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塞尔维亚史:亲俄外交政策(1903-1910)

塞尔维亚史:亲俄外交政策(1903-1910)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国共同瓜分了新帕扎尔桑扎克,使彼此的领土首次接壤。虽然两国国王同时存在,但两国的民族及国家政策只有一个。俄罗斯帝国曾试图夺取对保加利亚的控制权,结果惨遭失败。1900年,随着俄罗斯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关系更加密切,奥匈帝国开始有所警觉。因此,该军事观点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堪称完美,实属一项影响重大的军事政策。正因此,奥地利帝国自1866年以来的政策就是攻占萨洛尼卡。这四个地区各自有不同的政府体系。

塞尔维亚史:亲俄外交政策(1903-1910)

娜塔莉公爵小姐

与其他巴尔干国家相比,塞尔维亚一直对本土王朝引以为傲。由此可以推断,塞尔维亚的农民大公比德意志帝国来的大公更加出色。塞尔维亚历史无疑也证实了这一点。优秀的本土统治者是巴尔干国家最理想的君主,而糟糕的本土君主则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本土君主下台后,就会成为在野党。因此,罢免外国统治者轻而易举,罢免本土君主则比较棘手。此外,塞尔维亚经历了不止一个本土王朝,而是两个。然而,两个好的王朝接连统治,要比一个坏的王朝单独统治更要糟糕。塞尔维亚国内的局势一直都没有稳定下来,直到最后一位奥布雷诺维奇家族成员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公爵被刺杀,两个王朝之间的分歧才最终得到解决。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比他父亲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更有志气。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对奥匈帝国俯首称臣。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则使塞尔维亚摆脱了奥匈帝国的统治,获得了自由,但他不幸的婚姻带给塞尔维亚的危害远大于功绩,而且,对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来说,在中断与奥匈帝国的外交关系后,塞尔维亚王国能够更加轻而易举地与俄罗斯帝国建立明确的外交关系。作为黑山公国大公尼古拉一世的女婿,彼得一世原本应该能得到尼古拉一世的支持,但尼古拉一世与彼得一世的私人关系并不融洽。尼古拉一世对彼得一世态度冷淡,他安排次子米尔科与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的表妹娜塔莉公爵小姐结婚。尼古拉一世或许认为,从宪法规定的条文来看,自己比彼得一世更有资格成为塞尔维亚统治者。因此,尼古拉一世于1905年颁布了一部宪法,但臣民并不理解宪法这一工具的作用,而统治者也误解了宪法的影响。当意识到在野党的职责就是反对执政党时,尼古拉一世首先以“慈父”的身份与在野党交涉,交涉无果后,他便囚禁了在野党头目。为了执行自己的意志,尼古拉一世还以退位相威胁。塞尔维亚国内此时民主盛行,而且统治手段也最温和。相比之下,尼古拉一世的专制行为则激起了民愤。1907年,两位统治者,尼古拉一世与彼得一世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起因是一场暗杀尼古拉一世的炸弹阴谋。据说是塞尔维亚王国特务策划了这场密谋。有些人甚至认为主谋就是塞尔维亚王国政府机构。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次炸弹暗杀事件受到了外国势力的煽动,他们宣称这起炸弹刺杀事件与塞尔维亚王国毫无关系。特工和职业阴谋家擅长挑拨离间,经常策划一些神秘事件,让人眼前一团黑。在这次炸弹暗杀事件中,他们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对指责自己是帮凶的言论感到愤怒,宣称这种阴谋论荒谬至极,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头脑发热的塞尔维亚民主党人对黑山公国统治者尼古拉一世十分不满。尼古拉一世因为这起暗杀事件勃然大怒。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公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直到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1]爆发,两位统治者之间的隔阂才得到缓解。两国关系也再一次变得紧密。1912年和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使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两国的领土面积得到明确划分。两国共同瓜分了新帕扎尔桑扎克,使彼此的领土首次接壤。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宣布,两国的经济军事完全统一。虽然两国国王同时存在,但两国的民族及国家政策只有一个。1913年,黑山全国人民激情澎湃,举国上下掀起支持塞尔维亚王国和亚历山大王储的热潮,将塞尔维亚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了后者身上。毋庸置疑,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王国两国人民的一致行动,不仅保障了塞尔维亚王国的安全,也给黑山王国的未来带来一线生机。

关于波斯尼亚危机的漫画:保加利亚的费迪南王子宣布独立,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则旁观

奥匈帝国皇储鲁道夫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奥匈帝国威胁不断,因此塞尔维亚王国与俄罗斯帝国保持良好关系至关重要。奥匈帝国皇储鲁道夫准备发动一场焚巢捣穴的袭击,以此来摧毁采蒂涅和贝尔格莱德。鲁道夫的父亲弗朗茨·约瑟夫一世[2]虽然不赞成这一行动,但也逐渐意识到塞尔维亚王国将成为一大隐患。俄罗斯帝国曾试图夺取对保加利亚的控制权,结果惨遭失败。1900年,随着俄罗斯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关系更加密切,奥匈帝国开始有所警觉。自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统治初期起,奥匈帝国对这个小国的态度变得更加不冷不热。可以肯定的是,奥匈帝国总参谋部曾得出过一条结论,即沿摩拉瓦河谷一直向南的这条道路,正是通往萨洛尼卡的行军道路,而在1878年,奥匈帝国还认为,新帕扎尔的山间小道是通往萨洛尼卡的行军道路,但在1908年底的某一天,奥匈帝国突然意识到,如果选择新帕扎尔的山间小路,那么奥匈帝国侵略军将兵陷桑扎克。事实上,奥匈帝国侵略军根本不用经过新帕扎尔,只需从贝尔格莱德出发,然后途径尼什,最终便能到达萨洛尼卡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港口。这既是真正的进军路线,也是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匈牙利王国和奥斯曼帝国军队曾经走过的老路。从新帕扎尔出发,奥匈帝国军队只需沿着奥斯曼帝国领土行军即可,而不用顾忌塞尔维亚王国反对派的意见。因此,该军事观点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堪称完美,实属一项影响重大的军事政策。然而,只有塞尔维亚王国完全丧失独立性,或被彻底地暴力镇压,奥匈牙帝国军队才能通过贝尔格莱德向前行军。正因此,奥地利帝国自1866年以来的政策就是攻占萨洛尼卡。既然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那就必须全力阻止塞尔维亚独立。奥匈军方内部一边倒地支持与塞尔维亚王国为敌。至于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具体是在何时改变想法,决定与塞尔维亚王国为敌,这一点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时间绝对是在1908年10月之前。

自1878年以来,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南匈牙利和波斯尼亚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这四个地区各自有不同的政府体系。波斯尼亚建立了联合政府统治,而达尔马提亚则完全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克罗地亚虽然宣称自治,但实际上隶属于匈牙利政府,而匈牙利南部的塞尔维亚人也受匈牙利政府的直接管辖。各党派大肆收受贿赂,又善于操控阴谋,因而匈牙利政府在克罗地亚的几届统治相对稳定。但在1905年,匈牙利政府连续的压制统治引起了克罗地亚人和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的反抗。克罗地亚的这两个主要群体冰释前嫌,团结起来反抗马扎尔人的统治。实际后果是,匈牙利政府冒大不韪,公然违抗1868年《克罗地亚匈牙利妥协协议》[3]。事实上,正是该公约赋予了克罗地亚自治权。此外,一系列不堪丑闻的爆发使匈牙利控制的克罗地亚“自治”政府名誉扫地。这些事件意义非凡,所有南部斯拉夫国家都受到巨大影响。虽然克罗地亚的国土面积在南部斯拉夫地区占比不大,但克罗地亚在南部斯拉夫地区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中则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克罗地亚对南部斯拉夫相当重要。自1905年起,克罗地亚开始毅然决然地反抗奥匈帝国,同时激起了南斯拉夫其他地方克罗地亚同胞对奥匈帝国的反抗情绪。20世纪以来,与其他地区南斯拉夫人的发展规模相比,匈牙利南部的塞尔维亚人的发展规模小之又小。匈牙利南部的塞尔维亚人完全被匈牙利政府控制,再加上匈牙利高压政策的束缚,匈牙利南部塞尔维亚人的势力微乎其微,人口也在不断减少。相比之下,虽然匈牙利地区塞尔维亚人的势力在不断衰弱,但克罗地亚对南斯拉夫统一大业的热忱丝毫没有改变。

奥匈帝国盾徽

达尔马提亚也受到奥匈帝国控制。南部斯拉夫民族人口众多是该地区的显著特色。该地区虽然面临困难,但经济发达,企业取得了大力发展。达尔马提亚塞尔维亚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奥匈帝国政府更难阻止该地区的南斯拉夫运动。然而,奥匈帝国政府非常谨慎,设法切断了达尔马提亚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之间的铁路系统与贸易往来。因为担心达尔马提亚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之间的经济合作会搅动政治局势,从而加速南斯拉夫运动的发展,奥匈帝国政府便故意阻挠两国之间的合作。一件小事有时比历史专著更能反映大局的趋势。斯帕拉托的游客可能会留意到市政厅20世纪初修建的喷泉。喷泉上方矗立着一位女神,她伸出手臂,指向塞尔维亚王国。这座雕塑寄托着达尔马提亚境内塞尔维亚人的希望。1848年,杰拉凯奇使匈牙利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匈牙利城池遭到毁灭。因此,阿格拉姆集市树立了杰拉凯奇的雕像。他手持利剑,剑指匈牙利,恰到好处地象征着克罗地亚的希望。

直到克罗地亚、匈牙利南部和达尔马提亚三个地区的反匈牙利情绪高涨,奥匈帝国外交部才确信南部斯拉夫联盟危险重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由奥匈帝国统治,结果使人们的反匈牙利情绪更加严重。只要俄罗斯帝国没能统治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王国便能遵守秘密公约,按规定暂停塞尔维亚在波黑南部的斯拉夫联盟宣传活动。这样一来,奥匈帝国还算非常安全,但在亲奥匈帝国的塞尔维亚王国国王米兰·奥布雷诺维奇驾崩之后,塞尔维亚王国便于1889年终止了秘密公约。俄罗斯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一世达成和解并与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建立了良好关系。因此,自彼得一世于1903年即位以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王国的政策发生了新变化。奥匈帝国未能取悦南部斯拉夫附属国,便开始想要吞并波斯尼亚并恐吓塞尔维亚王国。因此,只有将俄罗斯帝国拉进来,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的计划才能实现。俄罗斯帝国参与进来意味着对抗双方联盟[4]最终都参与进来。一场全球性战争一触即发。因此,奥匈帝国各地区开始出现种种不满情绪。这些不满情绪先引起了争端,之后便导致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之间爆发了战争,最终使欧洲迎来了世界末日奥托·冯·俾斯麦曾说过,对奥匈帝国来说,南斯拉夫运动是内政问题,但对俄罗斯帝国来说则属于外交政策问题。战争的爆发印证了奥托·冯·俾斯麦的先见之明。

匈牙利王国国王[5]宣称,匈牙利王国拥有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主权。匈牙利王国确实在中世纪的特定时期拥有过这片土地,但如今的波斯尼亚人并未保留任何马扎尔语或马扎尔人的制度。人们都认为,奥匈帝国为证明自己拥有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主权而给出的历史依据漏洞百出,但奥匈帝国辩护者通常会寻找其他理由为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行为做辩护。在波斯尼亚政府的支持下,一条条大路及一座座富丽堂皇的酒店开始修建起来,各街区再也没有肆意妄为的劫匪,异教徒信奉了天主教。这些变化都吸引了大批旅客和记者的目光。毫无疑问,波斯尼亚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实质性进步。在塞尔维亚王国国王米兰·奥布雷诺维奇的势力衰败时,波斯尼亚当权者的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塞尔维亚王国政府的势力。然而,在教育方面,波斯尼亚的文盲比例高得惊人。天主教会被怀疑过分利用政府的支持。对统治者来说,在波斯尼亚这种人口增长缓慢的地方,对统治者的不满不一定是对统治者的谴责。然而,波斯尼亚伊斯兰教徒抵抗激烈,波斯尼亚人随后又大规模移居国外,这些都是波斯尼亚将面临不祥的征兆。在之后的几年中,塞尔维亚人中的基督教徒也开始从波斯尼亚迁出,而那些留下来的波斯尼亚人依旧对波斯尼亚政府有着显而易见的不满情绪。虽然奥匈帝国颁布了波斯尼亚宪法,但奥匈帝国政府并不愿意耗费精力向臣民宣扬任何政治思想。奥匈帝国政府之所以会疏忽波斯尼亚的政治教育,无疑是因为塞尔维亚人占波斯尼亚人口比例高达十分之九。因此,奥匈帝国畏惧塞尔维亚人动用政治力量。

奥匈帝国宣布与塞尔维亚王国为敌,想通过这样的政策来逐步镇压南斯拉夫地区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这种敌对冲突首先表现在对待塞尔维亚生猪的问题上。1905年,奥匈帝国得知,塞尔维亚王国正与保加利亚就共同关税进行谈判。奥匈帝国的官方调查和官方信函表明,奥匈帝国政府仍认为塞尔维亚王国附属于奥匈帝国。1880年,因为与大英帝国签订商业条约,塞尔维亚王国遭到了奥匈帝国政府的指责。此外,奥匈帝国不仅反对塞尔维亚王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条约,而且提出了其他过分要求。当时,塞尔维亚王国正在重组军队,需要订购大量枪支,因而计划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进口,结果却遭到奥匈帝国否决,而且奥匈帝国还要求塞尔维亚王国必须从奥匈帝国进口枪支。毋庸置疑,奥匈帝国想要控制对塞尔维亚王国的弹药供应。因为只要控制了弹药供给,奥匈帝国就可以在战争政策方面对塞尔维亚王国发号施令。一旦接受了奥匈帝国的提议,塞尔维亚王国就会彻底被奥匈帝国掌控。国内情况要比奥布雷诺维奇王朝统治时代末期更糟糕。尼古拉·帕希奇毅然决然地回绝了奥匈帝国,这也许是他为国家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6]尼古拉·帕希奇的态度直截了当。他拒绝将购买枪支问题转化成商业谈判。奥匈帝国最终无计可施,便拿塞尔维亚王国的猪开刀,挑起了战争。

奥匈帝国政府提高了从塞尔维亚王国进口的牛和猪的关税,从而爆发了众所周知的“猪战”[7]。就像英吉利共和国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8]制裁荷兰共和国那样,奥匈帝国也想对塞尔维亚王国施以经济打击。航运是荷兰共和国独一无二的支柱行业。无独有偶,猪也是塞尔维亚王国当时唯一的大宗出口商品。因此,对于塞尔维亚王国而言,奥匈帝国对猪征收大量报复性关税将对其造成致命一击。塞尔维亚王国生猪产量比其他巴尔干国家都高。塞尔维亚王国百分之九十的出口商品和百分之六十的进口产品都要从奥匈帝国过境。然而,事实上这次经济打击并不如预期那样致命。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塞尔维亚人一如往常,伺机而动。塞尔维亚经销商不断开拓市场,并在埃及、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甚至大英帝国找到了新市场。塞尔维亚王国虽然一时遭遇损失,但最终收益颇丰。事实上,关税提高之后,奥匈帝国国内的肉价也开始上涨。对塞尔维亚王国来说,军事和经济独立对政治帮助极大,且未来意义非同小可。“猪战”使塞尔维亚王国痛苦,塞尔维亚王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这场“猪战”使塞尔维亚王国恍然大悟,奥匈帝国不可信任,而且塞尔维亚王国没有海港,也没有与其他国家自由往来,在经济收入甚至在生存方面,只能依靠邻国不确定的友好帮助。阿拉伯流传着一句谚语:“沙漠之大,无人为友。”在巴尔干半岛,也没有人将邻国当成朋友。塞尔维亚王国必须要在亚得里亚海建立与外界联系的“窗口”。这种想法使塞尔维亚王国更迫切地想加强与南斯拉夫其他地区的联系,特别是与达尔马提亚良港建立联系。

塞尔维亚王国盾徽

局势逐渐恶化。克罗地亚境内大群性格坚如磐石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积愤难消;波斯尼亚人怨声载道;达尔马提亚人怨恨不满;塞尔维亚人则野心勃勃,充满敌意,所有这一切令奥匈帝国举步维艰,难以实施制定的政策。俄罗斯帝国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日本远东是俄罗斯帝国的唯一希望。很明显,在20世纪的前十年,奥匈帝国仍有可能成功安抚帝国内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日俄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国力日渐倾颓。保加利亚对自己名义上的解放者仍然怀有敌意和不满。塞尔维亚王国对奥布雷诺维奇王朝的丑闻依旧满腔义愤,嗤之以鼻。因此,在20世纪头几年里,奥匈帝国境内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地区,虽然不满情绪彰明较著,但各方和解政策仍有望达成。然而,政策方面依旧危机重重,匈牙利马扎尔人对斯拉夫人的恐吓行为很可能会摧毁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王国的和解计划。1867年签订的条约[9]是奥匈帝国的立国之本。该条约规定匈牙利王国和奥地利帝国各自统治其臣民,互不干涉,且该规定永久有效。马扎尔人坚决捍卫自己的权利。奥地利人不敢干涉他们,但不满情绪持续加剧。匈牙利政权实行专制统治、克罗地亚境内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联盟、达尔马提亚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以及波斯尼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这一切都迫使奥地利政治家再三预估当前局势。匈牙利政府的制度阻碍了匈牙利南部克罗地亚民族及塞尔维亚民族一切改善命运的可能,也阻碍了波斯尼亚的发展。如果有朝一日,整个南斯拉夫问题得到解决,那也肯定是根据奥匈帝国内部制定的共同政策解决的。因为马扎尔人不愿妥协,奥地利人开始幻想对斯拉夫人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即计划以“三元制”国家政策代替原来的二元制。奥匈帝国不再是只有匈牙利和奥地利两部分,而是将分为奥地利、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就是南斯拉夫地区。该地区由克罗地亚、波斯尼亚、达尔马提亚和匈牙利南部部分地区组成。“三元制”政策的意义就是推翻马扎尔人的政权。迄今为止,匈牙利和奥地利的政治权力一直不分伯仲,但在“三元制”政策下,南斯拉夫既拥有决定权,又有与奥地利合作的可能。因此,在“三元制”政策下,奥地利和南斯拉夫都会获得许多优势。

弗朗茨·斐迪南

“三元制”在奥匈帝国大受欢迎,尤其得到了某些政界人物的大力支持,但关于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非常看中“三元制”的传言其实并不属实。“三元制”这剂猛药后患无穷,甚至可能会使马扎尔人被迫反抗。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一如既往地谨慎小心和优柔寡断,因而无法下定决心是否要推行威慑力如此大的政策。“三元制”有可能会解决整个南斯拉夫问题,因为与其和贫穷落后、不值得信任的塞尔维亚王国这样的小王国联合,不如和强大的奥匈帝国联合。这样一来,南斯拉夫才更有可能获得根本的独立,并且获得更大的利益,但与此同时,“三元制”将使马扎尔人卷入战争。因此,“三元制”纯属无稽之谈。既然“三元制”实属异想天开,那奥匈帝国与南斯拉夫和解就更是天方夜谭。“大奥地利”是应对“大塞尔维亚”的妥善方案。这句话的意思相当含糊,映射了南斯拉夫之间的和解和整个帝国中央集权的种种信息。“大奥地利”相当于一项政策,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对行政效率和政府的进步能力充满信心。因此,“大奥地利”既是一项充满活力、有生命力的外交政策,也是一项安抚政策。作为外交政策,它可能会使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退出南斯拉夫联盟。作为安抚政策,奥匈帝国最终会吸引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加入大奥地利联盟。这是在1906年到1911年期间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埃伦塔尔伯爵[10]及其下属的一些观点。“大奥地利”这一政策最终并未得到完全实施。事实上,奥匈帝国境内困难重重,但据说那一时期的奥地利上层政治家和外交官都认为“大奥地利”是项梦寐以求的理想政策。如果说“三元制”不切实际,那么“大奥地利主义”则恰恰相反。

弗朗茨·苏伊洛

达尼洛王储

随着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联盟[11]于1905年成立,奥匈帝国内部和解政策在匈牙利功亏一篑。后来,联盟的发起人弗朗茨·苏伊洛用以下几句话概括了建立该联盟的目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的斗争会使我们双方都筋疲力尽。因此,我想同塞尔维亚人讲和并成功实现和平。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破坏我们之间的团结。”克罗地亚因宗教和政策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如今,克罗地亚终于团结起来,与其他南斯拉夫人结成了精神联盟。刚独立的塞尔维亚王国统治者很快就开始响应这一精神联盟的号召。克罗地亚南部城市斯帕拉托将举行一场会议。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也会出席,而尼古拉一世则只派了儿子达尼洛王储前去参加此次会议。达尔马提亚人决定以沉默抗议奥匈帝国,结果奥匈帝国也只是换了参会人员,即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换成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弗朗茨·斐迪南坐船前来,上岸到了斯巴拉多[12]后遭到冷遇。黑山公国达尼洛王储从陆路来,不仅受到了热烈欢迎,而且场面声势浩大。尼古拉一世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达尼洛王储访问达尔马提亚时受到了“热情接待”。这可能带些讽刺意味,也可能有更深的用意。当塞尔维亚响应团结的号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坦率交流时,奥匈帝国政治家们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虽然这种反抗态度屡见不鲜且表现激烈,但很难察觉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及官员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这些反抗奥匈帝国的运动。塞尔维亚王国政府和官员肯定是支持反奥匈帝国运动的,但行事并不总谨慎小心。1907年,著名的塞尔维亚地理学者约万·司维季奇当着奥匈帝国皇储的面发表了一次公开演讲,他在演讲中直言不讳地谈到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南斯拉夫兄弟情谊,以及塞尔维亚王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优越地位。奥匈帝国政府对这一危险心知肚明,但是,因为更畏惧马扎尔人,所以奥匈帝国更愿意威逼利诱塞尔维亚人。为了游刃有余地解决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问题,奥匈帝国必须进攻奥斯曼帝国,因为除了塞尔维亚王国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感兴趣,奥斯曼帝国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也颇有兴趣。

奥匈帝国向萨洛尼卡扩张及在马其顿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左右着波斯尼亚对奥匈帝国的态度。1903年,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签订了《米尔茨施泰格协定》[13]。双方同意马其顿按照协议规定进行改革,签订该协定的主要目的既是为了落实改善马其顿政府权能,也是为了维持马其顿领土现状。这一协议正中俄罗斯帝国下怀。最初俄罗斯帝国将精力集中在远东,但经过战争摧残,最终战斗力大减。塞尔维亚王国并不满意《米尔茨施泰格协定》中的规定,仍希望重现“古塞尔维亚”和马其顿地区塞尔维亚人的辉煌。无独有偶,该协议也不符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埃伦塔尔伯爵的心意。埃伦塔尔伯爵对过去既往不咎,想要趁着现在俄罗斯帝国实力衰弱,将奥匈帝国建成巴尔干半岛强国。通常认为,埃伦塔尔伯爵当时曾与奥斯曼帝国展开过谈判,他表示,如果奥斯曼帝国愿意将新帕扎尔的铁路特许权转让给奥匈帝国,那么作为回报,奥匈帝国可以终止马其顿的所有改革。不管谈判结果如何,1908年1月,埃伦塔尔伯爵宣布,奥匈帝国计划修建一条通往新帕扎尔的铁路,以加快奥匈帝国向萨洛尼卡的进军进程。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

埃伦塔尔伯爵

一时间,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如惊弓之鸟,开始全力备战。俄罗斯帝国立即提出反制方案——修一条通往亚得里亚海的铁路。这样一来,塞尔维亚就能获得亟需的海港出口。[14]埃伦塔尔伯爵并未因俄罗斯帝国的反对而如坐针毡,他虽然谨小慎微,但胆大心细更胜一筹。埃伦塔尔伯爵在山区铺设铁路的决定十分仓促,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面临着重重困难。青年土耳其革命[15]推翻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政权。埃伦塔尔伯爵不得不放弃了修建铁路的计划。埃伦塔尔伯爵迅速把握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政权被推翻的机会。土耳其革命爆发后,伊斯兰教徒开始接受基督徒,奥斯曼帝国官员向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谈论起自由主义,这一变化使全世界震惊不已。当世人还未从这两件震惊世界的事情中恢复过来时,埃伦塔尔伯爵已经发起了暴风骤雨般的攻击。1908年10月5日,弗朗茨·斐迪南宣布保加利亚王国[16]完全独立,并宣称自己为保加利亚王国沙皇。1908年10月7日,埃伦塔尔伯爵宣布,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主权不再归属奥斯曼帝国苏丹,同时这些领土将完全并入奥匈帝国。埃伦塔尔伯爵还将新帕扎尔桑扎克割让给奥斯曼帝国,用桑扎克这块楔形领土将黑山公国和塞尔维亚王国分隔开来。

对于奥匈帝国割让桑扎克这一举措,欧洲各国的态度含糊,反应颇有意思。俄罗斯帝国开始采取行动。大英帝国则建议奥匈帝国“再三考虑”。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也开始与各方交涉,但不得不说,在某种意义上,三国协约[17]声称奥匈帝国违反了1878年《柏林条约》的规定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毫无疑问,外交官们应该维护1878年《柏林条约》的约束力,但不应该选择一个千疮百孔的条约来立论。违反《柏林条约》的案例不计其数。大英帝国指控奥匈帝国违背《柏林条约》的做法多少有些抱残守缺。[18]俄罗斯帝国更是吹毛求疵,声称埃伦塔尔伯爵违反了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之间的协议,即任意一方都不应试图扰乱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埃伦塔尔伯爵的新帕扎尔铁路计划早已动摇了俄罗斯帝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协议。这次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做法更是雪上加霜,几乎要粉碎该条约。《柏林条约》效力不复存在是俄罗斯帝国制定策略,提出召开一场新会议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奥斯曼帝国组织了一场运动以抵制奥匈帝国商品并要求奥匈帝国赔偿。1908年冬天,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伊兹沃斯基采取强硬立场,向签署《柏林条约》的大国发出了一份通告。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伊兹沃斯基要求召开欧洲代表大会,呼吁奥斯曼帝国和巴尔干半岛基督教国家联合起来,捍卫国家独立。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埃伦塔尔伯爵的意志出乎意料的坚定。埃伦塔尔伯爵告诉那些抗议的国家,召集国际会议只能是记录盖棺论定之事,而非商讨是否合情合理。

亚历山大·伊兹沃斯基

作为政客,埃伦塔尔伯爵称不上足智多谋,也算不上远虑深谋,但他能从强大的意志中汲取力量,并从之前处理的中欧问题中吸取经验。虽然德意志帝国惧怕大英帝国,但大英帝国在土地问题上没有话语权,而俄罗斯帝国则身陷远东泥潭,国力衰弱。因此,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综合实力强于协约三国。埃伦塔尔伯爵问道:“大英帝国又能有什么能耐呢?”埃伦塔尔伯爵态度坚定,德意志帝国也十分支持埃伦塔尔伯爵。最终,埃伦塔尔伯爵占据了上风。因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大国也不支持塞尔维亚,所以埃伦塔尔伯爵必将占据上风。长期以来,贝尔格莱德爆发的亲南斯拉夫革命热潮像热流感一样在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境内散布开来。根据埃伦塔尔伯爵的半官方消息,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只是为了镇压亲南斯拉夫暴动。根治亲南斯拉夫人这种“流行性恶疾”的唯一方法就是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国内进行大清洗。如果奥匈帝国只是“占据”着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省份,并且这些省份只是名义上归奥斯曼帝国所有,那么塞尔维亚人就有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南斯拉夫国家的建设中去。一旦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省份,那么塞尔维亚、达尔马提亚和克罗地亚将被奥匈帝国的宽带状的领土隔开。对“大塞尔维亚主义”来说,此次行动可算是致命一击,但对“大奥地利主义”来说则可谓是复兴之举。虽然奥匈帝国确实吞并了新帕扎尔,但塞尔维亚王国并未从中获益。土耳其人重新占领了桑扎克,并用这块楔形土地将塞尔维亚王国与黑山公国分隔开来。

亲俄时期

泛斯拉夫主义明信片

塞尔维亚王国对奥匈帝国的兼并行为表示了抗议。毋庸置疑,不管塞尔维亚王国的抗议是否属于正义行为,南斯拉夫政治家和外交官都是厚此薄彼,最终自食恶果。塞尔维亚政治家和外交官当然满腹冤屈,但他们肆无忌惮的言论和对奥匈帝国的公然蔑视使自己一无所得,损失惨重。在政治生涯的最后阶段,塞尔维亚王国王储乔治激烈的反抗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前往圣彼得堡寻求俄罗斯帝国的支持,塞尔维亚王国王储乔治成了主战派的偶像。乔治及其随从们的态度似乎故意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上,即奥匈帝国只是中世纪各国的大杂烩,塞尔维亚军队将奥匈帝国撕成碎片简直易如反掌,这一理念荒谬至极。塞尔维亚王国简直是在玩火自焚。塞尔维亚王国王储乔治明白,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伊兹沃斯基生性好战且支持泛斯拉夫主义,但俄罗斯帝国无法给乔治明确承诺。回到贝尔格莱德后,乔治的反奥匈帝国情绪比以前更加强烈。乔治倾尽全力,搅得塞尔维亚满城风雨。在漫画[19]中,塞尔维亚王国王储乔治化身为圣·乔治,杀死了奥匈帝国这条巨龙,用剑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这对孪生姐妹从巨龙的魔爪中解救了出来。新闻界也比平时更加胆大妄为。这场骚动不仅在主战派内部蔓延,甚至连头脑最清醒的人都开始躁动起来。塞尔维亚王国外交大臣米洛万·米洛瓦诺维奇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外交官,但也有些轻举妄动。1909年1月2日,米洛万·米洛瓦诺维奇在内阁发表了激烈言论。据说在维也纳时,米洛万·米洛瓦诺维奇便宣称南斯拉夫同胞遭到了奥匈帝国的“奴役”。后来,他换了种说法,解释说南斯拉夫同胞是“臣服”于奥匈帝国,但不管米洛万·米洛瓦诺维奇用的是哪个词,意思都相当明确:“不能让奥匈帝国成为巴尔干半岛国家中的一员,必须封锁奥匈帝国通往爱琴海的道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哈布斯堡王室和巴尔干半岛国家之间的法律界限——多瑙河和萨瓦河。”塞尔维亚王国议会全票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奥斯曼帝国继续掌管波斯尼亚,同时要求奥匈帝国割让足够多的领土以使黑山和塞尔维亚土地接壤。

虽然塞尔维亚王国外交大臣米洛万·米洛瓦诺维奇在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有失偏颇,但他写的一些深度报道很有说服力,他极力主张的观点本身也不无道理。米洛万·米洛瓦诺维奇认为,建立黑山公国和塞尔维亚王国联盟是塞尔维亚王国的“底线”。黑山公国和塞尔维亚王国联合,意味着只要奥匈帝国割让出波斯尼亚的一块领土,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公国之间就能架起一座桥梁,同时两国也就能拥有一个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商业出口。之前奥匈帝国占领了大片的南斯拉夫省份,据说塞尔维亚王国要求奥匈帝国割让的土地面积仅能补偿其中的两个区。塞尔维亚王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纷争威力巨大,超出了西方政治家的想象。局势大变,这确实是各国大臣们始料未及的。1878年,因为塞尔维亚王国和黑山公国的地位无足轻重,人们普遍认为塞尔维亚王国是奥匈帝国的附属国。“猪战”之前,塞尔维亚一直是奥匈帝国的一个经济强省。自1905年起,塞尔维亚王国就彻底摆脱了奥匈帝国的奴役。南斯拉夫境内的动乱达到了最高点。塞尔维亚要求平息塞尔维亚内部不满的做法合情合理。奥匈帝国曾向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夫妇承诺,支持塞尔维亚王国提出的马其顿方案。于是,米兰·奥布雷诺维奇极力劝阻塞尔维亚人在波斯尼亚进行政治宣传。即使如此,奥匈帝国的承诺也只是空口白话。1878年,俄罗斯帝国曾表示支持奥匈帝国处理塞尔维亚混乱的做法,但俄罗斯帝国最终站在了塞尔维亚王国这边,宣布支持塞尔维亚王国的主张。单独来看,这些事件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如果将这些事件合在一起,那就是一项索赔请求。(www.xing528.com)

最后结果是,作为这场冲突中唯一的当事国,塞尔维亚王国并未从这次土地调整中得到任何好处。1909年1月,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放弃了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主权。作为补偿,奥匈帝国给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一大笔金钱。俄罗斯帝国提议建立一个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联盟,为保加利亚王国提供财政援助。俄罗斯帝国的这一新举措可谓是明智之举。于是,俄罗斯帝国又成了保加利亚王国的朋友。塞尔维亚王国认为,俄罗斯帝国这一举措是在暗示自己也能得到俄罗斯帝国的支持。1909年2月5日,塞尔维亚王国议会投票通过了大额军备开支方案。1909年3月10日,塞尔维亚王国发出照会,呼吁欧洲各大国关注波斯尼亚问题,同时宣布波斯尼亚问题属于欧洲问题。之后,新闻媒体开始在维也纳散布谣言称,奥地利南斯拉夫民族与塞尔维亚人的密谋已经开始。1909年3月24日,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20]博士在《新自由报》上直言不讳地宣称,据他所知,在塞尔维亚王国的策划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政客正串通一气,准备密谋推翻奥匈帝国。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博士以声誉作担保,证明稿件具有真实性,但后来在贝尔格莱德的奥匈帝国公使馆及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奥匈帝国外交部的证实下,奥匈帝国法庭认定这些稿件均系伪造。法庭的判决确凿无误。值得注意的是,奥匈帝国外交部门并没有因为塞尔维亚王国的密谋发动战争。

塞尔维亚王国与奥匈帝国的战争之所以能够避免,一方面是因为塞尔维亚王国国内混乱的局势,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德意志帝国的举措。塞尔维亚王国这位卷入反奥匈帝国丑闻的王储乔治,公开宣布放弃王位继承权,从而摧毁了塞尔维亚王国主战派的希望。与此同时,在德意志帝国的敦促下,俄罗斯帝国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俄罗斯帝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伊兹沃斯基无法承受战争带来的损失,便默许了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的举动。在外人看来,贝尔格莱德在这些生死攸关的日子里似乎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激动和亢奋。虽然媒体依旧在大量报道军事活动和暴力事件,但人们并没有以前那么慷慨激昂。民众在塞尔维亚王国王储乔治和俄罗斯帝国大使的窗户下大声叫嚷。媒体的言论也因俄罗斯帝国背叛南斯拉夫国家变得尖酸刻薄,但人们也认识到抵抗奥匈帝国根本就是无稽之谈。1909年3月30日,塞尔维亚王国被迫公开宣布投降,放弃抗议,同时承诺不会干扰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臣民的关系。最终协议规定,奥匈帝国因破坏奥斯曼帝国领土主权,需支付奥斯曼帝国二百五十万土耳其里拉[21]作为赔偿。保加利亚王国实现独立。同时,保加利亚王国统治者获得沙皇头衔。黑山海港也不再受奥匈帝国军队的无理控制。俄罗斯帝国有义务为保加利亚王国提供特惠贷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壮大并恢复了巴尔干势力。塞尔维亚王国遭到遗弃和孤立,同时被迫做出保证,愿意终止在奥匈帝国境内的塞尔维亚政治宣传。总之,塞尔维亚王国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而且遭受了奇耻大辱。

到目前为止,笔者十分肯定的是,塞尔维亚王国其实有所收获。塞尔维亚王国真正的收获就是,虽然山河破碎但家国犹存。笔者得出这一结论是有真凭实据,而并非凭空猜测。早在1908年8月,即在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之前,奥匈帝国曾因逮捕“大塞尔维亚”的煽动者在塞尔维亚王国引起了极大骚动。这次逮捕影响深远。弗里德里希审判的结果出乎人们意料,但也无可争议,即奥匈帝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涉嫌伪造文件以证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人的反奥匈帝国阴谋。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埃伦塔尔伯爵,甚至奥匈帝国的继承人都有重大嫌疑。他们都涉嫌参与这些匪夷所思的造假交易。1908年到1909年冬季,大批奥匈帝国军队在塞尔维亚王国边境集结,这种眼前的威胁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奥匈帝国总参谋部对外宣称,他们主张沿摩拉瓦沿线发动侵略,并且认为新帕扎尔桑扎克对实现奥匈帝国的军事目标毫无用处。在一切还为时不晚之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奥匈帝国战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公开宣布,他不赞成同塞尔维亚王国开战。这些事件的总趋势就是,虽然奥匈帝国实力强大的党派决定要摧毁塞尔维亚王国,但因为考虑到其他更高层次的政策,再加上奥匈帝国老皇帝的和平意愿,这一决定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彻底作罢。波斯尼亚争端使塞尔维亚王国免受奥匈帝国近期袭击。塞尔维亚王国的存亡关键就在于其是否能够利用这段喘息时间,在更大的危险到来之前未雨绸缪。

1908年到1909年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王国边境驻军一事,让塞尔维亚人记忆犹新。虽然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已经成为过去,但塞尔维亚王国的燃眉之火和报仇雪恨的怒火仍未熄灭。塞尔维亚王国国王彼得一世已经开始重组军队。虽然军队重组因政治动乱而受阻,但军事改革还是取得了一些进展。奥匈帝国攻打塞尔维亚王国危机过后,塞尔维亚王国的军事革命更加狂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军队开始招募军人,并且配备了装备精良的枪支弹药。这些军事计划和军事准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在巴尔干战争之前,也就是在1912年到1913年,很少有人注意到事态的发展。塞尔维亚农民是天生的士兵,体格比世界上任何士兵都要强壮,他们虽不像保加利亚人那样顽强不屈,但也可以说是锐不可当。只要提到塞尔维亚民族英雄马尔科·克拉列维奇或科索沃,他们便立马精神抖擞,斗志激昂。现在迫在眉睫的是引领这支声势浩大的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中对手要害。塞尔维亚人生性崇尚民主。因此,强迫他们服从军事纪律或接受固定的作战方案实非易事。军事战略和组织必须符合塞尔维亚人的民族观念。保加利亚人曾教塞尔维亚人遵守纪律,但毫无进展。塞尔维亚军官称手下为“兄弟”,所以只有迎合士兵们的民族情怀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制定战略计划不能只纯粹地考虑军事需要。要想取得成功,还必须调动民族感情。调动民族感情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但也能够克服,而且最后也真的克服了。塞尔维亚这匹良驹精力充沛、躁动不安,如果能驾驭好,那它的速度和活力定会在保加利亚之上。

军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组建骨干组织。这个骨干组织能够迅速将三万名常备军发展到十倍的规模,以应对战时的需要。在这一骨干组织具备了必需的缜密心思和超强的组织能力之后,这支不为人知的塞尔维亚王国军队策划了精心的战略,制定了完善的目标,同时配备了比巴尔干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完备的武器。万事俱备,他们很快便占领了战场。直到近代,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才成为国家高度文明的象征。当今世界认为,成为军事首领需要极高的科学素养、极其精明的头脑和超强的组织能力。因为成为军事首领的要求极高,所以未开化的野蛮人适应不了现代战争。现代人的这种观点既是真知灼见,也带有讽刺之意。与黑山王国军队相比,塞尔维亚王国军队有很大优势。这不是军力上的优势,而是军队种类上的优势。黑山这样原始古老、贫穷落后和民主自由的国家会出现英雄般的士兵,但绝不会出现正规专业的军人。面对许多与黑山王国同样的困境,塞尔维亚王国凭借军队资源上的优势和众志成城的军人意志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巴尔干战争期间,纪律严明的塞尔维亚王国部队对黑山王国非正规军影响很大,黑山人对此仍然记忆犹新。与其他因素相比,塞尔维亚王国军队的军事实力为黑山王国和塞尔维亚王国两国实现政治利益的统一,以及使两国人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做出了最大贡献。

回顾1908年到1909年的那段历史,我们很容易将其视为后来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至少到目前为止,巴尔干各国都这样认为。1908年,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下台。随着奥斯曼帝国势力衰败,奥匈帝国决定趁火打劫。青年土耳其党上台意味着奥斯曼帝国奥斯曼运动[22]复兴,这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所有基督教民族来说都是一种威胁。在奥匈帝国成功夺取波斯尼亚之后,不管大国还是小国,都开始纷纷效仿奥匈帝国的吞并行为。这些国家胆大妄为,它们或吞并或直接征服其他国家。意大利王国军队进攻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巴尔干同盟被多次征服,这些都是奥匈帝国侵略波斯尼亚所直接造成的后果。奥匈帝国是侵略行为的主犯,但还有很多从犯与之相伴。奥匈帝国支持别国效仿自己去攻击奥斯曼帝国,从而打破了自1878年以来巴尔干各国一直维持的政治层面上的休战状态。因此,奥匈帝国是破坏巴尔干半岛政治和平的罪魁祸首。然而,还有一个欧洲大国都关心也都有责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关乎马其顿的统治。大国们放弃了在马其顿的管理工作,这是导致1912年到1913年巴尔干战争爆发的另一个原因。

【注释】

[1]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在巴尔干半岛发生的一次危机,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之后,奥斯曼帝国举国上下开始抵制奥匈帝国的商品,给奥匈帝国造成了超过1亿克朗的商业损失。

[2]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1830——1916),奥地利帝国皇帝、匈牙利王国国王,奥匈帝国的缔造者和首任皇帝。

[3]签订于1868年,《克罗地亚匈牙利妥协协议》规定克罗地亚为匈牙利的领土,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

[4]指奥匈帝国联盟和南斯拉夫联盟。

[5]此处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6]在谈判过程中,尼古拉·帕希奇并未掌握话语权,但他让自己的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尼古拉·帕希奇启动了谈判,也亲自结束了这场谈判。——原注

[7]1906年到1911年奥匈帝国同塞尔维亚王国之间发生的关税冲突,奥匈帝国不准进口塞尔维亚王国的牲口和肉类,这场关税战恶化了两国的关系。

[8]一系列英国法律,用于发展、促进和规范英吉利共和国船、航运、其他国家与本国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和商业。

[9]即《奥匈协定》。——原注

[10]埃伦塔尔伯爵(Alois Lexa von Aehrenthal,1854——1912),奥匈帝国外交大臣,1906年到1912年在任。埃伦塔尔伯爵制定并执行了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正式彻底吞并;1908年波黑并入奥匈帝国。

[11]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联盟(Serbo-Croat Union),由克罗地亚进步党、克罗地亚权利党、塞尔维亚民族激进党和塞尔维亚民族自治党等组成,其目的是保证公民的权利和政治自由,1918年后该联盟解散。

[12]克罗地亚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达尔马提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的东岸。

[13]俄罗斯帝国与奥匈帝国分割对马其顿的控制权的协定。

[14]俄罗斯帝国提出了从多瑙河到亚得里亚海一线反制奥匈帝国的方案。塞尔维亚从中受益匪浅,但该方案一直处于讨论阶段,并未得到实践。——原注

[15]20世纪初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由奥斯曼帝国的流亡者、学生、公务员和军官发起。他们赞成用立宪政府取代奥斯曼帝国的君主专制。

[16]此处指保加利亚第三王国,又称保加利亚第三帝国,是东欧和东南欧的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于1908年10月5日建立,保加利亚从之前的大公国升格为王国。费迪南一世在《独立宣言》中加冕成为沙皇。

[17]三国协约是指1907年8月31日签订《英俄协约》后,俄罗斯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大英帝国相互谅解、相互扶持的协约,该协约是对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三国同盟的有力制衡。

[18]从法律上讲,奥匈帝国占领波斯尼亚违反了《柏林条约》,在波斯尼亚征兵也属于重大违规行为,但当这一切违规行为发生时,大英帝国并没有对外散布波斯尼亚进行的公开抗议。——原注④ 此处指前文中的波斯尼亚危机。

[19]此处指塞尔维亚文学作品中的漫画书籍。

[20]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Heinrich Friedjung,1851——1920),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在维也纳长大。1873年到1879年,他在维也纳商业学院教授历史和德语,后因批评政府而被解雇。

[21]土耳其里拉,符号£T,土耳其的法定货币。

[22]青年土耳其党,又称为“统一进步党”,成立于1894年。该党派主张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封建专制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