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案例:画出精彩的美术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案例:画出精彩的美术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美术“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课为例来展现情境教学在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人文特点,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感,将文化自信的观念传达给学生。美术教师通过学生表演情境的构建来引发学生对于韩熙载在画面中表现出的状态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案例:画出精彩的美术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以上四种教学情境的应用策略,情境教学要在美术欣赏课上具体应用才能表现出价值与意义。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美术“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课为例来展现情境教学在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

(一)教材内容分析

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之一,也是绵延数千年伟大的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象征。选择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代表作,对作品进行赏析、评述,使学生在感受中国人物画的文化内涵中获得审美的提高与升华。

古有“书画同源”之说,在陶器、青铜器的饰纹和摩崖石刻中感受艺术画意隽永,耐人寻味。历史的车轮滚动前行,直到卷轴画的出现,从此揭开了中国画的篇章。根据技法特点,中国画还可以分为工笔与写意两种。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旨在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中国人物画进行初步的审美感知,形成审美经验,通过结合历史上的朝代更替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进行纵深方面的感受。教师应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人物画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内涵,以及带领学生体会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不同的感受。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人物画作品,并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身感受和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情境,构建生动活泼的新型课堂;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放在欣赏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感受中国古代人物画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人文特点,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感,将文化自信的观念传达给学生。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人物画名作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中国人物画作品,结合教师上课所讲的方法,进行欣赏与评述。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表达自身的理解与感受,从而促进审美活动的感受性、个性化和多样性。

(2)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通过课堂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画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上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美术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放映两张图片,一张是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一张是拉文特岩画。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这两幅岩画,然后思考其中的异同。

目的:使学生了解美术在不同地域的起源。

教师(设计故事情境):追根溯源,最早的中国画起源于壁画,勤劳勇敢的祖先们摸索出能够表达他们心神的娱乐活动,那就是绘画。那么,他们在哪里画呢?一开始是画在石壁上,后来画在陶器上。但是,大部分陶器又大又重,欣赏起来十分不便。不像此时、此地、此刻的同学们,舒服地坐在教室中,只需要抬头看着大屏幕就可以欣赏到艺术品。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到了战国时期,祖先们发现了一种更轻薄的东西—帛,从那时起,中国画进入了以线条为主的绘画时代。同学们肯定听说过有这样一句名言:“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中国画的绘画内容与题材也是源自画家的生活,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中国画,有画人,有画山水风景,有画花草珍禽的。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这节课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中国人物画的世界,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由古代岩画欣赏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感受中国古代美术名作。将漫长的中国画起源过程运用故事性的描述让学生初步感受历史文化的进程,认识到以及美术是文明的一种反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课程新授阶段

美术教师通过多媒体放映《七步诗》,通过诗句导入情境。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朗诵,并且回答这是谁的诗句。

学生大声回答:曹植

美术教师:是的,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就是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才子曹植。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洛神赋》,这幅画里有一段浪漫而美妙的传说。

美术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洛神赋》这幅作品,然后回答这幅作品中出现了哪些东西。

学生1:洛神仙女。(www.xing528.com)

学生2:流水。

学生3:石头和树。

学生4:曹植和侍从。

美术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也回答得非常全面。这幅画主要讲述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知、相爱的动人传说。

情境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以下两种教学情境:一是以诗入境,通过诗句进行情境教学的设计;二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观察作品。通过这两个情境的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画面所表达的信息,并且通过这两种情境的设立,让学生在疑问之中进行探究,充分发掘学生潜能。

3.美术作品重点赏析阶段

美术教师讲解:欣赏完曹植与洛神优美动人的爱情,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南唐韩熙载的家中去欣赏他家的盛宴。(多媒体展示《韩熙载夜宴图》)这幅作品展现了南唐官宦韩熙载的家宴盛况

美术教师先将《韩熙载夜宴图》完整呈现,然后再将五个部分的局部细节图分别向学生进行展示。

美术教师进行提问:画面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是怎么判断他是主要人物的?围观者有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样的身份?韩熙载和围观者的神情上有什么不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与对比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对构图的思考,引导学生去理解画家的意图。

问题情境的设置:选择“听乐”这一片段深入赏析。

第一阶段:选择听乐和观舞两个场景的设置表演情境。美术教师简要介绍作品的构图特点和时代背景。美术教师对听乐与观舞这一段设计表演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请班级中一名男生击鼓,一名女生跳舞。男生欢快地击鼓,女生热情地舞动着,摇曳生姿。其他同学连声叫“好”,教师也对他们的表演表示赞赏与鼓励。

设置问题情境,话锋一转,教师问大家:刚才两位同学表演得非常生动,请同学们想一下,他们表演的状态和韩熙载所呈现出的状态是一样的吗?看看韩熙载的表情,是欢快的吗?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阶段:美术教师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很多同学联系了教师之前所讲的南唐社会背景来分析得出,韩熙载郁郁寡欢、表情呆滞的原因可能是仕途生活不顺。美术教师通过学生表演情境的构建来引发学生对于韩熙载在画面中表现出的状态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三阶段:接着,美术教师再一次将两位同学请上台,请他们根据刚才的结论再表演一次。经过上一次表演的经验,这一次,男生击鼓的声音明显有了变化,没有刚才表演的那么欢快、活跃。表演舞蹈的女生舞动得更加优美、富有韵律感。学生在台下鼓掌叫“好”,美术教师对他们的表演也赞赏有加。美术教师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与引导,使学生对于《韩熙载夜宴图》的理解更加深刻。

第四阶段:拓展思考。视频播放南唐时代背景的纪录片

美术教师:请学生思考一下,国难当头,韩熙载为什么还要大肆举办宴会,纵情声色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和表演情境的设计,将学生对《韩熙载夜宴图》的欣赏层层推进,由整到分,使学生对作品有整体的感知。通过对画面的深入研究,了解画中人物的处境—为了躲避灾祸而故意纵情声色,所以神态抑郁、内心矛盾。

4.自主探究阶段

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泼墨仙人图》,三幅作品并列排放。

美术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这三幅作品,然后思考问题:这三幅作品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幅作品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吗?

美术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这三幅作品,请学生得出结论后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回到画作之中观察这三幅作品在笔墨意境上的区别,并且让学生通过总结得出正确答案。

5.课程总结

本次课程是情境教学在欣赏课中具体应用的典型课例。通过学生参与欣赏课表演情境整体构建,自主探寻答案的过程中感受美术作品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高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美术欣赏课堂氛围活跃开放,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评价及建议

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涌现出大量的名家佳作,但是要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将经典名作囊括其中那是不现实的,所以美术欣赏课往往只能窥豹之一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把握的是让学生建立大局观念,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再挑选符合时代特色的具有典型性的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赏析的过程中要时刻联系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时代特征,使审美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赏析一幅作品,而是让欣赏活动成为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的过程是否有效清晰;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构建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从感受上与作品建立联系;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作品,发现作品的内在逻辑关系。

另外,美术教师要对美术史论有充分的研究,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深厚的中外美术史功底,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驾驭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