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陋室铭》的艺术特色——七年级语文名篇教学案例

《陋室铭》的艺术特色——七年级语文名篇教学案例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陋室铭》的艺术手法也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铭文之美《陋室铭》的艺术特质首先体现在“铭”这种文体之上。但也有人认为,《陋室铭》确实属于言志之作,可并非以托物的形式。[13](三)虚实结合有一种观点认为虚实结合是《陋室铭》的写作特色之一。《陋室铭》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中前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上面。

《陋室铭》的艺术特色——七年级语文名篇教学案例

陋室铭》的艺术手法也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铭文之美

《陋室铭》的艺术特质首先体现在“铭”这种文体之上。铭文一般是刻于石碑或器物之上,行文内容主要是作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之用。作为一篇“铭”文,《陋室铭》多处用韵,在整体行文结构上也颇具节奏之美。诗文开篇,以山水之得名得灵喻示陋室主人的德馨,接下来又巧妙使用对偶句、长短句、排比句,在韵律跳跃之间呈现节奏的动态之美。最后巧妙对偶,回环形成呼应之感。文章骈散结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句式参差,一韵到底。表达方式上也是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11]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同主旨中的“安贫乐道说”一样,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认为《陋室铭》是刘禹锡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如“在文章题目便已进行点题,以‘陋室’这一物为依托,抒发自身胸怀和志向”[12],如《陋室铭》是“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皆有涉及。

但也有人认为,《陋室铭》确实属于言志之作,可并非以托物的形式。郭霞在她的《也谈〈陋室铭〉的写作艺术》一文中认为刘禹锡在文中“并未将‘陋室’的形态作为描述主体,而是以‘陋室’居者的生活行为作描述主体,以显示其‘德’何以为‘馨’的所在,以证明‘陋室’之不陋,所以虽也有寓意在其中,也是言志之作,却不是托物之法。”[13]

(三)虚实结合

有一种观点认为虚实结合是《陋室铭》的写作特色之一。例如,《谈〈陋室铭〉的虚实写法》[14]一文认为使用虚实写法的语句有两句: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这两句都是前半部分为实写,后半部分为虚写。(www.xing528.com)

当然,也有认为虚实结合并不是这篇短文最典型的写作手法,学生在理解时必定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甚至对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产生歧义。

(四)修辞手法的使用

1.比兴。宋李仲蒙《困学纪闻》曰:“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陋室铭》中比兴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中前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上面。文章用“山”和“水”类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类比“陋”,用“仙”和“龙”类比主人,用“名”和“灵”类比“德馨”。由山水过渡到陋室,引出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类比。把自己的居所与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亭子作比。诸葛亮因辅佐君主、杨雄因著书立说而名垂青史,他们的居所虽然也是陋室,但由于住屋主人的品德高尚,因而陋室不陋,暗示自己的志向。

3.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并引用孔子之语——“何陋之有?”“援古以自重”,来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结论的说服力,突出君子居之、陋室不陋的主旨。

这些修辞手法在学者们的研究中都是比较普遍和一致的,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到了对比、白描、隐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