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汉中盆地地理考察的评介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汉中盆地地理考察的评介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永翔由王德基、陈恩凤、薛贻源、刘培桐四位学者合著的《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是一部半个世纪前的区域地理学旧著。1940年11月至1941年6月,四位从重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而来的科学家,在汉中盆地进行了七个月的科学考察后,将科考成果形成了研究报告。全著所得结论一方面源于科考组对整个汉中盆地的全面实地考察和对以往偏重路线观测局限的突破,另一方面源于文献阅读。

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汉中盆地地理考察的评介

赵永翔

由王德基、陈恩凤、薛贻源、刘培桐四位学者合著的《汉中盆地地理考察报告》,是一部半个世纪前的区域理学旧著。1940年11月至1941年6月,四位从重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而来的科学家,在汉中盆地进行了七个月的科学考察后,将科考成果形成了研究报告。从1943年至1946年,报告在《地理学刊》陆续刊出后,在当时的地理学界反响极好,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标志性成果。然而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这一重要科学成果因再未完整重刊,以及现代研究不断层累,而逐渐被时间湮没,但其科学价值与科学精神终究不可磨灭。2016年12月,原报告经张西虎、张显锋、熊黎明点校整理后,由三秦出版社出版。

全著分三篇,共25万字,讨论范畴涉及地文探究、地域开发、农田水利、乡村发展、行政区划等多方面。第一篇“自然背景”共四章,分别从地形、气候、土壤、植物方面,详细论述了汉中盆地的地文状况、形成过程。第二篇“文化方景”共五章,分别从人口、聚落、农业交通商业方面,探讨了汉中盆地的人文地理景观。第三篇“地理区域”共三章,分别探讨了盆地中心区、丘陵过渡区、边沿山地的地理环境,以及在其影响下的社会生活。大体来说,该著有以下特色:

(1)文献与调查结合。全著所得结论一方面源于科考组对整个汉中盆地的全面实地考察和对以往偏重路线观测局限的突破,另一方面源于文献阅读。重要参考文献除了李四光竺可桢、赵亚曾等著名科学家的论文,西北大学及西北联大地理系学生的毕业论文,官方公布的地图与大型统计数据外,还有“二十四史”中的《汉书》《隋书》《宋史》《晋书》《魏书》,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王士祯《蜀道驿城记》、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以及汉中府县旧志等古文献,凸显出了沿革地理学的“现场感”与“历史感”。

(2)人文与地理结合。全著遵循先自然背景、后人文方景的原则,以地形、水系作为自然景观的基干,勘察出地文演进的轨迹,进而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密切关联。如第二篇“文化方景”中,作者发现在高度较大的山区,以岭、山为名的山村,周围几乎悉为旱地,而鲜见水田,“以沟、槽、湾、坝等为名之农村,多兼之旱地与水田之邻接其周围者”,“以店、屋、街、巷、桥、院、庵、庙、殿、寺、窑等为名者,其最初或皆仅有各该建筑物,其后逐渐扩张发展,遂蔚然而具较大之聚落”。这可谓在研究手法上,把现代地理学中的系统分析法,与传统的溯源法、因果法等有机结合了起来。

(3)破旧与立新结合。全著选择合适的地理剖面,作为有效的尺度空间,在此基础上将区域整体问题中的诸多专题进行了叠加,形成剖面的展现方式,显示了地理知识在分析与阐释方式上的进步。该著中像地质、土壤、气候、植物等现代地理学概念大量涌现,商业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等新的分支地理学亦大量出现,显示了民国时期地理学子目类的不断完善,跳出了传统地方志大而全的撰述窠臼,开始向精深化的科学地理学转型。(www.xing528.com)

(4)科学与经世结合。该著中图像制作的数量很大、质量很高,知识呈现很合理。在GIS尚未应用的旧时代,大量图表本身就是体现论著规范与成熟的最好标注。此外,论著还就山林保护、农业布局、交通规划等国计民生问题,提出了科学的整治意见。从该著对国情展示的字里行间,完全可以感受到现代政治意义上的“国土”,已取代了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天下”,现代国家疆域观念与国土观念,亦已成为抗战时期构建民族国家认同的根基。

这部严谨厚重的科学论著,业已成为现代地理学系统研究汉中盆地的标尺,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至当今该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从中不难感受到近代以来,百年地理学进步的历程。

【注释】

[1]原载于《地理学报》201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