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画出精彩:美育与美术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

画出精彩:美育与美术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活动离不开感知,美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二者都是以感知为基础而进行的教育,最终也都是为了获得美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健康的审美趣味。美术“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领域,最终就是完成达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的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文件,其历史价值与意义还是十分重大且影响深远的。

画出精彩:美育与美术的有效教学研究成果

(一)美育与美术欣赏教学关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认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其对审美的表述为:“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德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公立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蔡元培曾提出了“美育代宗教”观念,并将美育列为该时期教育五项宗旨之一。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严格来说,审美教育属于美学范畴内容,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美术欣赏教学与美育,一个是学校教育中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个是美学的概念,这两个看似完全不在一个领域的概念,却在现实的实际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教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协同发展,但这五方面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却不尽相同。其中,德育是主导,智育是中心,体育是基础,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是德、智、体等“三育”的完善和补充。开展学校美育,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教育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美育?美育,也称之为“美感教育”,通过培养人们对美的发现、认识、体验、感受、欣赏与创造的能力,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与素养。狭义的美育是指艺术教育,即为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或是美学素养的教育。广义的美育是指将美学的原理渗透在各个科目的教学后所形成的教育。现在我们把“美育”定义在狭义范围之内,美术学科的美育是培养并发展学生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并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观的教育。

审美,也就是对所认为美的事物审视的过程。那么,什么是美呢?凌继尧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关于“美”进行了以下阐述:“美本身是眼睛看不到的,也不是肉体器官所能感觉到的,只有不受任何感觉干扰的纯粹的思想才能获得;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王宏建在《美术概论》中提出:“美首先是形象的。任何事物,凡是以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那它就是美的。”宗白华也曾说过:“如果在你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俄国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从上述对美的观念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美是来自客观世界的,可以让人感官愉悦,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人们对美的价值判断会随着心情、社会、环境、情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自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以来,审美教育被人们认为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审美素质教育主要包含了对审美的知识、能力、评价三个因素。对审美知识的积累是审美能力发展的必要因素。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对审美知识的运用与进一步丰富与积累,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需要实践作为经验。审美知识与审美能力是对能够顺利客观地进行审美评价的前提条件与依据。审美的评价可以对审美知识与审美能力进行反思,从而使审美素质能力不断提升,促进审美知识的改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这三要素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一起作用并促进审美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美术的欣赏教学离不开审美与审美能力,“审”字本身就带有“体会、感受、理解与判断”的含义,审美能力是体会、感受、理解与判断美的水平能力,是指人对美的一种有力把握。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与鉴赏能力。欣赏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审美,教师通过美术欣赏活动进行审美教育。而美术欣赏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是人们在观赏、鉴识艺术作品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健康的审美趣味,对塑造完善人格有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教学有陶冶情操、升华情感的特点,美术学科本身是以审美作为主导的学科教育,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与心灵世界。美术也是通过美感发挥其自身作用,这也是它的审美作用。美术“欣赏·评述”作为美术学科的重要学习领域,当学生在欣赏、品鉴优秀美术作品时,他们的想象力、认识,以及情感、思考等都会被激发而开始活跃,就会出现一个不同的艺术心理世界,他们会有不同的心理体验,或喜或悲,或疑惑,或惊叹等,然而所有的精神体验最终都会在心理上或者精神上获得一种满足与愉悦。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伴随的心理体验,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对性格的全面发展产生促进与推动的作用,这也就是美育,即审美教育。这也是美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两者之间的契合。审美的活动都是从感知活动开始的,感知是美感的基础,亦是美感的起点,最后也成为美感的终点。审美活动离不开感知,美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二者都是以感知为基础而进行的教育,最终也都是为了获得美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健康的审美趣味。总之,美育与美术欣赏教学从狭义的视角来看,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抑或是说美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完成审美教育的目的。美术“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领域,最终就是完成达到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提高发挥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教学活动。2015年9月,中国政府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从总体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科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五个方面加强学校美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的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文件,其历史价值与意义还是十分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在党的精神引领下,我国的美育与艺术教育工作者们迎来了新时期的美育与艺术教育建设的新阶段。这份文件鲜明地指出:“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美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对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美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这就更加说明了,当今美育建设仍需加强,这就离不开学校美术教育,需要美术“欣赏·评述”领域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发挥作用。另外,社会各级各类艺术院团、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展览馆等也应发挥其作用价值,做到家庭、社会与学校美育相结合,推进美育与艺术教育共同发展。总之,在我国,美育与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有待加强和改进的薄弱环节。学校美术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门类,美术欣赏教学作为美术学科教育的重要领域,要为培养学生美育发挥其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二)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概念界定

针对“欣赏”一词,《辞海》中这样解释:“领略;玩赏。”针对“评述”,《辞海》中这样解释:“评论、叙述。”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美术的欣赏评述是对艺术作品的领略玩赏后的评论叙述。欣赏总是会与鉴赏放在一起比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欣赏学习是对“欣赏·评述”的学习,而高中阶段的美术欣赏学习是美术鉴赏学习。仅从欣赏与鉴赏被安排在学校美术的不同阶段,我们便可鉴赏的程度比欣赏的程度深。针对“鉴赏”,《辞海》中这样定义:“一为是犹如鉴识;二为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获得对作品的具体体验感受、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美术的欣赏强调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与感受,而美术的鉴赏则是在欣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想象、鉴识、批评与再创造等行为。美术的鉴赏更趋于对理性的分析,而美术的欣赏却是在较浅的层面上趋向于感性的认识理解与分析,美术欣赏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美术欣赏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认知结构与审美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课程标准改革以前,一直都是使用美术“欣赏”的名称。美术欣赏的教学内容是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也是对这些作品的了解与审美体验。新课改以后,“评述”一词加入了“欣赏”的说法中,将“欣赏·评述”作为一个学习领域,不仅强调了欣赏的感受与审美体验,同时要求能够评论叙述出具有艺术批评的意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具化。

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对“美术欣赏”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美术欣赏是作用于视觉的一种心理活动。欣赏是从视觉开始,对所看到作品的一种最直观的感受开始,又加之知觉、联觉等共同作用,变成情感与意识的一个过程。即前文也提到过,审美活动是从感知觉开始。在教育阶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是经常用到的审美活动,但欣赏艺术作品并不是简单地将作品拿给教育阶段的学生看。美术的欣赏评述过程,是对艺术作品的了解认识的过程,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将美术作品的背景内容与思想含义介绍给学生,学生在了解认识作品后,与作品之间产生交流,自己体会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这是一个过程,即“领略、玩赏”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较为感性的,过程中夹带了学生的自我情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在教学活动深入以后,教师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会加深对作品的认识,这时候的认识就是由感性慢慢走向理性的认识,但此时还是不能够达到对艺术作品鉴赏的程度。往往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艺术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所以给审美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与感受,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欣赏客体进行欣赏并评述,逐渐形成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获得审美感受,还要用语言或文字等将自己对审美客体的认识、感受与理解进行表述。美术欣赏活动也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感悟艺术作品的内涵与自然美中更加敏锐,让艺术与文字语言相互助长,将感受进行充分表达。在欣赏过程中了解中外美术的发展概况,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宗教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文明的思想情感,也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比较、去理解艺术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的思想。“欣赏·评述”领域,不仅仅是对欣赏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对评述能力的一种锻炼。新课程改革以后,评述能力也被认为是欣赏能力之后的一个重要能力。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融汇了教育部、教育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的一步步认知与评定,适应了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也促进了美术“欣赏·评述”课逐步走向成熟。因此,针对“欣赏·评述”教学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环节中体现对美术欣赏与评述能力的培养。评述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一种锻炼,在针对艺术作品进行体验与感受时,是要通过将言语、美术术语等综合进行的表述。在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好语言,掌握好言语,不仅是教育和教学的要求,而且也是提高质量、掌握知识和发展心理的前提。学生言语的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基础之一”。学生的学习阶段也是智力发展的新起点,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思维能力开始从经验型逐渐地向理论型转变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这个时期的智力能否发生质变,关键也是看教育。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教育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学生在美术欣赏教育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思维与认识,在审美的体验与感受中完成美术欣赏评述。这是一个对学生全身感官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等的综合调动运用,也是对学生美术学科素养的一种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