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境教学与美术欣赏课的联系与意义:画出精彩的美术有效教学研究

情境教学与美术欣赏课的联系与意义:画出精彩的美术有效教学研究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情境教学恰恰就是架起学生通往美术欣赏愉悦感的桥梁和纽带。情境教学以情动人,将生动愉悦的情境渗透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把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使其投入课堂教学之中。情境教学最初是激发情绪,最终促进情境为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之间建立联系。

情境教学与美术欣赏课的联系与意义:画出精彩的美术有效教学研究

(一)情境教学与美术欣赏课的联系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美术欣赏课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感受美术作品,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与审美享受。如果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兴趣,缺乏愉悦感,美术欣赏教学只能是被动的、强迫的,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情境教学恰恰就是架起学生通往美术欣赏愉悦感的桥梁和纽带。情境教学以情动人,将生动愉悦的情境渗透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把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充分调动起来,使其投入课堂教学之中。

1.视觉的体验性

美术的“立刻之本”是视觉形象,欣赏美术作品就是通过视觉形象的刺激来获得审美感受的。通过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感知作品内容,才会提升教学效果。所谓感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观察与欣赏的过程。

视觉形象的真实性强调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依托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来实现。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来对视觉图像进行感知与分析,了解美术现象,理解美术的形式语言,才会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情境教学中,视觉图像是一种媒介,是一种手段,主要是为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过渡体验。这种感性体验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自己肉眼所见的实体,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局限性,强化体验。情境教学源自真实的自然场景或者实物,但是又高于纯自然的场景或实物,要求所创建的情境具有真情实感,学生通过这种形象性的生动介入,达到认识、理解、感知的三重升华。

2.情感的激发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要有学习的兴趣,知识会作为礼物来被学生接受。情境教学最初是激发情绪,最终促进情境为学生在知识与情感之间建立联系。情境教学旨在通过烘托氛围强调感受的深化;旨在运用情感渲染达到情感升华的境界。美术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构建来刺激学生情感的产生与发展,而美术作品则成为可以触及学生心灵与感受的开关。美术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情境作为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积极地参与课堂。美术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情感与心理走向,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奉献激情与热情,建立一个沟通良好、气氛融洽的教学情境。

通过情感渗透来诱发学习动机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也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最宝贵的东西,是学习行为尤其是自主学习行为的起点和原始动力,任何学习和创造如果没有它们就很难获得推进。”如何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欣赏课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成为检验美术欣赏课堂效果标准之一。当学生对美术欣赏课充满学习的欲望,他就会主动去提问与探索。对学生而言,徜徉在浩瀚的美术作品海洋之中是乐趣十足的。

3.道理的渗透性

为了引发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思考,在创设教学情境时,美术教师应注意将某些道理或者情感蕴含其中。例如,带领学生欣赏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时,除了画面所表现的形式语言上的冲击,还需要理解画作的寓意和象征手法。情境教学“理寓其中”的特点决定了美术欣赏课中选取的美术作品要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换而言之,情境教学除了依托情感渲染,还构建要注重理性。

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根据美术作品的内容设计特定情境,以此来激活学生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可以说,情境教学提供了新的认知结构,一种思维的重新分类与组合机会。

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仅是一个欣赏知识深化过程,还是唤起学生感知力,促进学生本体自我发展的过程。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并不是借助情境体会“一时喧嚣与热闹”,而是要置身于其中感悟发展过程,在美术与生活构建的联系中感受美术的独特魅力。(www.xing528.com)

(二)美术欣赏课引入情境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通过有明确目的的感知来获取信息、分析事物。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我们要培养学生“纵观全局”整体的思维方式。通过情境的铺垫与设计,激发学生对于“司空见惯”而忽略的细节重新燃起兴趣,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美术作品整体与局部的关联,这对于美术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实质上是思考的过程。所谓分析与归纳能力,是人经过深加工的思考,对于客观事物的总结和沉淀。分析与归纳能力往往与观察能力联系在一起,对一件美术作品如果没有足够细致的观察就不会发掘出画面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情境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更多思考。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与归纳,逐渐使他们能形成分析与归纳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习惯培养成为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有思考有感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语言表达能力是观察与分析的产物。所谓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描述性的语言结合解释性的语言将一件事情讲清楚的能力。语言表达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应该经常运用故事情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生欣赏作品的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通过语言表达揭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串联各个知识点进行平稳的过渡。教师讲课讲得好不好、学生喜不喜欢听,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美术教师也应通过设计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热情。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一个人如果具备很强的沟通与合作能力,那么他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他会获取更多的信息与资源,实现共赢。小组合作教学是美术教学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沟通与协作方式。通过不同情境的设计(如问题情境,对比情境等),教师引导学生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不再是课堂的“看客”,而是主动担任团队赋予的角色,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性与闪光之处;引导学生如何根据美术作品的主题、形式、材料、技法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并在辩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学生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通过合作与分工在欢乐氛围中愉快学习。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课是学生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注重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将美术知识与美术现象内化,形成审美经验与审美能力。通过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他们的感知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