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塞尔维亚史:帝国衰落与奥斯曼征服

塞尔维亚史:帝国衰落与奥斯曼征服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了解塞尔维亚帝国的势力范围和民族构成。事实上,塞尔维亚帝国各个省份形形色色的领主从未真正效忠于任何一方。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也以同样的方式逐渐脱离了塞尔维亚帝国,最终却被奥斯曼帝国逐步吞噬掉。奥斯曼帝国对菲利波波利的占领同时威胁到了上述这三个国家。在攻击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时,虽然奥斯曼帝国军队拥有内线作战的优势,但其后方则遭到了来自君士坦丁堡的袭击。

塞尔维亚史:帝国衰落与奥斯曼征服

斯蒂芬·杜尚建立了辉煌的塞尔维亚帝国。斯蒂芬·杜尚死后,儿子斯蒂芬·乌罗什五世继承了帝位。随着大批的领主和茹潘急于独立出来,塞尔维亚帝国开始四分五裂。这些郡王和茹潘对斯蒂芬·乌罗什五世的继承权存有争议,不断质疑其皇帝头衔,直到他已经没有了统治实权才肯罢手。即便如此,斯蒂芬·杜尚建立的帝国还是对巴尔干半岛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了解塞尔维亚帝国的势力范围和民族构成。与斯特凡·乌罗什二世统治时期相比,斯蒂芬·杜尚的塞尔维亚帝国在西部的统治范围较小。虽然内雷特瓦河谷不在斯蒂芬·杜尚的统治范围内,波斯尼亚公爵也不是其永久臣民,但泽塔和拉什卡仍然是斯蒂芬·杜尚的领土。此外,斯蒂芬·杜尚还控制着斯塔尼奥和科托尔等港口,并且与威尼斯共和国和拉古萨共和国结成了盟友,对北亚得里亚海海岸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斯蒂芬·杜尚新占领的地区中,最重要的当属马其顿。马其顿被斯蒂芬·杜尚占领的部分包括从奥赫里德镇一直到莫纳斯提尔,以及远至赛雷的色雷斯的部分地区。除都拉佐之外的阿尔巴尼亚全境、几乎整个伊庇鲁斯公国及塞萨利大区也都在斯蒂芬·杜尚统治之下。当时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只是塞尔维亚帝国的一个同盟国或者附属国。事实上,除都拉佐、萨洛尼卡、卡瓦拉和君士坦丁堡等海港附近地区之外,整个巴尔干半岛都是塞尔维亚帝国的领土。从多瑙河到阿尔塔湾和沃洛斯湾,人们都臣服在斯蒂芬·杜尚至高无上的统治之下。即使是在塞尔维亚帝国灭亡之后,斯蒂芬·杜尚征服上述这些地方时所留下的影响力也并未随之消失。斯蒂芬·杜尚与阿尔巴尼亚人战争导致大量南斯拉夫民族部落迁往希腊北部和塞萨利。在斯蒂芬·杜尚征服马其顿之后,一股新的塞尔维亚势力进入此地。之后,斯蒂芬·杜尚又与拜占庭人及保加利亚人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斯蒂芬·杜尚颁布的法典及其强大的势力无疑也巩固了塞尔维亚人在斯科普里和普里兹伦等新近占领地区的地位。同样毋庸置疑的是,斯蒂芬·杜尚显赫的名声为塞尔维亚帝国军队带来了无上的荣耀。斯蒂芬·杜尚赋予了这个民族独特的传统和记忆。这种传统和记忆使塞尔维亚帝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比所有伊斯兰军队都要强大。

作为斯蒂芬·杜尚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伊庇鲁斯公国的专制君主,西米恩·乌罗什不仅不承认拉什卡的年轻国王斯特凡·乌罗什五世是塞尔维亚帝国的皇帝,而且向斯特凡·乌罗什五世宣战。事实上,塞尔维亚帝国各个省份形形色色的领主从未真正效忠于任何一方。每个领主都想在自己的领土上实现自治并抓住内战的机会占领它,以便时机成熟时再占领其他地方。这些内战的细节过于冗长无须赘述,但其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阿尔巴尼亚人因为不甘压迫转而起身反抗。于是,塞尔维亚帝国便永远失去了塞萨利。1360年,巴尔沙三兄弟在泽塔建立了塞尔维亚帝国巴尔士奇王朝[1]。他们的后代则为建立黑山王国奠定了基础。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也以同样的方式逐渐脱离了塞尔维亚帝国,最终却被奥斯曼帝国逐步吞噬掉。在这些实现独立的统治者当中,有两位最重要,他们就是武卡欣和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2]。武卡欣是普里莱普公国的专制君主。至于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我们只知道他的头衔是克尼兹,即勋爵,以及他统治着北部的鲁德尼克区。在这两人的统治下,本就软弱的国王斯特凡·乌罗什五世变得更加毫无实权可言。因此,对于武卡欣在1366年夺取了国王头衔,并占领了普里兹伦和斯科普里两个城市的举动,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武卡欣和主人斯特凡·乌罗什五世唯一的区别是,武卡欣自称斯洛文尼亚国王,即小国君主,而斯特凡·乌罗什五世仍然是斯洛文尼亚皇帝,即大国君主。虽然武卡欣和斯特凡·乌罗什五世都有各自的公文、公告和官员,但很明显,他们拥有联合政权。或许因为土耳其危机日益加深,而斯特凡·乌罗什五世又能够避免该危机,所以武卡欣便默许了前者的权威。

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

奥斯曼一世

穆拉德一世

在塞尔维亚帝国走向分崩离析时,其竞争对手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也深陷在内战的泥潭中,同时为异端邪说所分裂。在进攻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时,强大的匈牙利王国国王拉约什一世的军事力量损耗严重,而基督教也深受其害。同一时期,奥斯曼帝国苏丹通过制定完善灵活的政策为权力扩张奠定了基础,同时逐渐掌握了征服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领。奥斯曼土耳其民族起源于小亚细亚西北角、亚洲的奥林匹斯山背阴处,自然想要攻打拜占庭帝国并借此穿过达达尼尔海峡。事实上,奥斯曼帝国前进的长远目标是欧洲而非亚洲。奥斯曼帝国的首位统治者奥斯曼一世[3]一直在攻打布尔萨。1326年,奥斯曼一世驾崩。继任者奥尔汗[4]将拜占庭人逐出了其在亚洲的最后据点布尔萨,同时和拜占庭帝国的约翰·坎塔库泽努斯相互勾结。关于此事,我在前文已经有所提及。在斯蒂芬·杜尚驾崩之前,奥斯曼帝国军队就曾两次打败过塞尔维亚帝国军队。之后,奥斯曼帝国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即在1354年或1358年[5]永久地占领了加里波利并巩固了在此地的统治。控制了加里波利这个桥头堡之后,奥斯曼帝国军队便可以进入欧洲。后来,又有许多国家试图占领加利波利。虽然奥斯曼帝国在1366年暂时失去了对加里波利的控制,但其称霸欧洲的计划没有受到过多影响。此时,奥斯曼帝国的第三代继承人穆拉德一世[6]已经在欧洲建立了稳固的政权。在1360年到1361年,一支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军队向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发起攻击,并在首次著名的吕勒布尔加斯战役中击败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与拜占庭帝国联军。这次战争直接导致菲利波波利和阿德里安堡沦陷。不久之后,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全境和赛雷大部分地区也相继失守。自此,奥斯曼帝国军队便切断了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与塞尔维亚帝国之间的联系。奥斯曼帝国对菲利波波利的占领同时威胁到了上述这三个国家。在攻击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时,虽然奥斯曼帝国军队拥有内线作战的优势,但其后方则遭到了来自君士坦丁堡的袭击。如果虚弱的拜占庭帝国能抓住这一宝贵时机,那么东欧的命运可能会大不相同。阿德里安堡沦陷的消息震惊了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各国暂时忘记了宿怨,并迅速结成了联盟。武卡欣、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和斯特凡·乌罗什五世代表南斯拉夫民族出战。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承诺提供援助。匈牙利王国军队也到场参战。1371年,两军在马里查河谷地的彻尔诺门村[7]对峙。彻尔诺门村位于阿德里安堡以西约二十英里。传闻对此次战役的细节有很多描述,但人们普遍认为塞尔维亚人在黎明时分在营地遭到了意外袭击,这次袭击无疑震慑人心。这场战役的名字来源于“Maritza”一词。武卡欣和成千上万的部下都死在了河中。鲜血染红了河水。战争给塞尔维亚帝国带来的政治后果同袭击一样严重。原已残败不堪的塞尔维亚帝国又遭到致命一击。土耳其人从塞尔维亚人的战败中获益,并重新征服了赛雷。马其顿及其侯爵完全处于土耳其人的势力之下。塞萨利和阿尔巴尼亚在之后也相继沦陷。短短十五年内,斯蒂芬·杜尚曾经征服过的土地都已失守。在目睹了此等耻辱之后,斯蒂芬·杜尚那无能的儿子也于1371年驾崩。

穆拉德一世统治下的奥斯曼帝国

从1371年到1372年,在征服马其顿的战役中,土耳其人表现出了一贯的谨慎。奥斯曼帝国军队彻底摧毁了这片土地。战火所到之处,狼群啃噬着马其顿人的尸体。根据当时一篇骇人听闻的报道的描述,奥斯曼帝国军队就如秃鹫一般肆意掠夺马其顿人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勇士们拼死奋战,悲愤不已。所有人都在为已经得到解脱的死者哭泣。奥斯曼帝国军队逐渐向阿尔巴尼亚、“古塞尔维亚”或波斯尼亚进军,而精明的穆拉德一世却还没有做好征服整个马其顿的准备。穆拉德一世恐吓所有塞尔维亚人的统治者并使马其顿西部地区的人们依赖于他,他还计划征服并同化马其顿东部的瓦尔达和赛雷的人们。穆拉德一世的这一政策使大批土耳其人迁到了塞尔维亚帝国。兹拉马和赛雷成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要塞。奥斯曼帝国的法律和风俗也被引了进来,进而逐渐同化了瓦尔达河以东的整个塞尔维亚帝国。在瓦尔达河以西的马其顿地区,一些塞尔维亚勋爵的统治虽然已经摇摇欲坠,但仍旧保持着独立。他们都是穆拉德一世实实在在的朝贡者,其中最有名的是武卡欣的儿子马尔科·克拉列维奇。马尔科·克拉列维奇也是武卡欣国王在普里莱普公国的继承者,这位英雄是所有塞尔维亚人传说中最受欢迎的人物。马尔科·克拉列维奇的名字令每一个南斯拉夫人心潮澎湃。马尔科·克拉列维奇声名远扬,甚至连保加利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都视他为英雄。他被誉为完美的巴尔干骑士,力大无穷。马尔科·克拉列维奇丰神俊逸,受仙女维拉斯爱慕。他英勇善战,甚至得到了老鹰的爱戴。万物皆有他的印记。马尔科·克拉列维奇曾经用利剑从群山中劈出了一条小径。孤立的岩石便是他和巨人玩耍时从山上滚落的小球。圆形的丘陵是他那石化了的钟形帐篷。凹凸不平的水坑则是他那匹著名的白马沙巴茨饮水的地方。马尔科·克拉列维奇的故事深受塞尔维亚人的喜爱,譬如他欺骗新娘总督,保护苏丹的女儿免受攻击,并且杀死了暴徒穆萨和巨人摩尔。历史上的人们对马尔科·克拉列维奇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普里莱普国王。然而,这位塞尔维亚民族英雄却向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朝贡,这无疑是一种讽刺。科索沃沦陷的那一天,马尔科·克拉列维奇很可能还在对抗自己的同胞。有史实表明马尔科·克拉列维奇死于1394年的战斗。据说在这场战斗中,马尔科·克拉列维奇被迫站在了奥斯曼帝国一边。在战斗开始之前,马尔科·克拉列维奇曾经对一个朋友说道:“我祈祷上帝能帮助基督徒,让我成为第一个倒下的人。”最终,马尔科·克拉列维奇如愿以偿,在基督徒胜利的欢呼声中倒下了。据说马尔科·克拉列维奇曾经睡在普里莱普城堡附近的一个洞穴中,准备在土耳其人被赶出这片土地后再次帮助塞尔维亚人。这一历史事件演变成了美丽的传说,并深深地铭刻在了塞尔维亚人的心中。因此,当塞尔维亚人在1912年将土耳其人从普里莱普赶走时,成千上万的士兵仿佛看到了马尔科·克拉列维奇正骑着那匹白马带领他们获得胜利。

奥斯曼帝国的同化和迁居工作稳步进行。奥斯曼帝国军队占领了奥赫里德并入侵了阿尔巴尼亚。1382年,巴尔干半岛南部的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全境投降。此后,穆拉德一世永久占领了尼什。一旦控制了该战略要地,奥斯曼帝国就将完全控制整个巴尔干半岛。有四条道路在尼什相交,分别是经菲利波波利到达君士坦丁堡、沿瓦尔达河到达萨洛尼卡、沿摩拉瓦河到达贝尔格莱德及沿尼什到达斯科普里。占领了尼什之后,奥斯曼帝国军队便切断了所有联通保加利亚第二帝国、萨洛尼卡、塞尔维亚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最佳道路。因此,如果不收回尼什,那么所有巴尔干大公都将沦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

马尔科·克拉列维奇之死,他的尸体被放在白马上

此时,塞尔维亚人唯一的希望就是,摩拉维亚塞尔维亚公国统治者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能够联合仍然独立的斯拉夫公爵对抗奥斯曼帝国。拉扎尔将大公的头衔完全归因于传奇,他甚至没有自称克拉伊,即国王,而只满足于做克尼兹,由此可见他的优柔寡断。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的努力值得称赞——他成功地使塞尔维亚人与土耳其人达成和解。此外,希腊主教也在1274年撤销了在斯蒂芬·杜尚时期对塞尔维亚人实施的驱逐令。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曾经因为战败被迫在尼什向奥斯曼帝国军队求和,同时送出一千名骑兵作为附加条件。但到1387年,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又与穆拉德一世决裂并准备对其进行抵抗。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的盟友,自称国王的波斯尼亚统治者特夫尔特科一世[8]前来增援。当时,奥斯曼帝国的主力军正在亚洲作战,并且处于不利地位。奥斯曼帝国军队在托普利特萨的普罗奇尼克几乎全军覆没。

南斯拉夫联盟喜出望外,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胜。见此情形,保加利亚第二帝国不再对奥斯曼帝国俯首称臣,转而公开宣布加入南斯拉夫联盟。在此之前,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军队已经与奥斯曼帝国军队抗争了一年。1389年,穆拉德一世直接向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进军。1389年6月15日,两军在科索沃平原“黑鸟之地”上拼死对抗,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战争一方是由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及罗马尼亚人结成的联盟。另一方则是奥斯曼帝国及其基督附属国的军队。著名的塞尔维亚人的英雄马尔科·克拉列维奇国王很可能也在其中。双方首领克尼兹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和苏丹穆拉德一世都被杀死,而土耳其人却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科索沃战役示意图

科索沃战役

塞尔维亚人的众多传说都提到此次战败是叛徒叛国所致。一个叫布兰科维奇的叛徒在关键时刻将军队引向敌方。传说中这样写道:“该死的是生了叛徒的那个女人……叛徒的后代将永远被诅咒。”但如果我们相信这一传说,那就必须重视一件事。战争前夕,虽然克尼兹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也曾经痛心地向长官们指出一些人背信弃义,但十分怯懦的指挥官和总司令并不信任下属。于是,人们将背叛作为战败的借口并以此来缓解失败带来的痛苦。在塞尔维亚的传说中,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战争问题。这一众人皆知的近代事例说明,人们可以捏造传说以粉饰失败。由此可见,中世纪的人们也擅用此类“小说情节”来描述历史。

米洛什·奥比利

这场战役的另一则著名的传说与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的下属米洛什·奥比利奇[9]有关。战争前夕,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的责备刺痛了他。因此,米洛什·奥比利奇决心展现自己的爱国情怀。于是,在黎明时分,米洛什·奥比利奇在帐篷里找到了苏丹穆拉德一世并将其杀死。米洛什·奥比利奇的这一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塞尔维亚诗歌将其塑造成了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事实上,穆拉德一世的死并没有影响战争的结果,反而导致巴耶济德一世[10]更加残忍地对待塞尔维亚俘虏。有关科索沃战役的一系列传说充满了戏剧性或悲剧性的画面。在描绘此次战役时,这些画面总是略带温柔和感伤之美。“苍天啊,士兵都丧命科索沃战场。在光荣的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勋爵倒下的地方,长矛遍野。这些破烂不堪的武器多是塞尔维亚人的……所有人都死去了。但勇敢的波什科依旧不倒。他的旗帜在微风中飘动,像一只猎鹰将胆怯的鸽子吓得四散而去。小溪边上,英雄班·斯特拉希雅也死了,膝上流淌着鲜血。一万二千名土耳其人倒在了平原上。”

米洛什·奥比利奇来到穆拉德一世帐篷前,准备刺杀穆拉德一世

科索沃战场上的南斯拉夫联盟骑兵

克丽欧是缪斯,但不是史诗或抒情诗中的缪斯。上述这些美丽的传说虽然证实悲剧确实发生了,但并未阐述悲剧发生的原因,甚至连奥斯曼帝国作战人数是否超过南斯拉夫人,以及米洛什·奥比利奇是否杀死穆拉德一世这类事情都无法得到证实,就连传闻所说的南斯拉夫民族军队普遍士气低落都可能是后续战争的反射作用。历史上关于这些事实记录甚少,甚至是一片空白。我们只知道当时这场战争并不算是一场灭顶之灾。关于穆拉德一世之死的最初的报道则是塞尔维亚人获胜,达尔马提亚、意大利和法兰西王国的人们唱着赞美颂[11]来庆祝这一胜利。即使人们都了解了战争的真实结果,也并未立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相比之下,奥斯曼帝国历史学家更加重视十八年前的马里查战役[12],他们称之为塞尔维亚辛丁,即战败。近代的编年史学家则认为科索沃战役不过是一系列血腥冲突之一。然而,科索沃战役有着划时代的军事意义。它意味着南斯拉夫人就算联合起来也无法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尼什。只要控制了尼什,土耳其人就可以控制通往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第二帝国和匈牙利王国道路的枢纽。即便从政治层面来看,科索沃战役也几乎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大多数塞尔维亚勋爵和贵族,包括克尼兹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本人在内,都死于战争或在战争结束后便被立即处死。因此,科索沃战役加剧了塞尔维亚人原有的分裂和无政府状态。而从一般意义上讲,南斯拉夫民族的直觉是正确的。他们认为1389年6月15日是震怒之日[13],而科索沃战役则是命运之战。直到四年前[14],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和斯拉夫联盟才能够再次像在科索沃那样,以同样的胜算面对奥斯曼帝国。科索沃战役的影响长达五百年。

弗洛登战役[15]对苏格兰人影响巨大。在那次战争中,国王和军队都战死沙场。但相比之下,科索沃战役对塞尔维亚人的打击更加严重,甚至超过了黑斯廷斯战役[16]对英格兰人的影响。在英格兰人于黑斯廷斯战役中战败之后,诺曼人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英格兰人。诺曼人与英格兰人同为文明种族且有着相同的信仰,而土耳其人则是外来的野蛮人,不仅文明程度较低,而且所信仰的宗教也与塞尔维亚人信仰的完全不同。因此,科索沃战役对塞尔维亚人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塞尔维亚人所珍视的语言、文明、国籍及宗教等一切都被推翻。6月15日是所有塞尔维亚人的哀悼日。每年的这一天,塞尔维亚人都会举行前往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墓地的朝圣活动。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的遗体安放在斯洛文尼亚新拉瓦尼察修道院。人们反复吟唱着纪念科索沃战役的歌曲,道尽心中的哀伤。这些歌曲由独弦琴乐手和游吟歌手保存了下来。歌德还曾经将这些歌曲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起做过比较。歌曲中流露出人类最温和的怜悯之情。其中一首讲述了在一位士兵战死后,他的一只手被送交母亲的故事。

“她对着儿子的手,哀哀戚戚地低语道:‘我的手,我亲爱的孩子,亲爱的手,我年轻的孩子啊!你生长于何处?又逝于何处?在这里,在妈妈的双腿上,妈妈看着你在这里长大。如今,你却在科索沃结束了生命。’”

虽然每个诗人都能奏出表达人类怜悯的和弦,但该系列的另一首诗则达到了使人产生宗教顺从的神秘高度,因而非常罕见。在科索沃战役之前,圣人以利亚向克尼兹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传达了一条消息,要求他在上帝的天国和世俗帝国之间做出选择。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暗忖:

“地之国转瞬,唯神之国永恒。”

最终,他宁愿选择天国,而非世俗帝国。将基督教理想主义珍视到这般高度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毕竟,这些民族情感的荣光就是在悲伤和痛苦中形成的并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西吉斯蒙德(www.xing528.com)

在科索沃一役之后,奥斯曼帝国军队必然要征服塞尔维亚人。于是,塞尔维亚人的努力付诸东流。即便有邻国的竭力相助也未成功。1396年,西吉斯蒙德[17]建立的强大联盟在尼可波利斯战场[18]上的鲜血中消失殆尽。那些加入土耳其人一方作战的塞尔维亚人也加速了这一败局。即使在亚洲遭遇麻烦,巴耶济德一世在1402年的安卡拉战役[19]中被鞑靼人帖木儿[20]击败,土耳其人也没有放松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土耳其人的攻坚战有条不紊。越来越多的塞尔维亚勋爵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朝臣,他们像洋蓟一样被一片片吞噬。塞尔维亚的勋爵们成了土耳其人的臣民。塞尔维亚人的特遣队则成了土耳其人的常规军。而塞尔维亚人的骑兵也在奥斯曼帝国军队中立下了显著的功勋。只有在著名的黑山上,巴尔士奇王朝还维持着独立,但代价是将斯库台割让给了威尼斯共和国。土耳其人的策略就是先让这些独立的基督教勋爵们相互厮杀,再将其一一征服。对土耳其人来说,采取这种策略比较便捷。1427年,在成为北塞尔维亚的专制君主后,杜拉德·布兰科维奇才发现贝尔格莱德地区已经割让给了匈牙利王国。因此,在1430年,杜拉德·布兰科维奇加强了对摩拉瓦河谷上游斯梅代雷沃地区的防御。虽然选择该地具有军事战略意义,但不幸的是,土耳其人同年又占领了萨洛尼卡。在摩拉瓦河与瓦尔达河之间,有一条通往匈牙利王国的最便捷的道路。土耳其人已经占领了尼什,因而便控制了这条路的三分之二[21]。1443年,杜拉德·布兰科维奇和伟大的匈牙利王国统治者匈雅提·亚诺什[22]发起大规模远征。虽然奥斯曼帝国军队严重受损,但次年,即1444年,杜拉德·布兰科维奇的军队在瓦尔纳几乎全军覆没。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这一举动大大加速了征服进程。塞尔维亚人愈发严重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更加速了这场灾难的发生。1458年,年迈的杜拉德·布兰科维奇驾崩,他是塞尔维亚最后一位真正充满活力和爱国情怀的统治者。1459年,斯梅代雷沃要塞失守。塞尔维亚人曾经将实现独立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此地。[23]在随后的几年内,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也相继沦陷。奥斯曼帝国军队将塞尔维亚人围困在黑山的狭窄山壁内并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击。

【注释】

[1]存在于1356年到1421年,塞尔维亚历史上第六个封建王朝,由巴尔沙一世建立,12世纪时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后于13世纪中叶分裂。

[2]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Prince Lazar Hrebeljanovic,1329——1389),中世纪的一位塞尔维亚统治者,在分崩瓦解的塞尔维亚帝国领土上建立了最大最强的国家,即摩拉维亚塞尔维亚公国。

[3]奥斯曼一世(Osman I,?——1324),奥斯曼帝国首任苏丹,1299年到1324年在位,奥斯曼王朝的创建者,奥斯曼帝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4]奥尔汗(Orhan,1281——1362),奥斯曼一世之子,奥斯曼帝国第二任苏丹,1324年到1362年在位。

[5]后者是土耳其时间,土耳其没有采用当代编年法。——原注

[6]穆拉德一世(Murad I,1326——1389),奥斯曼帝国第三任苏丹,1362年到1389年在位。他进一步扩大了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东南部的领土,并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置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

[7]马里查河谷地,马里查河战役的发生地,此次战役是塞尔维亚帝国等国军队抗击奥斯曼帝国侵略军的战役。

[8]特夫尔特科一世(Tvrtko I of Bosnia,1338——1391),波斯尼亚国王,1377年到1391年在位。

[9]米洛什·奥比利奇(Milosh Obilitch,?——1389),在奥斯曼帝国入侵时期担任拉扎尔的骑士,在科索沃战役中刺杀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一世。

[10]巴耶济德一世(Bayezid I,1354——1403),穆拉德一世之子,奥斯曼帝国苏丹,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11]赞美颂(Te Deums),取自“Te deum laudamus”,原意为“神,我赞美你”。4世纪时的一首拉丁文基督教赞美诗,是基督教最常用的赞美诗之一。

[12]马里查战役(Battle of Maritsa),1371年9月26日在希腊马里查河爆发,作战双方为奥斯曼帝国和由塞尔维亚率领的巴尔干半岛联军。最终奥斯曼帝国获胜。

[13]又称最后的审判日(Dies irae),属于宗教思想的一种,即在世界末日之时神会出现,将死者复生并对他们进行裁决,分为永生者和打入地狱者。

[14]此处指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5]弗洛登战役(Battle of Flodden),1513年9月9日发生在英格兰北部诺森伯兰郡的一场战斗,参战双方为苏格兰军队和英格兰军队。结果英格兰方面获胜,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战死。

[16]黑斯廷斯战役(Battle of Hastings),英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诺曼征服中最具决定性的一战。1066年10月14日在东萨塞克斯黑斯廷斯附近爆发,以征服者威廉获胜告终。

[17]西吉斯蒙德(Sigismund Holy Roman Emperor,1368——1437)。1387年为匈牙利国王和克罗地亚国王,1411年为德意志王,1419年为波希米亚国王,1431年为意大利国王,1433年至1437年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是卢森堡众议院的最后一名男性成员。1396年,西吉斯蒙德领导了尼可波利斯的十字军远征,试图解放保加利亚并从奥斯曼统治下拯救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

[18]尼可波利斯战役发生于1396年9月25日,奥斯曼帝国军队在此战中打败了一支由匈牙利人、克罗地亚人、保加利亚人、瓦拉几亚人、法国人、英国人、勃艮第人、德意志人和各种军队组成的十字军盟军军队,导致第二保加利亚帝国的终结。

[19]1402年7月20日,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一世的部队和帖木儿帝国的统治者帖木儿之间在安卡拉附近的丘比克平原爆发了安卡拉战役。这场战争是帖木儿的一次重大胜利,也给奥斯曼帝国带来了一段危机时期。然而,帖木儿帝国在战争结束仅仅三年后就走向了灭亡,而奥斯曼帝国完全恢复了元气,并在接下来的两到三个世纪里继续增强实力。

[20]帖木儿(Timur,1336——1405),帖木儿帝国的创始人,帖木儿王朝的第一位统治者。

[21]土耳其人于1375年首次占领尼什,随后多次撤离。——原注

[22]匈雅提·亚诺什(Hunyadi John ,1406——1456),15世纪匈牙利王国军事和政治领袖。根据大多数当代资料,他是罗马尼亚血统的一个贵族家庭的儿子。1441年,他被任命为特兰西瓦尼亚的伏伊伏德和南部几个郡的首领,负责保卫边境。

[23]Smederevo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Semendria。贝尔格莱德一直在匈牙利人手中,直到1521年被土耳其人征服。1458年匈雅提·亚诺什成功守住了贝尔格莱德,这是他最后也是最辉煌的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