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初步了解景别的分类及功能

学生初步了解景别的分类及功能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概述讲述景别的分类及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景别。素质目标理解景别的主观性。苏牧在文章《“天空,星星的世界”——影片〈鸟人〉读解》中提到了景别的主观性,以及景别决定影片的风格。2)造型主体在大远景景别中,画面有较大的空间容量,环境景物是画面内的造型主体,而人物仅仅是画面构成的点缀。2)拍摄方式全景画面是集纳构图造型元素最多的景别,因此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以防喧宾夺主。

学生初步了解景别的分类及功能

内容概述

讲述景别的分类及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景别。

能力目标

对大远景有认知,并能够理解其重要作用。

知识目标

了解中景的影像塑造作用。

素质目标

理解景别的主观性。

一、景别的主观性

景别就是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电影为了适应人们在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不同景别。景别的确定是摄影者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别运用是否恰当取决于创作者的主题思想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苏牧在文章《“天空,星星的世界”——影片〈鸟人〉读解》中提到了景别的主观性,以及景别决定影片的风格。在一部电影中景别元素的运用,直接决定了这部影片的风格特征。如戏剧性因素较强的影片(不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它们必然要运用或者说是依赖近景、特写等较小的景别,来突出其戏剧化特征,来把观众带入其波澜起伏的情境;与之相反,戏剧性因素较弱、追求生活化的电影,则必然更多地使用全景、远景等较大的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倾向,把观众带入那种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戏剧化情境。因此,景别集中体现了创作者与观看者的关系,具有创作者预先设定的主观性。

比如,散文电影讲究营造意境,就抒情性镜头而言,远景、全景甚至大全景常常以空镜头的形式出现,如同一幅幅辽远广阔的中国画,或苍茫,或静谧,或壮阔,引人遐思,富有象征和寓意。散文电影在开场时多用几个摇移的长镜头来交代环境和时代氛围,体现出中国画散点透视和长卷轴的构图方式,而不是对数量众多的镜头进行蒙太奇式的主观切割,从而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幽远意境。早期电影《林家铺子》中江南水乡的整体环境表现大多运用全景镜头与长镜头,整部电影共403个镜头,全景占113个,中景204个,近景66个,特写只用了20个,几乎没有一个人脸的特写镜头,偶尔一用,不是从中景变成特写,就是从特写变成中景,总之不露出导演过分强调的痕迹。

二、景别的分类及影像效果

1.大远景

大远景镜头特指那些被摄主体与画面高度之比小于1∶4的构图形式,也就是说,被摄人物处于画面空间的远处,与镜头中包含的其他环境因素相比极其渺小。

1)画面特点

大远景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自然景观。画面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画面的结构通常简单、清晰,一般节奏舒缓,易于抒情。

2)造型主体

在大远景景别中,画面有较大的空间容量,环境景物是画面内的造型主体,而人物仅仅是画面构成的点缀。

3)拍摄方式

大远景大多数采用静止的画面,或缓慢地摇摄完成。即使是画面主体有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影响画面的构成。

图3-1所示的《入殓师》大远景画面视野开阔,构图线条简单清晰,人物的行为不是画面造型的重点,整体的环境是画面的造型主体。

图3-1 《入殓师》大远景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结尾处,经过40年监狱生涯的瑞德终于获得假释,他在与安迪约定的橡树下找到了铁盒,里面有一些现金和一封安迪的手写信,两个老朋友终于在蔚蓝色的太平洋海滨重逢了。导演用大远景来表现安迪和瑞德获得了自由和希望,使人心旷神怡,让该部影片完美结局,让自由与希望这一主题得以升华。

2.远景

相对于大远景画面,在远景景别中,主要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比例有所增大,一般情况下被摄人物在画面中大约占画幅高度的一半。

虽然整个画面还是以远处的景物为主,但是由于主体的视觉重要性增强,那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构图方式和表达目的来决定画面中的主体到底是人物还是景物。

1)画面特点

远景画面并不像大远景那样强调画面的独立性,而是更强调环境与人物之间的相关性、共存性以及人物存在于环境中的合理性。在这一景别中,画面主体视觉突出,除了光影、色阶、明暗、动势关系的强调外,还需要注意构图形式的作用。

2)画面作用

①远景是一种介绍性镜头。

远景可以介绍比例、介绍距离、表现体积和形状,用以介绍人、物、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时整体的环境、规模和气氛。

②抒发情绪。

在远景画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细微动作,有时人物处于点状,故不能用于直接刻画人物,但可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因为影视画面是通过画面组接表情达意的,通过承上启下的组接可以含蓄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情绪。

图3-2所示的《入殓师》远景画面中,人物的行为和情绪并不明显,但是根据色彩和光影造型,可以含蓄地表达画面中人物愤怒郁结的情绪和氛围。

图3-2 《入殓师》远景

3.全景

全景与远景相比,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和中心地位。在全景镜头中,拍摄对象被摆放在视觉中心的位置加以突出,同时也保留部分与拍摄对象相关联的背景和环境,以对其进行烘托和陪衬,目的是说明画面中的主体及其位置所在,并解释其陪体及周围环境与主体的关系,在整体中突出个体。

1)画面作用

全景镜头是一种解释说明性镜头。全景画面拍摄被摄事物或场景的全貌,使观众对其表现的事物、场景有一个完整的观照。观众对整体形象的感知是最直接和最客观的。全景镜头完整表现人物的形象、动作,通过对人物形象、动作的表现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

2)拍摄方式

全景画面是集纳构图造型元素最多的景别,因此拍摄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调配关系,以防喧宾夺主。全景往往是一个场面的总角度,制约着该场面的镜头切换中的光线、影调、人物运动及位置。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前景来帮衬内容表达并加强纵深感;其他小景别画面的色调和影调应以全景画面为基础,所有画面应光效一致且轴线关系一致。

图3-3所示的《入殓师》全景画面中,人物成为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主体。从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主体及其位置所在,并了解陪体及周围环境与主体的关系,在整体环境中突出人物个体。

(www.xing528.com)

图3-3 《入殓师》全景

4.中景

中景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

1)拍摄方式

在拍摄中景画面时,必须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使人物和镜头富于变化。中景镜头可以用来拍摄群体角色,或者是单个角色的肢体动作。中景镜头通过构图让画面中的角色和背景相互衬托,产生其他镜头无法表现的互动效果。

2)画面作用

在有情节的场景中,中景画面常被用作叙事性的描写。

①中景画面中人物整体形象和环境空间将降至次要位置,它更加注重具体动作和细节,描绘肢体语言,揭示更多的场景信息。

②中景使观众看到人物膝盖以上的形体运动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通常用于对话密集的场景。

图3-4所示为《入殓师》侧面拍摄人物的中景画面,画面中的人物呈现对话的形态,表现两人的关系以及肢体动作。电影《迷失东京》中,鲍勃和夏洛特都处于人生中迷失和脆弱的时刻,他们互相安慰,建立起一种介于柏拉图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暧昧关系,中景镜头就展现了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模糊的距离。

图3-4 《入殓师》中景

5.近景

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1)画面特点

近景以表情、质地为表现对象,常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物体的主要特征。与中景相比,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范围进一步缩小,画面内容更趋单一,环境和背景的作用进一步减弱。

2)画面作用

近景是一种描绘性镜头。

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近景画面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产生一种交流感。用视觉交流带动观众与被摄人物的交流并缩小与画中人物的心理距离,是画面吸引观众并将观众带进特定情节或场景的一种有效手段。

3)拍摄方式

在拍摄近景画面时,要充分注意到画面中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客观性科学性。由于近景画面中地平线基本消失,空间透视的差别很难看出,观众有与画面中人物同处一个空间的感觉,创作者应利用这一特点,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现场感。拍摄时应注意:近景画面中主体周围环境的特征不明显,背景作用大大降低,画面应力求简洁、色调统一,避免杂乱背景喧宾夺主;近景画面人物表情避免“出戏”。

图3-5所示的《入殓师》近景画面,将人物的情绪与精神面貌真实地展现出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环境不再是画面造型的元素。

图3-5 《入殓师》近景

电影《菊次郎的夏天》中,正男在暑假决定寻找妈妈之前,经历了三件事情:学校足球队放假、小伙伴要跟家人旅行,以及无意中翻到有母亲地址的照片,这三件事情促使正男决定寻找母亲。其间近景画面也出现了三次,分别是正男听到老师说学校足球队放假了失望地低下头、看着小伙伴和家人一起驾车出游时羡慕的表情以及发现母亲地址意外的表情,通过近景画面表现了主人公正男情绪的变化。

6.特写

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

1)画面特点

特写镜头中被摄对象充满画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观众。背景处于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写镜头能细微地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见的视觉冲击力。

2)画面作用

①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

②强调细节。

特写镜头无论是人物或其他对象均能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有强调和加重的含义,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和对生活的认识。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用得恰到好处、用得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3-6所示的《入殓师》特写镜头强调了石头这一道具的重要性。主人公小林大悟用心挑选的石头代表了对妻子和孩子的爱,所以用特写镜头加以强调。

图3-6 《入殓师》特写

伊朗电影《小鞋子》中哥哥决定参加比赛赢得奖品,但是错失了学校选拔赛的机会,在哥哥恳求老师再给一次机会的过程中,特写镜头表现了哥哥哭诉以及迫切的神情。

7.大特写

大特写是把拍摄对象的某个局部拍得占满整个画面的镜头,取景范围比特写更小,因此所表现的对象也被放得更大。这种明显的强调作用和突出作用,使大特写和特写一样,成为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具有极其鲜明、强烈的视觉效果

图3-7所示的《杀手里昂》影片开头,里昂交易的过程中,大特写的视觉效果有强烈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主人公里昂的神秘感。

图3-7 《杀手里昂》大特写

思考题

观看电影《钢的琴》,思考电影中景别的主观性与影像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