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可以便于学生直接借助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去理解所学内容。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方式。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创造

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美术教学是丰富多彩的,为学生生活世界服务的美术教学是鲜活生动的,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美术教学的源泉。以生活化的美术作品为学习材料的课程的设置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建立联系,减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距离感,让学生深深感到美术来自日常生活,美术应该应用于日常生活,产生“我要学好美术”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术教学的目的绝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也不仅仅是美术内容本身,而是通过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去打开学生心灵窗户,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创造力。例如,在笔者曾经设计的“做一个环保设计师”一课中,从设计的材料到设计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存在的东西,如一次性筷子、报纸、书刊、一次性纸杯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东西,学生直接就可以从以前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可以根据课堂的要求进行创作,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充分发散思维,充分联想。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蹑手蹑脚,不会担心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把材料给浪费掉,因为这些材料本来就是废弃的,这里用它设计各种工艺品也是对其进行二次利用,所以学生设计起来反而会大胆,于是各式各样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随之产生。该手工制作课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内容又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既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又培养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力。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它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成长,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且富有兴趣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所以,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可以便于学生直接借助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去理解所学内容。对于很多美术作品,如一些静物作品,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去表达这些东西,更不要说学生会有兴趣去理解这些画的内涵了。例如,给学生讲到米勒的作品《拾穗者》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拾穗”,甚至有的同学都不知道拾穗是干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哪怕是见到过这种生活场景,他们不知道我们平时吃的粮食是经过什么环节做出来的,自然就无从感知到农民的勤劳朴实,也就无法理解米勒表现的这种极自然又简朴的田园之美。所以,在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建立相关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中笔者通过几幅农民劳作的场景,给同学们介绍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粮食都是经过劳动人民一环环的生产出来的,让学生感觉到农民劳作的艰辛,这样,学生就能从根本上理解这幅《拾穗者》了。有很多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这幅画米勒通过表达这几个农妇辛勤劳作时的场景来表达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有的同学甚至通过历史所学知识的积累,把这幅画表达的内涵上升到了政治方面,是穷人为了向富人阶级表达自己的不满。学生能对这幅《拾穗者》有了这么深层次的理解,令人十分欣慰。不过设想一下,假如不联系生活,就是拿出这幅画让学生去欣赏,真的有人能理解到法国当时国内大革命时期农民的艰辛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所以对于教学中的知识教师应该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使学生能找到一个立足点去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www.xing528.com)

(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遗忘规律,即遗忘速度先快后慢,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因此要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些知识有哪些好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必会记忆犹新,深深地将所学知识记于脑海中,相比于其他机械记忆的东西则更不易于遗忘。实践证明,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固有联系,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具象事物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笔者设计的“线造型”的课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在上课之前,注意观察生活中各种动物或是植物的造型,甚至是各种动物的动态,也可以自己尝试着用相机拍下来,也可以记忆到脑中,这样就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在课堂上,笔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下的动物照片,通过放慢、定格、扩大、重映,指导学生观察对比、揣摩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记住动物行走或飞行时各种动态特征,使学生领悟各个动作之间的变化与联系,形成清晰的动态视觉表象。通过第一步学生的课前准备和第二步课堂中的生活化的片段展示,使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动物和植物进行了观察,建立了直接经验,再经过教师的一番引导,一个个形象的动物和一株株植物印在了学生的脑中,讲解画法步骤,一边演示一边让学生口述作画步骤,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与平时生活中的仔细观察积累的经验,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并学到美术“线造型”的知识,为日后创作其他作品积累了经验,并将绘画的步骤以及技法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的美术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给学生的思维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方式。实践证明,将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与教学内容建立联系对于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