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太战争审判:四行仓库抗战全纪实

亚太战争审判:四行仓库抗战全纪实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的苏州河畔,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弹痕累累的纪念馆,无声地诉说着70多年前中日淞沪会战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四行仓库抗战。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传奇。苏州河的南岸以及四行仓库的东面,都是当时的公共租界,属英美势力范围。从四行仓库西面发起攻击的日军,怕误伤租界,不敢动用远程大炮,也不敢用飞机投弹。四行仓库抗战始终是田有收一生中最重要的回忆。

亚太战争审判:四行仓库抗战全纪实

上海苏州河畔,静静地矗立着一座弹痕累累的纪念馆,无声地诉说着70多年前中日淞沪会战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四行仓库抗战。

1937年10月,在上海进行的淞沪会战已经进入尾声。对于中国而言,这场战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3个月来,中国军队派出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等部队进入上海,以75万兵力对抗30万日军。但即便如此,中国军队在惨烈的战斗中死伤30余万人,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向后方撤退。此时,上海北郊的大场镇已经失守。为了掩护中国军队退守到沪西,10月26日,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在谢晋元的带领下坚守上海四行仓库。

20世纪30年代的四行仓库(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提供)

谢继民是谢晋元将军的幼子,虽然他从未亲眼见过父亲,但那一段历史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最深刻的烙印。

谢继民(谢晋元将军之子):

10月26号,我们的大场防线被日军突破,当时还有50多万军队要向西向南撤退。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命令我父亲率领五二四团一营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他命令至少要坚守7天,一个礼拜。一个原因是掩护八十八师的主力撤退。另外一个是10月30号比利时首都有个九国公约会议,期间讨论日本侵华问题,要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此时的谢晋元和他的战士们是上海唯一一支守卫着国土的中国军队,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四行孤军”。这400多名“四行孤军”,还将以“八百壮士”的称号名留青史。

谢继民(谢晋元将军之子):

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数不能让敌人知道。如果知道我们就400多人,敌人会更加猖狂,因为有几千人包围着我们。在没有战斗以前,公共租界的英国军队的2个军官叫我们撤退,我们说不退,宁死不退。后来他就问,谁率领这支部队?我们说团附谢晋元,营长杨瑞符。问多少人,当时我父亲跟他说800人。通过英国军官的讲话,才把这个话传出去,有800人,“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保卫战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传奇。苏州河的南岸以及四行仓库的东面,都是当时的公共租界,属英美势力范围。从四行仓库西面发起攻击的日军,怕误伤租界,不敢动用远程大炮,也不敢用飞机投弹。

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士聚集在苏州河南岸,隔岸观看了这场战斗。当时供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中国著名摄影记者王小亭,记录了激烈的作战场景:

短视频1:四行仓库保卫战真实画面

四行仓库变成了上海最后的堡垒。在闸北的上空,飞扬着最后的中国国旗。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自杀式战斗。不愿撤退的一群八十八军战士,要和强大的日军作战到底。这是现代战争中,被拍摄到的罕见一幕。

英勇奋战的中国官兵赢得了世界的尊敬,观战的人们都关注着这些将士们的命运。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中有一半人是从湖北刚刚来到上海的新兵。

谢继民(谢晋元将军之子):

400多人的一营,有200多人都是湖北保安团的士兵。因为我们在这里(淞沪)打了接近2个半月,牺牲伤亡很大,补充过4次(兵源),至少是补充三分之一,最多是补充二分之一。最后的一次补充,9月底在湖北出发,10月10日在武汉汉口坐火车,通过陇海路到上海,到26号撤退进入仓库,整个的时间也就十几天。

来自湖北赤壁的田有收就是“八百壮士”中的一员。四行仓库抗战始终是田有收一生中最重要的回忆。

田银水(田有收之子):

(我父亲)之前都没打过仗,等于他就是个新兵,那时候年轻,才20来岁。听他讲说是一栋三四层的钢筋混凝土洋楼。他负责在三楼,他们是机枪连的,在上面负责打他们的。(www.xing528.com)

经过4天的激战,10月30日晚,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撤退命令通过多种途径一再传达到仓库。谢晋元军令难违,只能撤退。他指挥部队经浙江路桥,进入租界,沿路受到民众夹道欢送。这次保卫战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而受挫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这组珍贵的照片是“四行孤军”撤退时,由美联社摄影记者海岚·里昂近距离拍摄的。

一张张青涩的面孔上写着对未来的茫然,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命运对他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撤退中的“八百壮士”(海岚· 里昂摄)

“八百壮士”余部撤退至租界(海岚· 里昂摄)

短视频2:撤退中的“八百壮士”

今天的静安区工人体育场在淞沪抗战时是一片荒地,位于胶州路和昌平路路口。“四行孤军”撤退之后,公共租界当局迫于日军压力,违背诺言,将“八百壮士”解除武装,关押在这里。上海市民称此为“孤军营”。

田有收在20世纪80年代留下的回忆录里写道:“我们虽然解除了武装,仍过着严格的军事生活,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徒手进行军事操练。营内开设了文化课,一些大学主动派出教师为我们上文化课,文娱生活也很活跃,经常举行文艺晚会。”孤军营条件虽然艰苦,但在谢晋元的指挥下,将士们每天按教育、生产、体育三项事宜安排时间。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被日伪收买的奸细刺杀,年仅37岁。此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英美租界。“四行孤军”被日军转移到南京的江苏省第一监狱。1942年底,他们与其他1 500余名战俘和劳工从吴淞码头入海,一起坐上了不知目的地的“地狱航船”。

谢继民(谢晋元将军之子):

当时,大概是1942年12月的9号。他们从整个南京监狱抽出1 000个人,1 000个人中间有57个是“八百壮士”,另外金华(的部队)有500个人,这1 500个人集中在上海乘坐轮船。坐轮船一直到大概第二年的2月份,船开得很慢,大约40几天后到了巴布亚新几内亚。

“地狱航船”有着“海上活棺材”之称,田有收在回忆录中写道:“所有的中国人都被关在底舱。经过赤道线时,天气炎热难当,口渴难忍,因受不了轮船上的折磨,病死不少人,天天看见死尸被扔进大海。”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摄制组找到一段拍摄于2001年的影像资料。1941年,年仅29岁的施方舟在家乡江苏盛泽被日军抓走,也被送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做劳工。

施方舟(幸存劳工):

(淡)水都没有(因为太平洋封锁了),只有在厨房的锅里有淡水。有一个人拿一个大瓶子到(锅里)偷水,被岗哨看见,逼着他走到船边,一枪挑到海里,这个人就死了。

当时和他一起被抓走的120位同乡,最后幸存的只剩下他一人。采访拍摄完成的第二年,89岁高龄的施方舟先生就去世了。

短视频3:幸存劳工实录

除了上海出发的1 500多名军民,还有1 500余名中国劳工,从广东的黄埔码头出发,驶向未知的目的地。在海上漂泊数月后,最终抵达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岛。那时他们都不知道将经受怎样的生死考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