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教学引论:教育世俗化与社会变革

创新教学引论:教育世俗化与社会变革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俗化起初是一个宗教的概念,后来被引入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了政治世俗化、文化世俗化等概念。究其实质,世俗化乃是一种事物突破狭隘性而获得普遍性的过程。传统社会,教育规模小、结构简单,例如,直到18世纪前半期,西欧仅有教会办的少量初等学校、城市学校、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此外,教育的世俗化还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方面的变化上。

创新教学引论:教育世俗化与社会变革

世俗化起初是一个宗教的概念,后来被引入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出现了政治世俗化、文化世俗化等概念。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谈到世俗化的内涵和实质时指出:“在过程层次上,世俗化指对于(政治)机会有较强的意识以及利用这些可能改变个人命运的(政治)机会的意愿”,“一方面是因为世俗化给公民带来了对合法性的新看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世俗化给公民带来了新的资源。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世俗化强调了个人具有可利用各种机会来改变自己处境的能力。”[2](P57)可见,世俗化意味着某种事物、资源或机会突破了少数人的垄断和把持,获得了大众化品格,不再是为大多数人所敬畏并受之束缚的“身外之物”,相反,大多数人有能力接近它,支配它。究其实质,世俗化乃是一种事物突破狭隘性而获得普遍性的过程。无疑,这一过程改变了该事物存在的原初意义。

所谓教育世俗化,是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借用世俗化来描述和揭示教育发展特征而形成的一个范畴。其含义指教育这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由过去仅仅为少数人享有和垄断到变成大多数人的事情,走进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世界,变成他们享有并可支配的事物的过程和状态。

世俗化作为教育的一种发展演化过程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变化,即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培养少数的政治人才或宗教人才,而是转向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教育目的因此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直至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目标体系。其次是教育结构和规模的变化。传统社会,教育规模小、结构简单,例如,直到18世纪前半期,西欧仅有教会办的少量初等学校、城市学校、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显然,这种结构和规模的教育只能为少数人所享有和把持。进入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其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使教育的结构和规模迅速扩大。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一般有启蒙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类教育是互不衔接的。从普及教育开始,出现了现代学校。现代学校走着两条道路:先是发展现代小学和现代大学,然后小学向上延伸和大学向下延伸到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正是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发展的结果,最后达到大、中、小学贯通。与此同时,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发展起职业学校,由中等教育发展起专门学院和大学。这样,现代学校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一套相互衔接联系的制度[3](P187)。表现在结构和规模上便是由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及各种校外教育,如夜校函授教育、远距离教育或老年大学等构成一个复杂的涵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教育体系。这种结构和规模的教育便超出了少数人享有的范围而几乎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发生了关联,从而使更多的人获得和拥有介入教育活动的资格和权利成为可能。再次是教育功能的变化,表现为教育不再仅是少数人的进身之阶或获得治人之术的途径,而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决定和改变自己命运与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不仅具有政治功能,还有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环境等诸多其它功能。此外,教育的世俗化还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等方面的变化上。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传统教育仅仅重视人文知识的局限,增加大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仅重视受教育者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上,参与和介入教育过程的不再局限于少数人,而是大多数甚至每一个人,并且他们开始拥有左右教育进程使其成为自己的事情的主动权和决定权。(www.xing528.com)

从可能性角度看,教育世俗化是以教育资源的增加和丰富,即教育结构和规模的扩展为基本前提和主要标志的。传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活状况决定了社会对教育的资源投入和人才需求都很有限。故此,教育特别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不仅规模狭小、结构单一,而且系统化、制度化水平低,未能形成一个统一有序、分工明确的教育系统网络。所以,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往往为少数人垄断和享有。进入现代工业社会,机器化大生产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教育的发展因此具备了较为雄厚的资源基础,而且,社会的人才需求量激增,教育也因此获得了空前发展的动力。于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教育结构的复杂化、多层化和教育规模的巨型化,才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组成的,包括初、中、高等不同等级和层次的复杂系统。因此,教育才可能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仅是少数人的活动,相反,“教育已成为所有人的事情”,这种变化无疑是教育批评得以盛行的最为深刻的教育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