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精华本)》全面评析,精准翔实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精华本)》全面评析,精准翔实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晗因对现状日益不满,逐步投入抗日民主运动。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第四次修改稿出版,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毛泽东在同吴晗面谈时对《朱元璋传》中的彭和尚下落提出不同看法。对毛泽东在信中指出的“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问题,吴晗在1964年写的《朱元璋传》“自序”中作了自我批评。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精华本)》全面评析,精准翔实

他曾是胡适赏识的清华大学高材生,后来的著名明史专家。他写的《朱元璋传》,得益于毛泽东的指导,几易其稿,终成力作……

毛泽东评点原文◎辰伯先生: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1]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革命的敬礼毛泽东十一月二十四日[2]吴晗简介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县苦竹塘村。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27年秋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一年后,之江停办,考入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颇受校长胡适赏识。1930年,经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介绍,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1931年初,写成《胡应麟年谱》。时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的胡适因此举荐吴晗为国立清华大学史学系工读生,专攻明史。大学期间,吴晗写下40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学界名流重视。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授,后到西南联大任教。吴晗因对现状日益不满,逐步投入抗日民主运动。1943年7月,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这一时期,写下许多历史杂文,以辛辣的笔锋揭露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1946年8月,吴晗回到北平,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担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员。

北平解放后,吴晗以副军代表身份参与接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两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他主持了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以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随后又主持了明十三陵定陵的发掘。吴晗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亲自主编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

1957年3月,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他发表《论海瑞》、《海瑞骂皇帝》等文章,提倡敢讲真话的精神。并在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之后,吴晗和邓拓、廖沫沙用“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开辟杂文《三家村札记》专栏,以歌颂正义光明、匡正时弊为宗旨。1965年,他的代表作《朱元璋传》第四次修改稿出版,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指责吴晗的《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株毒草”。接着,《三家村札记》也遭到批判。“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随后被捕入狱。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吴晗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试 析(www.xing528.com)

吴晗是著名的明史专家。解放前任清华大学教授,不满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同情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朱元璋传》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原名《明太祖传》,1944年出版。1948年,他着手修改时改名为《朱元璋传》。书中描写了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的事迹。这支义军以身着短衣革履、头裹红巾、手举红旗而得名。他们杀官吏,占城邑,破牢放囚,开仓济贫,声威赫赫,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者。

1948年11月,在国统区无法工作下去的吴晗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进入解放区,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他把准备再版的《朱元璋传》修改稿送请毛泽东阅正。正在忙于指挥三大战役的毛泽东挤出时间细读了书稿,还邀请吴晗谈了两次。毛泽东赞扬这部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读后受“启发不少”,对作者“深为感谢”。这些是对吴晗所做的工作予以肯定。同时,毛泽东还坦言相告,指出该书的缺点,“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并相信“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对吴晗表示期待和鼓励。

此外,毛泽东在同吴晗面谈时对《朱元璋传》中的彭和尚下落提出不同看法。

原书稿中这样写道:“彭莹玉可以说是典型的职业革命家,革命是一生志气,勤勤恳恳播种。施肥、浇水、拔草。失败了,研究失败的教训,从头做起,决不居功,决不肯占有新播种的果实。第一次起义称王的是周子旺,第二次做皇帝的是徐寿辉,虽然谁都知道西系红巾军是彭和尚搞的,彭祖师的名字会吓破元朝官吏的胆,但是起义成功以后,就像烟一样消失了,回到人民中间去了。任何场所以至记载上,再找不到这个人的名字了。”吴晗于是赞扬彭和尚“功成不居,不是为了做大官而革命,真是了不起的人物。”毛泽东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像彭和尚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有逃避的行为,不是他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由此建议吴晗对他在修改稿中关于彭和尚功成身退的论断再作考虑。

关于彭莹玉和尚的下落,吴晗遵照毛泽东的意见,重新作了研究。他大量查阅史料,终于在钱谦益《牧斋初学集》、柯绍?《新元史》、赵禤《山东存稿》、江西《瑞州府志》等一些书籍中发现了彭和尚在杭州战死的史料,时间是元至正十二年

(1352)七月。原来彭和尚于元顺市至正四年在袁州率领农民起义失败后,逃到淮西一带,隐名埋姓,在农民中做了14年的秘密宣传鼓动工作,并继续组织武装力量,准备更大规模的起义。彭和尚有魄力,口才好,善于组织,反元决心大。他的势力遍及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南部和浙江西北部。他率领的农民起义队伍纪律严明,爱护百姓,深得人民的拥护。书中对这些方面的描写是很精彩的,但对彭和尚的结局,因当时未见到有关材料,便断定他功成身退了。当发现了新史料后,吴晗感叹道:“这样看来,他并没有逃避,一直革命到底,斗争到底,是为革命而牺牲的人物。”于是,吴晗把彭和尚的结局改为他在杭州遭到元军的袭击而战死,还历史以真面目。

对毛泽东在信中指出的“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问题,吴晗在1964年写的《朱元璋传》“自序”中作了自我批评。他除了检查自己当时以“超阶级思想来叙述”彭莹玉和尚“功成身退”外,还谈到两点,一是“那时候不懂得列宁关于国家的学说,错误地以为国家机器只是官僚机构和军队,比喻为封建皇权的两个轮子。”一是“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给历史上较为突出的封建帝王朱元璋以过分的斥责”。

关于朱元璋的写法如何把握,毛泽东在看过吴晗1955年的修改稿后明确表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对毛泽东的这个意见,吴晗也接受了。《朱元璋传》四易其稿,终成力作。

从毛泽东对吴晗的评价和交往来看,毛泽东对史学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积极探索是赞赏的,是支持鼓励的,但也对史学工作者提出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的要求。因为只有这样去做,才能使历史成为科学,使历史研究避免错误,做出科学的有价值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