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不确定性计量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于不确定性计量问题的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不确定性的揭示作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很有远见的。不确定性通常表现在利得和损失两个方面。但是,特许会计师协会于1993年1月发表的一份《或有利得和损失》的征求意见稿,却在不确定性的量化、确定与揭示等问题上,提出了建议并促进AICA手册中3290条款进行修改。因此,对于或有事项即不确定性的估计,所根据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质,估计的程序与公式等都应当在表外揭示。

关于不确定性计量问题的解决方案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第1号概念公告中指出:“财务报告应当提供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或利息以及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贷款等实得收入的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安排及其不定性的信息”(SFAC No.1 para.37)。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不确定性的揭示作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很有远见的。前面讲到的两个问题都与不确定性有关。金融工具的确认和揭示,主要在于暴露存在的可能风险——即未来不确定的现金流出;自创商誉应予确认或揭示的争论,则主要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现金流入。不确定性通常表现在利得和损失两个方面。会计上称为“或有事项”(contingency)。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定义或有事项时,把它同不确定性关联地作了准确的描述,“或有事项”,指这样一种状况或处境,其最终结果是利得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确认(IAS No.10,para.3),那就是说,或有事项是一种不确定的“情况”。问题在于不确定性又应如何计量?在加拿大1994年《特许会计师协会会计手册》(Accounting Recommendations)中,曾把不确定性即可能性的范围分为很可能(likely)、未必可能(unlikely)和不可能确定(not determinable)三类。但是,特许会计师协会于1993年1月发表的一份《或有利得和损失》的征求意见稿,却在不确定性的量化、确定与揭示等问题上,提出了建议并促进AICA手册中3290条款进行修改。

新建议把不确定性的程度称为:概率(probability)。它把概率分为三大类二小类即五类:

1.“很可能”(likely)其中又包括:“实际上可以确定(virtually certain)”;

2.“介于很可能和未必可能之间”(neither likely nor unlikely);

3.“未必可能”(unlikely),其中又包括“可能性极小”(remote)一小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征求意见稿把概率分得更细,并且用百分比来加以量化:

(1)“实际上可确定”一类在大体上概率在91~99%之间;

(2)“很可能”一类大体上概率在50%以上至90%之间;

(3)“介于很可能和未必可能”一类大体上概率为50%;

(4)“未必可能”一类则概率在15%以上至50%以下之间;

(5)“可能性极小”一类概率在1~15%之间。(www.xing528.com)

必须指出,对不确定性即可能性的计量只能建立在主观估计的基础之上,管理当局考虑内外环境和各种因素一般可作出较佳的估计。但由于谨慎原则深入人心,估计或有损失总会偏高;而估计或有利得则会偏低。因此,对于或有事项即不确定性的估计,所根据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质,估计的程序与公式等都应当在表外揭示。最好,再请注册会计师或资产评估师进行审核,以提高计量的可靠性

按概率划分不确定性的程度是为了确认和揭示不确定性。具体到或有损失和或有利得的确认与揭示,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1993年征求意见稿也提出了新的建议。不过,它同样奉行谨慎原则。即确认和揭示或有损失所要求的概率低于确认和揭示或有利得的概率。比如只是“实际上可能确定”时,或有利得才能确认;“很可能”时,或有利得才要求在表外揭示。至于或有损失,只要概率在“很可能”范围内就可确认;而概率在“未必可能”时仍须揭示。

上述三个问题貌似相互独立,其实互有联系,它们共同反映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今后发展的趋势:

第一,实现原则是必要的,但必须有所放宽。一项合约,虽未实现但已签订,其报酬与风险(特别是风险)已经或极可能转移至本企业。这时,就应当确认或应予以披露(揭示)。

第二,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竞争和风险的日益加剧,放弃谨慎原则当然不行,但谨慎原则的运用又要同科学的估计相结合。财务会计不能只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预计可能的(如果它属于实际可以确定或很可能发生的)利得。因此,我们在运用谨慎原则的同时,不要忘记会计还有另外的重要原则,如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等。

第三,权责发生制仍是一个较好的会计确认基础。把它应用于会计应予确认的交易、事项和情况不应有所例外

第四,今后财务会计确认的基本标准尚可加以研究和完善,要使它能适应市场经济中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如“自创商誉”的确认与揭示问题。抱残守缺和裹足不前都会削弱财务报告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的应有作用。

第五,要全面估计历史成本原则或成本基础。要承认可靠性是成本基础最根本的优点。但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不是无可挑剔的。虽然在信息质量特征中,可靠性比相关性处于优先地位,但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不必考虑相关性。比如风险大的新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就要优先考虑相关性,从而要求优先考虑运用公允价值来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增减变化和撤销确认。按照当前形势的发展,历史成本独领风骚的时代也许即将过去,未来将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时代。今后,在财务会计的计量领域,至少公允价值(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即现值都可作为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将平分秋色。

(原载于《会计研究》199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