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导致津巴布韦成为最贫穷国家

通货膨胀导致津巴布韦成为最贫穷国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在2004 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24%,经过政府的调控,2005 年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了三位数,然而到了2006 年又飙升到了1730%。极度的通货膨胀让津巴布韦沦为世界最穷的国家,人均GDP 仅0.1 美元。

通货膨胀导致津巴布韦成为最贫穷国家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非市场经济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通货膨胀问题的困扰。各国政府均将通货膨胀问题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问题来处理,大多数国家都把反通货膨胀作为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从而使通货膨胀理论成为当代货币银行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不尽相同。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认为:“通货膨胀通常指的就是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并强调只有当物价水平向上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时,这才是一种货币现象。新古典综合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森则认为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不断的上涨”。新自由主义哈耶克指出“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会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上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中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必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二是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联系在一起,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因此,被大家普遍接受的通货膨胀定义是: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

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并非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通货膨胀则表现为商品短缺、凭票供应、持币待购以及强制储蓄等形式。

第二,在通货膨胀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一定时间内的持续的上涨,而不是一次性的、暂时性的上涨。部分商品因季节性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和经济萧条后恢复时期的商品价格正常上涨都不能叫通货膨胀。

第三,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但这个幅度该如何界定,各国又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物价上涨的幅度在2%以内都不被当作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为弄清通货膨胀现象,经济学家按物价上涨的程度,将其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

1. 爬行式通货膨胀

爬行式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年率在2%~3%之间,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2. 温和式通货膨胀

温和式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上涨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百分比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概在3%~10%之间。

3. 奔腾式通货膨胀

奔腾式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率在10%~100%之间,发展速度很快。(www.xing528.com)

4. 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或称超级通货膨胀是物价上升特别猛烈,物价总水平上涨率超过100%,且呈加速趋势。此时,货币已完全丧失了价值储藏功能,部分地丧失了交易媒介功能,持有者都设法尽快将其花费出去。当局如不采取断然措施,货币制度将完全崩溃。其结果必然是严重地破坏正常的生产和流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甚至货币信用制度的崩溃和经济的完全瘫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奥地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匈牙利、中国等都曾经发生过这种情况。

金融小学堂

历史上的恶性通货膨胀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学派代表性人物弗里德曼曾说过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都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下面简单介绍世界历史上由于货币超发在各个国家引起的几次著名的恶性通货膨胀现象。

1. 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凡尔赛合约》,德国作为战败国必须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约1 300 亿金马克,面对如此高额的战争赔款,德国采取了相对极端的方式来偿还,那就是多发纸币。1919 年,德国全年的货币发行量约为500 亿,到了1923 年底,德国货币发行量达到天文数字5 万亿亿,物价急剧膨胀,德国的年通货膨胀率为 325000000%(3.25 亿%),相当于物价在这年里每两天就翻一倍,一美元可以兑换42 000 亿金马克,货币连纸都不如。

2. 智利

1971 年的时候,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为总统,他的第一道政令就是把智利的主要工业部门转变为国有化。然而因为管理的原因,这届的政府很快入不敷出,为了填补财政的漏洞,智利的中央银行用印刷机迅速地凭空印出纸币。就这样,到了1972 年底,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00%,在1973 年底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200%,这也是导致奥古斯都·皮诺切特于1973 年9 月11 日发动政变的重要经济原因。

3. 津巴布韦

非洲的津巴布韦在1980 年宣布独立,当时其在南部非洲经济实力仅次于南非,不仅工业门类齐全,农业更是强项,一贯有非洲“面包篮子”的美誉。那时,津巴布韦元对美元汇率是1∶1.47,比美元还值钱。然而,由于没有节制地印出纸币,津巴布韦元在21世纪就开始恶性通胀。在2004 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24%,经过政府的调控,2005 年的通货膨胀率低于了三位数,然而到了2006 年又飙升到了1730%。在2006 年,政府用新的津巴布韦元以1:1000 的兑换率取代了旧的货币,2007 年时,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1000%。到了2008 年,政府还发行了5 亿、10 亿、50 亿、100 亿面值的货币。2009 年,津巴布韦政府被迫以美元、南非兰特、博茨瓦纳普拉、澳元、人民币日元以及印度卢比作为该国的法定货币。极度的通货膨胀让津巴布韦沦为世界最穷的国家,人均GDP 仅0.1 美元。

4. 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和大多数产油国一样,只要开采石油就可以赚取大量外汇,以至于其经济结构单一,石油工业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油价高时的免费医疗、廉价食品等局面一去不复返,委内瑞拉财政也开始紧张,物价开始上涨,2015 年,委内瑞拉通货膨胀率为120%,2016 年达到惊人的800%,而同期GDP 萎缩近20%。《纽约时报》一位记者写道:“背着10 万玻利瓦尔(委内瑞拉货币)出门,不是刚抢完银行,而是去买点咖啡和食物。”要知道,随便买一斤肉可能就要花掉数万玻利瓦尔。这一切都是委内瑞拉政府昼夜不停开动印钞机导致的,而且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委内瑞拉因为缺钱,竟连印钞都负担不了了。彭博社报道,委内瑞拉政府在2015 年因为缺纸、缺金属,已经把印钞任务外包给了外国公司,而且只印100 和50 面值的钞票,甚至为此动用36架波音747 飞机运送新印出的钞票。2016 年3 月,全球最大的货币制造商英国德纳罗公司抱怨称,委内瑞拉央行欠了他们7 100 万美元印钞的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