、环保、个性自由、便利、快捷以及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伴随着风险资金大量涌入各种共享经济领域,共享网约车、共享食宿、共享家政服务等行业都发展得欣欣向荣,特别是零工劳动的兴起解决了部分失业人员的低端就业问题,但这些繁荣光鲜的产业背后实际上都隐藏着深层次的危机,即其商业模式的异化。理查森将共享经济描述为一个自相矛盾的资本主义现象,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共享经济的概念似乎充满了理想主义的非市场逻辑与平台公司形式之间由营利性驱动的资本主义的紧张气氛。尽管尚没有得出彼此之间变量关系的结论,但随着一些共享模式规模的发展壮大,正规化和专业化使共享用户之间的信任和社区感越来越低,其中有些人可能会喜欢开放的社交关系,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喜欢保持匿名关系以维护其隐私。而隐私问题可能导致高度正规化和严格监控,不同用户群的价值和期望的冲击将导致共享经济内部关系的紧张。[73]Zipcar用户希望“以牺牲物品(即汽车)以及其他用户的利益为代价,追求自身利益”。因此,为了防止其他用户恶意利用共享汽车,公司表示“欢迎采取监管和控制措施”。Zipcar公司以严谨的治理作风来确保参与者遵守共享汽车的规则,确保汽车可以被按时交回、油箱加满油等。消费者赞成甚至希望有更多类似的监管,因为他们觉得这是系统有效运行的唯一方式,而如果Zipcar不出重拳执法,他们不相信消费者能遵守规则。Zipcar的用户受政治消费主义的驱使,常常谈论反对汽车共享、环保等问题,不过他们也没有找到这些问题存在的证据,也没有迹象表明用户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Zipcar继续宣传着环保理念。[74]我国的共享单车ofo从2015年最初的高校内便民无偿的社区共享发展到了后来资本操纵下的伪共享,再到2020年8月押金退款系统完全瘫痪,ofo背负着货款、押金等20多亿各种巨额债务,似乎已经从市场上完全销声匿迹。[75]ofo共享单车印证了共享经济从低成本的闲置资源的社区共享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商业共享的资源配置,再通过监管套利走向伪共享的兴衰。纵观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十多年发展的风雨历程,共享经济从业余到专业,从社区邻里走向商业市场化,最终走向伪共享。如果共享经济不能摆脱伪共享的阴霾,不能合法化和正当化,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难以为继。(www.xing528.com)

(三)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认知上的庸俗化

有学者缺乏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基本认知,脱离共享经济协作消费的基础,用传统企业理论和经济模式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解读,认为共享经济的平台企业不仅在发挥供需匹配的作用,也在整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一个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从而让参与者获得更大的价值。并认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新组织形态的劳动关系的重构,市场和企业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手段,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当在企业内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与市场的界限就会被划定。在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企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科斯的理论,传统的企业边界存在被市场挤压的倾向。随着传统企业边界收缩,“劳动者—企业—消费者”的传统模式逐渐被“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的共享模式所取代。同时,在各自收益最大化的目标激励下,劳动者、企业家、消费者等微观主体自发地参与博弈互动,打破原有的组织模式,重构劳动关系,最终形成新的组织形态。[76]这种“劳动者—共享平台—消费者”的模式可以被看作是服务型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但并不是共享经济的基本模型,不能以点代面。

有学者忽视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的基本特征,把所有的“互联网+”经济模式都视为共享经济。认为共享经济浪潮席卷商业经济的各个角落,与广大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似乎都在被共享经济的理念和共享经济的行为改造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商品所有权转移为特征的零售业也正在被共享经济改写,无论是完全基于共享经济模式的新创公司(如Insta⁃cart、Operator等)还是传统零售企业(如苏宁电商、步步高等),都在借助共享经济模式改变自己,改变消费者,改变上游供应商,甚至改变其所在的行业。在整个零售业面临巨大冲击的情况下,只有“共享主义”才能拯救零售业。要把共享经济看成是一项全新的战略,且这种战略也将是未来零售业的希望。共享经济可以把每个企业碎片化的客流、物流、商品流、资金流汇集起来,可以把消费者和员工碎片化的时间、空间、劳动力和资本汇集起来。碎片化资源汇集得越多,产生的能量和价值就越大。零售企业只有充分理解并运用共享经济的思维和方法调整现有的商业模式,才能在这一领域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对零售企业而言,不仅仅要在资产上去重新量化、整合、调动社会资源,在组织设计、营销、服务等各个价值链环节也都可以实现社会化,通过众包、众创等方式整合、调动丰富的社会资源,使其参与到零售企业整体经营的创新活动中来。这种轻资产整合社会化资源方式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总之,对传统实体零售企业而言,与共享经济模式的合作会成为其实现“互联网+实体零售业”的捷径,比零售企业自营电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同时,这也是对自身过去所积累的供应链系统和商品的充分利用,是实体零售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纯电商竞争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77]以上关于零售之共享经济模式的解读值得商榷。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经济模式中的一种,但不是所有的“互联网+”经济模式都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与零售业的电商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共享经济交易的是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两者是不同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不是救世主,不可能拯救零售业。恰恰相反,共享经济是对零售业鼓吹的消费主义的一种挑战。共享经济中的第二次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会减少购买。零售类共享经济模型是对共享经济商业模式的误读,共享经济必然回到“共享平台+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模式上,不能把所有的“互联网+”经济模式都视为共享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