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教学评价标准分析: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研究成果

中国画教学评价标准分析: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中国画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要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等因素,进行中国画教学的评价。同时上述所列数项评价项目都是基于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而设置的,这些评价项目能为美术教师评价学生中国画作品提供参照。

中国画教学评价标准分析:中小学师资培训的研究成果

学校中国画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要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特征进行综合考察,并结合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特征、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等因素,进行中国画教学的评价。综上所述,在此提出下面几项评价学生作品的标准,以供教师参考。

(一)对材质的了解

图6-29 学生作品

对材质的了解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墨色自然渗化是生宣独特性的表现。中小学生刚接触水墨画时对于墨色的渗化效果并不理解,总感到画面被“破坏”了,失去了继续表现的信心。此时,评价的导向作用凸显了。教师向学生公开评价标准,引导他们在用笔勾线基础上用墨晕染,笔尖蘸墨,笔肚含水,墨色由笔尖向笔肚自然渐变,营造出自然的效果。图6-29将苹果的外形放大,在其中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图案富有变化,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再用淡墨将“苹果”进行点染,墨晕自然渗化,使原本单薄的勾线造型多了几分厚重。画面左边的花草和树木以及天空中云朵的造型均采用了先中锋勾线后墨色罩染的手法。此画作者对材质已有一定的认识,能关注到墨色的变化,控制水分和宣纸的渗化效果。

(二)技法的创造与变通

图6-30 学生作品

中国画的笔墨具有丰富的变化,不同的笔墨技巧进行一定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技法,这种新技法是学生在尝试过程中偶发得到的,即学生在这之前并未意识到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图6-30中的火山主体运用泼墨的技法大胆晕染,笔触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而喷发出的烟灰则采用干笔摆出一笔一笔的笔触,以期表现出干燥的烟灰。另外,学生采用破墨法中浓破淡的画法,趁淡墨未干时点上浓墨,使浓墨自然渗化。此画对泼墨、破墨技法进行了尝试,而获得了特殊的效果。

(三)彩墨结合

图6-31 学生作品

在中国画表现手法中,除了用墨色来表现物象外,还经常使用色彩,这就是中国画的随类赋彩。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物体的外形特点,展开想象,根据其视觉经验赋色。图6-31就是彩墨结合的习作。泼墨法和勾勒法相结合创造出船的形象,施以焦茶色表现出木船的效果。蓝色波浪线表征波涛汹涌的海面,近处采用深的焦茶色,而远处则较淡,形成了一定的虚实关系。学生创造出的海浪这一形象,波浪线错落有致,并不显得混乱,且照顾到近实远虚的视觉经验,显示出学生一定的表现能力。(www.xing528.com)

(四)对观察方法的评价

图6-32 学生作品

中国画有其独特的观察方法,这也是中国画家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视角。对平视、俯视、仰视的理解和在画面中的灵活使用,是理解中国画的一把钥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视角的理解和表现。学生面对形体较小的物体,多采用平视和俯视。但也有学生会突破这一常规定势,选择与众不同的表现视角。图6-32中表现了从窗口向下望去的视角,表现手法独特,即使花瓶和花朵是平视的,但其周围的背景却营造出“向下望”的视觉心理。唯一不足在于墨色较为接近,晕染缺乏层次,地板、栏杆和窗帘虽作了区分,但仍然不够明显,前面的花瓶与其后的栏杆空间性仍不突出。

(五)对想象力创造力的评价

所谓意象乃是记忆表象渗透主观情感的意中之象[20]。学生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是在看到所要表现的物象时被激发出来,由形象展开联想得到的。如图6-33,学生拿到的是类似荷花的陶泥作品,学生由荷花联想到荷叶,再由荷叶联想到蜻蜓,最后由会飞的蜻蜓联想到蝴蝶。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思维方式,但这种联想方式也是学生进行创作普遍采用的方式。

图6-33 学生作品

图6-34 学生作品

中国画不求形似,逸笔草草,但这并不是说完全忽略物体的外形。如图6-34,描绘水中鱼的形象,仔细看与鱼的形象还是略有差异的,学生笔下这些鱼的形象,与之前教师在台上示范的形象大相径庭,却不乏鱼的生动性。这其中也包含着学生的想象力。

上述所用图例都来自刚接触中国画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由于这些图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可作为评价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国画表现水平的一个参照系。同时上述所列数项评价项目都是基于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而设置的,这些评价项目能为美术教师评价学生中国画作品提供参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