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朝装备的值得骄傲之处与罗马帝国对比

汉朝装备的值得骄傲之处与罗马帝国对比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朝与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在东汉年间正式往来之前,汉朝与罗马帝国已经有贸易往来。在古罗马的拉丁语中,汉朝的丝绸被称为“赛里斯”。要了解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军事装备实力,冶铁业是个很好的着眼点。罗马帝国时期被欧洲学者称为“铁器时代”,罗马帝国的军队大量装备了铁剑等铁制兵器。在罗马帝国的军队里,短剑是最常见的步兵装备。

汉朝装备的值得骄傲之处与罗马帝国对比

汉朝与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

说起罗马帝国,后人常常对古罗马军队引人注目的盔甲武器等津津乐道。其实,汉朝也有很多领先世界的军事装备,这些军事装备对东西方的军事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作为同一时期东西方并立的两大帝国,大汉王朝与罗马帝国虽然相距遥远,却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东汉年间正式往来之前,汉朝与罗马帝国已经有贸易往来。在古罗马的拉丁语中,汉朝的丝绸被称为“赛里斯”。由于中国丝绸在罗马非常受欢迎,罗马人也把汉朝称为“赛里斯国”。

那么,汉朝与罗马帝国这两个大国,军事实力又分别是怎样的呢?

要了解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军事装备实力,冶铁业是个很好的着眼点。罗马帝国时期被欧洲学者称为“铁器时代”,罗马帝国的军队大量装备了铁剑等铁制兵器。装备实现“铁器化”的罗马帝国,其冶铁业也在高速发展。根据英国学者泰利柯特在《世界冶金发展史》中的统计,罗马帝国在铁器时代有记载的冶铁工场有32座。同一时期的汉朝也在经历冶铁业的大发展,今天已经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遍及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省,比已发现的罗马冶铁作坊还要多一些。西汉时期设立了“铁官”,汉武帝设铁官40多处,一个铁官管辖一个或数个冶铁作坊。

史料中记载,罗马的冶铁炉,最高可达1.6米,直径0.3米,而今天已发现的汉代冶铁高炉,高度大多在3米以上。其中,河南郑州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冶铁高炉,复原后的高度约为4.5米,容积约为44立方米,在同时期的冶铁炉里简直是个“巨无霸”。它的工艺、构造及冶炼能力在当时属于世界领先水平:整个冶铁炉采用椭圆形结构,炉子上有4个风口连接内径32厘米的陶制鼓风管,下部向外倾斜的炉墙与地面形成62°的夹角,这样一来,冶炼时炉内温度可达1000℃以上,以确保把铁矿石冶炼成硬度更高的生铁

古荥冶铁高炉的产量很可观,据现代学者估算,一号冶铁高炉每天的生铁产量为0.5—1吨。如果说在春秋战国时代,生铁还是相对稀有的“高科技产品”,那么威武的古荥冶铁高炉则向后人表明:在汉朝,中国人已经能够大量冶炼生铁。而在欧洲的“铁器时代”,罗马帝国冶铁炉冶炼出来的大多是硬度有限的熟铁,与产量高、硬度好的汉朝生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欧洲人掌握生铁冶炼技术则要等到公元13世纪末14世纪初。

西汉中期以后,凭借先进的冶铁技术,冶铁工匠们开发出了炒钢技术:通过冶铁炉把生铁加热到1200℃,然后撒入矿石粉搅拌,就像炒菜一样,把生铁快速“炒”成优质的钢。河南郑州巩义铁生沟村曾出土过汉代炒钢炉,与其一同出土的炼炉等一整套设备体现了汉代冶铁技术的实力。

欧洲直到18世纪中叶才掌握了类似的炒钢技术。对于这一差距,罗马帝国时代文献中有相关记载,比如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在其著作《自然史》里感叹:虽然铁的种类很多,但没有一种能与中国(汉朝)的钢相媲美。

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稳定的产量,使得汉朝军队装备的铁制兵器的比例不断攀升:西汉长安武库出土的兵器中,除了少量的青铜箭镞外,刀、剑、矛、箭镞、盔甲等装备几乎是清一色的铁器。先进的生铁冶炼技术为汉朝武装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在冶铁水平、冶铁质量、铁器装备率这几个方面,汉朝都有自己的优势。那么,在具体装备上,汉朝与罗马帝国的水平又是怎样的呢?想了解这一点,可以看看罗马士兵使用的短剑与汉朝士兵使用的铁刀。

在罗马帝国的军队里,短剑是最常见的步兵装备。受生铁冶炼技术所限,罗马士兵手中的短剑多以熟铁打造,硬度有限,因而往往不能造得很长,通常长60—80厘米,作战时以击、刺为主。(www.xing528.com)

汉朝时,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铁刀成为中国兵器中的主流。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士兵们多是持刀的形象。在汉朝的铁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1974年出土于山东临沂苍山县的“东汉永初纪年铁刀”。这把刀全长约111.5厘米,刀身宽约3厘米,刀背厚约1厘米,属于汉朝典型的“环首刀”制式,要比罗马铁剑长一大截,既能刺又能劈、砍,格斗时杀伤力极强。更为重要的是其工艺品质:经现代科学方法测试,这把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铁刀含碳量在0.6%—0.7%,完全符合钢材的含碳量标准;整个刀身的钢材是以炒钢的方式获得的,且经过反复锻打,无论硬度还是锋利程度,比同时期的罗马铁剑都更胜一筹。

留下“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豪言的西汉名将陈汤曾总结道:由于汉朝在铁刀、弓、弩等装备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周边的匈奴等敌人与汉军作战时,往往三五个敌军士兵才能对付一个汉军士兵。在汉军追奔逐北的沙场辉煌中,铁刀也有一份功劳。

在战场上,便利的交通也是影响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交战双方谁拥有更加便捷的交通路线,谁就更易取得胜利。

作为东西方的两大强国,罗马帝国与汉朝在道路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罗马帝国以罗马城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便由此而来。汉朝沿用了秦朝的交通网,并且更进一步——陆路交通从长安出发,东北方向可以抵达黑龙江地区;西北方向可沿“丝绸之路”到达中亚地区;西南方向则开通了“夜郎道”“灵关道”等道路,延伸到云贵高原

此外,汉朝还修筑了一种独特的道路——栈道。与在平原上修筑大路相比,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栈道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中国古代修栈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年间,而能够代表汉代栈道修建杰出成就的就是著名的“汉中褒斜道”。

汉中褒斜道是汉朝西北地区一条连接关中平原汉中盆地的特殊栈道。它最早修建于战国年间,毁于楚汉战争的烽烟之中,直到西汉中期才重新开通。重开的褒斜道南起褒谷口,北至斜谷口,全长约250千米。整条栈道基本开凿于陡峭的半山腰上——工匠们在坚硬的石壁上凿出0.8—0.9米深的壁孔,然后将木材插入,在绝壁上搭建起了一条宽度为0.9—6米的畅通道路。

随着这条栈道完工,关中平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距离大大缩短,来往更加便利。战争一旦爆发,这条道路还能为及时运送军备物资提供保障。

如果说罗马的道路是“大路”,那么汉中褒斜道这样的古栈道则堪称汉代的“高速公路”。畅通的道路如同血管,连接汉代大一统的中国各地,在辉煌的汉文明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知识链接 汉朝冶铁业的影响力

汉朝的冶铁业对周边国家的文明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印度梵文中,钢铁一词可直译为“秦地生”,意即“来自中国”。苏联学者罗布卓夫等人认为:与汉朝同时期的安息国和大宛国都曾从中国大量进口铁器,木鹿(今土库曼斯坦梅尔夫古城)是中国铁器的集散地。从中国买来的铁制兵器被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称为“木鹿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