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的重要视角

中国画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的重要视角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画对人产生的意义1.中国画的社会功能在探讨中国画的意义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画产生的社会功能,这将有助于对中国画意义的认知。中国画成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之途中最易于实践的一种方式,是因为中国画这种外化的形式更易于被接受和体悟。因而学习中国画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以及身体与心灵的健全成长。这是因为中国画注重人内在心性修养的全面发展。对身体而言,由于中国画的工具毛笔能够表现出各种变

中国画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的重要视角

(一)中国画对人产生的意义

1.中国画社会功能

在探讨中国画的意义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画产生的社会功能,这将有助于对中国画意义的认知。

在中国绘画的发展进程中,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这三种不同题材的产生与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有关。人物画最早产生并成熟,是与人物画的鉴戒教化功能密切相关的,这也是中国绘画产生的首要功能。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开宗明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49]他对人物画功能的论述历来被认为是儒家艺术的影响,但艺术与政治道德相联系并不始于儒家。周公制礼作乐,就把“乐”与“礼”紧密联系起来了。可见,在儒家兴盛之前,艺术便已具有了“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而人物画的成熟和式微无疑都与这一社会教育功能的盛衰有着一定的关系。在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人物画的表现内容被归结为六类:典范、观德、忠鲠、壮气、写景、风俗。从表现寓意来看则主要是传道授教、颂扬、比德、讽喻等政治和社会功能,如《女史箴图卷》《历代帝王像》《采薇图卷》等图;此外,人物画还具有纪实性的叙事和隐喻等功能。比如,《重屏会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步辇图卷》《清明上河图卷》《韩熙载夜宴图卷》等画作。

绘画除具有鉴戒教化的社会功能外,还具有怡情悦性[50]的功能,自宋始,以画自娱的观念就深深植根于文人画家心中,成为绘画的主要功用。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窃观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51]李成也说:“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52]李公麟亦云:“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情性而已。”[53]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产生后其发展就一直未曾断裂,就是因为它有着完全不同于人物画和花鸟画的独特功用。山水画理论早在魏晋南北朝就已产生,南朝宗炳最早提出了山水画“畅神”的功能:“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情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54]也就是说,山水画能满足人不能亲临自然,但能在画中畅游的快感,同时还能从中悟到圣人贤者所说的“道”。山水画的这一功能对于中国士夫文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因为对于士夫文人而言,“入世”理想所包含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与“出世”情怀所隐藏的自我关爱始终纠缠着他们,构成了其双重性格。从兼济天下转而独善其身,于是啸傲风月、栖息山林,山水画的产生无疑满足了士夫文人的这双重需要。故山水画至宋元达到高峰后,到明清其发展依然绵延不绝。

草木春华秋实、禽鸟飞鸣,经过四季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诗人往往喜欢取用它们作为比兴和寓意抒情的对象。在《宣和画谱》中就这样论述花鸟画的功能:“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55]也就是说,花鸟画是画家通过记载草木鸟兽的荣枯和四季的变化,用以寄托和抒发情感。两宋花鸟画达到鼎盛,后到明代中晚期发展出了写意花鸟画,其托物言志功能得以大大彰显。

由人物画、山水画及花鸟画所具有的不同社会功能可见,中国画始终关注着人的精神,不管是人物画所具有的教化功能,还是花鸟画的托物言志,抑或山水画超脱于俗世的畅神,这些都以人精神的自由和安宁为主旨。

2.中国画对人身心的影响

艺术对现实的反映,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顺承性的反映,一种是反省性的反映[56]。顺承性的反映,对于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会产生推动和助成的作用,因而它的意义往往取决于被反映的现实生活,西方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皆属于这种类型;反省性的反映,诸如中国山水画,它是超越现实生活,而走向自然,以获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纯洁,恢复生命的活力而形成的,它犹如在炎暑中喝下的一杯饮料。

中国画具有重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的特点,那着力于对艺术文化传承的种种努力,利用视觉又超越视觉的追求,崇尚主体性、文化性、审美性和执中性的主旨,甚至看重过程的认知方式,视绘画为精神生存方式而非谋生手段,这些都不但触及艺术本质的深处,也孕育着某种超前性。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日益失衡、商业经济日益掣肘画家创造力的状况下,中国画中蕴含着的传统精华无疑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中国文化注重“天人古今心物内外”,这八字直中肯綮,要言不烦。中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是“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57],终归“道器不二”“物我相忘”和“天人合一”。中国画的传统即不离此道,在客体与主体、真实与虚幻、自然与人生、物质与心灵之间找寻一种平衡和整体性的和谐

中国画成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之途中最易于实践的一种方式,是因为中国画这种外化的形式更易于被接受和体悟。中国画画家可以通过笔墨来抒发和调节情绪,由于中国画材质具有独特的敏感性,更适合表达人的情感。同时,受中国文化“中庸、中和”审美趣味的影响,中国画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通过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最终达到精神超脱而获得愉悦,故明末董其昌说:“以画为寄,以画为乐。”[58]其中山水画是最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精神,画家通过“烟云供养”,使“万趣融其神思”[59],而最终达到“畅神”。这与通过感官刺激来获得愉悦的西方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www.xing528.com)

当面对20世纪人类的生存条件、人生意义、社会及文化所面临的种种危机时,为了让更多人能从现代生活的紧张和压力中得以释放,中国画提供了一种新的慢生活,它以不消耗实在物质为前提,可以消泯人的部分欲望,使之回归人的本心,从中探求对自然、人生的新认识,并得以完善人格。故郭熙说:“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60]

同时,学习和欣赏中国画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最重要的是画中国画能去除人烦躁的心理情绪,使人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开阔人的视野和拓展生活的乐趣,并藉此重新理解中国文化。因而学习中国画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以及身体与心灵的健全成长。这是因为中国画注重人内在心性修养的全面发展。对身体而言,由于中国画的工具毛笔能够表现出各种变化,而这需要人的呼吸、眼与手的协调,所以画中国画可以使人变得更为协调,亦使眼睛变得更加敏锐、手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感。中国画中要表现的物象很多,如何合理、有序地平衡好这些物象的关系,就需要训练作画者对其中关系的把握和协调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

3.中国画对世界影响力的深化

中国画艺术绵长的历史与丰厚的底蕴,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占有极其辉煌的地位,其创作与造型之“妙”更是为人称绝。中国画创作并非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它不以再现客观自然为最终目的,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将画家自身独特的思想感情、主观精神巧妙融于其中,以此感染和影响观者。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这种相由心生、灵活造物的表现方式与传统西方艺术严谨经营的作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物质现实,实际上就是当初呈现在画家面前的物质现实,与客观现实不尽相同,却又不失其基本的相似性。它带有主观色彩,但并不像现代西方绘画那样强烈地表现艺术家的自我,也不是试图展现艺术家所看到的一切,而是把不少东西留给观众去想象。”[61]而其与西方绘画注重描述刻画、重视色彩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截然相反,独具一格,更是得到了无数人的热爱与追捧。

现今,全球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世人知晓和欣赏这门东方艺术,要想使中国画走向世界、发扬光大,成为更多人瞩目和珍惜的文化瑰宝,就必须更好地完善和落实中国画教育。只有开展优质的中国画教育,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才能得以继承、发扬和创新,才能使中国在世界上始终保持一大文明古国的特色地位。

(二)中国画教育的意义

中国画的价值与其教学的意义应该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正是因为体现中国画价值的某种特性(包括其形而上的哲学追求,审美境界及其形而下的材质、图式、技法等),才值得我们教和学。因此,在多元文化时代,进行中国画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正确看待文化的眼光和文化价值的创新,让学生确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有选择地接受异国文化,培养学生爱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蕴含在中国画作品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造型理念及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培育时代精神和思想。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钱穆曾指出中西教育的不同:“专门教育惟以教事,全人教育乃以教人。所谓畴人,乃是人各因其所学而分畴分类,则不惟道术将为天下裂,而人自相别为类,亦已四分而五裂。此绝非人类教育最高理想所在,亦可知。”[62]西方教育强调职业教育,而中国传统教育则重在通才教育。中国教育传统一开始就是从人的生命存在角度切入的,因为它认同人为天地万物之主宰。由于中国画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化的本质是“人化”,而教学的本质则是“化人”。鉴于中国画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倡导中国画的学习,进行中国画的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画教育中倡导钱穆所说的“全人教育”无疑亦是贴切的。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对抗这种文化的干旱,而这一任务又基本上依赖于在艺术殿堂本身引导创作的那种精神。但是对其他知识领域带给艺术指导的那些材料也要进行同样的理性思考。”[63]也就是说艺术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技术的教学,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背后文化的教学。因此,中国画教学的意义也就植根于对中国画内在人文涵养的关注和引导,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中国画“技”的传授。所以中国画教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接触、了解并认识中国画,理解其人文本质内核;让学生置身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加深对中国画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体认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教育者,应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画本质内容有深刻理解;对教育而言,稳定的语言体系对造就个体的人格和信仰、民族的认同和凝聚功莫大焉。而要建构此体系,需要我们对绘画历史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比对和体验,尤其应注重对中国画图式、材质这些形而下因素在历史中的沿革进行考察[64],这样才不至于荒唐到把使用宣纸或水墨作画的作品都等同于中国画,才能使学生更清晰地分辨中西艺术的本质差异。

长久以来,人们并没有把中国画看成一种学术需求,而仅仅视为一种令人愉快的生活调味品,人们学习中国画,也仅仅局限于对“技”获得的满足。因而在此重申中国画教学的意义及其文化的重要性,正是期望纠正人们对中国画及中国画教学的误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