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多形式阅读与图文关系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多形式阅读与图文关系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版块所提要求为导向,设置以下阅读目标:(一)采用多形式阅读,欣赏绘本语言“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读者可采取朗读、默读、分角色带入读、亲子共同阅读等各式各样的方式,进行品味欣赏。(二)立足图文关系,理解文本词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实践研究:多形式阅读与图文关系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阅读版块所提要求为导向,设置以下阅读目标:

(一)采用多形式阅读,欣赏绘本语言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要求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欣赏绘本语言的优美。绘本中的语言具有精简压缩、收敛的特点,不管是文字的使用或者呈现方式都有着最大程度的自由、多元与个性,词汇的选择或象声象形,或谐音双关,词组的搭配以及句式的变化都格外富有和谐美、节奏美、韵律美。纵观流传至今的经典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或生动具象,或凝练抽象,或清新雅致,或通俗平易,或有书面语的精粹隽永,或有口头语的生活气息,或富诗情哲理,或具儿童天真,或戏谑嘲讽、或幽默玩笑……这些都值得读者欣赏。读者可采取朗读、默读、分角色带入读、亲子共同阅读等各式各样的方式,进行品味欣赏。

(二)立足图文关系,理解文本词句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要求读者在进行绘本阅读时,可借助文本中的图文关系,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帮助理解文本中难以理解的词句意思。绘本中的图文是相互生成、交融而生的关系,画面传达出足够的有用信息;文字引导着图画的意义指向,并表述图画无法体现的内容。绘本中的图画,一部分通过画面的直接表现和描绘,另一部分通过图画中的“符码系统”间接影射和暗示,两者结合叙述故事。第一学段的学生阅读经验较少,更关注图画说了什么,更容易被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热闹的场面、夸张有趣的细节所吸引,且更倾向于欣赏绘本的直观画面、故事场景等,这些都直观地显示出文字所传达的大致意思。读者依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图画显示的信息进行整合,难以理解的词句变得通俗易懂,有关文本中的疑难句子便迎刃而解。(www.xing528.com)

(三)调动身体感官,激发阅读兴趣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要求我们充分调动身体感官,激发阅读的兴趣。对于儿童读物而言,别林斯基说:“更重要的是,发扬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人类精神的各种因素,发扬他们的博爱感和对无尽事物的感觉。这些书籍正面的、直接的影响都应该集中于儿童的感性,而不应该集中于理性。你可以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不了多少,你还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领悟一些,但是要多感受一些。让他们的耳朵习惯于俄罗斯语言的和谐音响,让他们的心灵充满美感;让诗歌音乐一样不经过头脑,而径直通过他们的心灵来打动他们。”简单来说,儿童的阅读应该着重于利用感官功能去感受文本的魅力。绘本帮助儿童读者建构了一个想象的文学世界,因为有图画媒介的参与,眼睛的视觉活动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然而,绘本不仅是需要用眼睛阅读的书,更是用身体直接参与阅读的书,需要身体的各种器官相互配合。读者在阅读时,用眼睛接收视觉信息,用耳朵听取隐含信息,用嘴巴交流读后感受,用身体演绎故事情节,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参与到阅读过程中,调动阅读积极性,感受阅读的乐趣。

(四)结合兴趣导向,表达阅读感受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小学第一学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期,阅读和表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几乎没有独立自主的时间用以表达阅读之后的主观感受。第一学段所推荐的主题作品既蕴含着温暖人心的情感,又取材于儿童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同时,自然生命主题作品涉及大自然中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契合儿童关心自然和生命的要求。如此,小学生在阅读绘本故事时,会不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在潜意识下产生倾诉的想法,并愿意去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并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针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旨思想或细节趣味,和周围的同伴分享,表达自己阅读之后的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