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教学:传统与创新从中小学师资培训看

中国画教学:传统与创新从中小学师资培训看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画的学习和教学也应如此。写生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表现客观物象的能力;而中国画教学中的临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掌握中国画图式语言、进入传统语境,并了解中国特有的审美感受和人文内涵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局部临摹还是整体临摹,则要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做出调整。同时,也可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选择针对性临摹或是系统性临摹。

中国画教学:传统与创新从中小学师资培训看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从开始抵御到不加审慎地选择、接受,然而对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不仅不能深刻地剖析,反而随意鄙视,故有全盘西化之说。即使以中西融合面目出现,也仍认为中西之间存在差异,有优劣、先进落后之分。其实,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源自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不自信。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的形成,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想要改变它,必应对其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和剖析。中国画学习和教学也应如此。

图2-1 本科二年级 临文征明山水(石珊珊)

中国画教学与西画教学的一个本质差异就在于中国画教学重视临摹,而西画教学重视写生。写生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表现客观物象的能力;而中国画教学中的临摹则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掌握中国画图式语言、进入传统语境,并了解中国特有的审美感受和人文内涵的过程(图2-1)。

临摹是一个从易到难逐步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追求形似到神似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临摹课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临什么和为什么临,怎样临,以及临摹与创作的关系问题。

(一)临摹方法

临摹方法有许多,有“摹、临、仿”的区别,其实,这也是临摹学习中的三个阶段。“摹”,有拷贝之意,它要求对形的一丝不苟,其目的在于对形的理解和把握,适合刚接触中国画的学生。当然,这并不是临摹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临”有对临、背临、意临之分,这是临摹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这些临摹方法都以追求对范画的形神兼善为标准,理解前人的匠心独运为指向,体会前人物象结构与空间表现之关系为目的,掌握笔墨技巧法则为内容。因此,“临”的最终目的是得“理”会“创”,也就是通过临摹来理解和掌握其中“画理”的过程(图2-2)。

图2-2 本科二年级 临石涛山水(张文安)

“仿”则是在“临”的基础之上,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仿”不须对摹本亦步亦趋,而是借此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古人作品的认识和感悟,正因为每位画家对所“仿”作品的体悟不同,所以它成为学习古人并从中发现自我的一种表现手法。“仿”这种方法适合在经历了“临”的阶段之后,对所临作品有所感悟时采用。其实“仿”这种方法很重要,只是在当前的临摹教学中不被重视。

图2-3 本科二年级 临龚贤山水(杨春红)

在临摹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对临方法,而对临又有局部临摹和整体临摹之分。局部临摹是选择一些精心刻画或有代表性特征的局部入手进行临摹,有利于学生体会古人的尽精刻微之处,并能在短时内了解古人状物之理、笔墨之法。整体临摹则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画的神情、意趣和章法,并且学习把握全局的整体控制能力和画面气势的贯穿能力(图2-3)。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局部临摹还是整体临摹,则要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做出调整。同时,也可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选择针对性临摹或是系统性临摹。所谓针对性临摹是指在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创作之后,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则可以转而从临摹中寻求解决的方法,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临摹,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而系统性临摹则是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一系列的临摹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技法。

当然,在临摹之前,还需读画,读画是临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画就是对范画进行悉心体会和理解,首先要了解范画所处时代背景知识及其风格,其次细心琢磨其笔法、墨法及与造型结构的关系,用心体悟画面体势脉络关系及意境的表达,这样进入临的阶段,则可少走弯路。

当然方法再多、再好,都不如多临、多见和多想,转益多师、多多益善。同时,说到临摹就一定离不开欣赏,不会欣赏作品无以知其优劣,那么,临摹再多也只是流于形式,无任何益处。

(二)临摹内容

古语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但对历史遗留下浩如烟海的经典之作,如不加以选择,则穷其一生,都无法穷尽。对于学习时间有限的学生而言,为他们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临摹的稿本就是至为重要的环节。

选择稿本的原则,笔者认为,其一,作品要具有中正、严谨、沉静、质朴的品质,合于法度,便于学生从中学到规矩、法则;其二,作品是画家的精品之作,值得推敲;其三,作品在其所处的时代中具有代表意义,有利于学生对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把握;其四,选择稿本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图2-4 本科四年级 临董其昌山水(兰家悦)

图2-5 本科二年级 临董其昌山水(林炜杰)(www.xing528.com)

在临摹之前,教师应对选择作品的时代风格、审美趣味、师承关系、笔墨技法,及画面构成规律进行分析、梳理,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并对具体技法进行示范、指导,帮助学生尽快地进入临摹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艺术史系统知识和对历代作品风格图式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在选择稿本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供他们挑选(图2-4、图2-5)。

(三)临摹目的

作为一种对“道”的体悟,历代文人画家均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地运用到对画面的处理上,形成了画法和画理。在古人经验式的画论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如阴阳、黑白、大小、方圆、虚实、奇正、动静、苍润等相依相生的对立关系;并出现了计白当黑、以静制动、方中求圆等在矛盾中求得和谐共存的思维方式和作画法则;同时还有“以大观小”“面面观”“步步移”“三远法”等观察自然的独特方式,这些都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而临摹课其实就是“追本溯源”,通过对不同视觉笔墨形态的组合、编排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品中形、线、点的秩序,笔墨的浓淡、虚实的关系,以及空白分割、空间安排的规律等,让学生获得表现中国画的语言图式,同时,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学习,体会和感悟贯穿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图2-6 本科三年级 康乃馨 (张文安创作)

其实,临摹不仅仅是中国画入门的必须阶段,同时还是一位成熟的画家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获得启示和发现灵感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不能把临摹简单理解为中国画的入门阶段,相反,它可以成为画家不断获取养料的手段。

当然,临摹教学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的最大问题是“临古而不化”。学生往往以形摹形、以墨临墨,不加思考、不求甚解,那么,临得再多,也收效甚微。因此,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自我分析作品的能力,并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笔者往往在一个阶段课程结束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做出反思,提交作画小结,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当然在这之前笔者也会经常提醒学生思考自己临摹的习作与稿本之间的关系,从中获得体验和感受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创作的能力(图2-6、图2-7、图2-8、图2-9、图2-10)。

图2-7 梦幻(李欣芸创作)

图2-8 鱼(王小娜创作)

图2-9 觅(陈海勇创作)

图2-10 秋韵(林炜杰创作)

(四)临摹与创作的关系

创造(creativity),是指赋予存在(to bring into existence),具有无中生有(make out of nothing)和首创(for the first time)的性质[29]。创造力在中国画中的真正实现有赖于画家自身内在素养的积累和对中国画的感悟。明初画家杜东原曾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像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30]这“胸中造化”包含着人文修养、人品、对前人艺术的见解、对自然造化的感悟及对艺

术语言的把握。

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文人画家对“复古”的追求,以“仿”的绘画形式出现。这种对“复古”的探索,绝不是中国画家缺乏创造力的表现,而是表现为对传统的梳理和对新形式的探索。

以“仿”这种形式来学习古人并不是明末董其昌的首创,在元代末期就已有画家在自己的画上题“仿□□”。但“仿”这种学习方式在董其昌那里得到了新的发展,“仿”不仅仅是学习古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画家提供了自由创造的空间。董其昌在王阳明的“心学”中,为这种“仿”的模式找到了哲学的基础,根据这一派新儒家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那么,师法自然就是师法吾心,复古也就被认为是返归吾心的一个过程。因此,“仿”就可以成为艺术家任凭本心的力量,借助于“仿”这个形式,按照“率意”的方式,重构画面中的自然理则,这样,他就可以既不向自然低头,也可以不向古人低头。可见,“仿”的方式其实就是画家在理解前人图式基础上,融入自己的体悟进行的创造,亦可认为是一种“创作”的方式。

因而,在临摹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临”的基础上,而应重视临摹中“仿”的价值。因为“仿”是对“临”的理解和升华。中国画创作的路径并不仅仅有从写生到创作的过程,从临摹进入创作同样也是很重要的路径,而“仿”就是这种形式的体现。

在教学中,笔者比较关注“仿”这一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临摹一个阶段后画一些“变体画”,即“仿画”。所谓“变体画”就是要求学生对已临摹的稿本进行再创造,在“变体画”中体现学生对稿本的理解和认识,并能从中体现学生自己的个性。从“变体画”再到“创作”,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如何把学到的图式和笔墨语言运用于创作的问题(图2-11)。

图2-11 本科四年级 文玩系列(高艺远创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