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年级《卖油翁》教学案例综述

七年级《卖油翁》教学案例综述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将选取从1988年至2018年共13个有代表性的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整理出不同的老师在面对《卖油翁》这篇虽短小但却生动有趣、意味深刻的文章时,所设定的不同的教学点及选取的教学内容。研究统计《卖油翁》的核心教学内容发现,重点字词、文意疏通、人物形象、道理启示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时的重点。因选入教材的《卖油翁》一文是欧阳修修改过的,所以这4例全都是将初稿与修改稿进行对照。

七年级《卖油翁》教学案例综述

《卖油翁》作为初中课文经典篇目,沪教版(七上)、鲁教版(七上)、鄂教版(七下)等教材一直都有选录。2016 年教育部审定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入第三单元,主题是“小人物”。

下面,将选取从1988年至2018年共13个有代表性的教学实录及教学设计,整理出不同的老师在面对《卖油翁》这篇虽短小但却生动有趣、意味深刻的文章时,所设定的不同的教学点及选取的教学内容。

研究统计《卖油翁》的核心教学内容发现,重点字词、文意疏通、人物形象、道理启示是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时的重点。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表1 13则课例教学内容统计表

但在这13个教学案例中,又各有侧重点。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内容偏重不同。如张少成老师在教授中把重点全部放在通过对比《卖油翁》初稿与修改稿的不同处,习得写作技巧;荣理诚老师则把重点放到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上,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刘艳婷老师就是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第二,在同一内容中的侧重点不同。如在人物形象的分析环节中,石志祥老师通过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揣摩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陈治勇老师在学生一次次诵读中,从词语的选用、语调的不同,神态、动作的描写等方面加以引导,使学生们在思想的碰撞下,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无限意味。

第三,对某一个环节的偏重。如陈金缺老师重视诵读吟咏,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的读、不同形式地读——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逐渐进入文本,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明白文本的要义。

此外,石智祥老师专门安排了一课时的预习环节,通过印发相关资料、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自主完成。石老师印发的相关资料有《卖油翁》的全文(《渑水燕谈录》和《归田录》合集)、译文及《教师教学用书》本课部分的相关资料,两篇主旨争鸣的文章等,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学生在筛选各种信息后,得出自己的观点,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文本。熊芳芳老师在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类比阅读,分别投影出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阅读;在类比中追问“这三篇文章的共通之处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确三篇文章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

在《卖油翁》现有课例的分析上,主要教法有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对照法等,主要学法有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质疑法、讨论法、演练法等。下面就一些主要教学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一)对照法(www.xing528.com)

在13例教学案例中,有4例都用到了对照法。因选入教材的《卖油翁》一文是欧阳修修改过的,所以这4例全都是将初稿与修改稿进行对照。如熊芳芳老师在执教此文时,就是通过对比解读文本与作者,并以资料辅助的方式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熊老师没有专门的文言文翻译环节,而是将“言”的学习放到了语境中巧妙落实;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则是通过对照初稿和修改稿中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语、使用动词的不同、修改稿中增添的酌油细节、人物语气的不同和人称词使用的不同五个层面来对比。学生便在这一次次对比中,看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

(二)文白对译法

荣理诚老师在执教本课时,把主要着眼点放在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语感培养上。先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然后选取文中十个文言句子现场翻译为现代文外,又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把一段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对于这种新尝试,自然而然地调动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文白对译中能够学以致用。但在学生文学鉴赏这一层面,在感受领悟文言文中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方面,在授课中没有体现出来。

(三)诵读法

13位老师在教学上都强调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有的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有的在准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彰显故事的情节;有的是为了体会不同用词的作用;有的是为了探求人物心理;有的则是为了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

对比朗读法。体会初稿和修改稿中人称词的改变;二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体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层次感。

角色朗读法。分角色朗读,骄横自矜的陈尧咨在不同心态下的三次问话,谦虚平和的卖油翁的三次回答,都要读出其语气。

演读法。演读神态描写让其他学生猜读所表现的潜台词;演读语言描写: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几句话分别配上动作;演读动作描写,如陈尧咨射箭时的动作等。

(四)质疑法

陈金缺老师指导学生关注质疑的关键处。从学生预习的疑难问题中归结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以“卖油翁”为题?2.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阅读文本的三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这三个问题入手,启迪思维,让学生在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停地探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