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终结拖延症:高效行动,无限成果

终结拖延症:高效行动,无限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柯勒律治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中,他的问题就在于,从来没有给自己的作品设定一个明确的“deadline”。所谓“deadline”,顾名思义就是截止日期。但如果在做任何事之前,都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deadline”,心中就会有紧迫感,在拖延冒出来的那一刻,能够意识到“时间在流逝”,便能尽快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到行动中。接到任务后,把deadline往前挪一段时间,然后把任务分成几个阶段,计算好每一部分需要花费的时间,一点点按部就班地完成。

终结拖延症:高效行动,无限成果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柯勒律治,文学造诣很深,依照他的天赋和才能,本可以取得更高的文学成就,无奈他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最终与殊荣擦身而过。

柯勒律治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出版商谈成合作后,有时会因为追求好的灵感和思路,浪费大量的时间;有时又觉得素材和资料不合适,反复斟酌。通常,一个作品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极少的部分。他的著名作品《忽必烈汗》《克里斯特贝尔》最终都以残篇(未完成)的形式发表,从这位诗人动笔到作品发布,时间间隔竟然长达二十年之久。

作家莫莉·雷菲布勒在《鸦片的束缚》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他的存在变成一长串延绵不断的借口、拖延、谎言、人情债、堕落和失败的经历……”柯勒律治就处在这样的状态中,他的问题就在于,从来没有给自己的作品设定一个明确的“deadline”。

所谓“deadline”,顾名思义就是截止日期。人本身就有惰性,外加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影响到我们的行动,随即产生拖延。一旦事情被搁置,目标很可能就成了“空头支票”。但如果在做任何事之前,都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deadline”,心中就会有紧迫感,在拖延冒出来的那一刻,能够意识到“时间在流逝”,便能尽快调整状态,重新投入到行动中。

教育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小学生读一篇课文,不规定时间,结果全班同学用了八分钟才完成。后来,他给同学们设定了时间限制,规定他们在五分钟内完成,结果同学们不到5分钟就全部读完了。(www.xing528.com)

这个试验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事情,我们总是习惯于到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去努力完成,因此也被称为“最后通牒效应”。

既然我们都有能力或潜力在“最后通牒”来临前完成任务,那不妨就把这个截止日期做一个人为的调整。接到任务后,把deadline往前挪一段时间,然后把任务分成几个阶段,计算好每一部分需要花费的时间,一点点按部就班地完成。这样的话,就能有效地避免因目标过大而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继而导致拖延,还能高质量地、轻松地完成任务。

另外要说明一点,deadline可以适当提前,但不能设定得太靠前,不然的话会给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并由于时间太短而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导致内心受挫,对自己的目标产生怀疑。如果deadline设置得太晚,则会导致执行上的拖延,抑或错过目标实现的最佳时间段,即便完成了目标,也变得毫无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