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教导优秀的书法作品:书法学习的标准与客观准则

如何教导优秀的书法作品:书法学习的标准与客观准则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在小学阶段课程结束之前,书法教育有责任告诉学生一个结论性、标准性的书写要求。书法艺术的标准是古已有之的。美是客观性标准的核心追求。书法的艺术标准是为所有的字体、书体制定的,可用于篆隶,也可以用于行草。指导性是标准面向未来适用性的具体体现。书法标准是需要大家今后共同探讨的理论课题。从道理上说,当书法的实用功能日渐淡出之后,建立艺术标准的必要性已经十分迫切,具体的条件已经成熟。

如何教导优秀的书法作品:书法学习的标准与客观准则

学生在小学阶段课程结束之前,书法教育有责任告诉学生一个结论性、标准性的书写要求。在他们初知了书法为什么有形象的基础上,告诉他们什么是美的,为什么追求美是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书法在什么样的境界上完成了从写字到艺术的升华,从而让书法课从欣赏开始,从感性开始,上升为标准和理性。这是书法教育留给人们的最后的课题。

书法艺术的标准是古已有之的。如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与不善,在骨肉筋力的分别之中。题为李斯的《用笔法》,疑为唐人所托,讲“书之微妙,道合自然”“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合自然,有可象,标准明确,高度仰止。南朝梁武帝答陶隐居论书时说:“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比并皆然。任之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廉断,触势峰郁;扬波折节,中规合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称。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38]他一下子点出了十几种对应关系,孰优孰劣,泾渭分明,岂不都是标准?至其作《书评》,则把这些标准用在了汉晋以来的三十多人身上,可谓既有标准又有实践了。至南朝梁庚肩吾作《书品》,从汉代张芝到晋法高道人,计123人,“推能相越,小例而九,引类相附,大等而三”,从此开上中下及上上、上中、上下类推之体例,倘无标准,何得分例?从此开品书分等的先河,后人继之者众矣。

书法标准的确定是有原则的。一是客观性。标准存在于作品之中,是从一件件的作品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不是人为的、主观的。同时,客观性还体现在认同的广泛性上,专家认同,民众也认同,今天认同,明天同样认同。美是客观性标准的核心追求。二是历史性。标准是今人整理、确定的,是站在当今的时代高度上审视历史,面向未来。这个标准,应该适用于对古人作品的评价,也应适用于今人和后人的评价。三是通行性。书法的艺术标准是为所有的字体、书体制定的,可用于篆隶,也可以用于行草。这种对不同字体、书体的普适性,是真理性特征的具体体现。四是指导性。作为标准,不仅可以对已有的作品做出评价,还必须对书写、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标准的意义。指导性是标准面向未来适用性的具体体现。

书法标准是需要大家今后共同探讨的理论课题。从道理上说,当书法的实用功能日渐淡出之后,建立艺术标准的必要性已经十分迫切,具体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有几千年的书法史,有浩如烟海的法书、作品、碑帖、遗存,有历代人论书、评书的先行尝试,有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书法艺术创作、展览、评奖的实践,现在,面对立足于文化传承、艺术实践、书法教育的现实需要,是拿出标准的时候了。

书法教材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的编写实践用力分散、各执一端、因袭传统、商业化意味浓厚。理性地说,教材编写思考,提供的是编写的理论依据和探索,是支撑编写和为编写服务的,还必须有科学的内容框架和训练体系,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书法教育呼唤这样的教材早日面世。

【注释】

[1]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7、18页。

[2]《钱玄同文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3]唐·韦续《墨薮》,《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7页。

[4]汉·赵壹《非草书》,《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5页。

[5]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7 4页。

[6]南朝梁·虞龢《论书表》,《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7页。

[7]南朝梁·萧衍《草书状》,《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4页。

[8]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6页。

[9]明·项穆《书法雅言》,《明清书论集·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286、287页。

[10]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明清书论集·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215页。

[11]清·蒋骥《续书法论》,《书学集成(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55页。

[12]明·傅山《霜红龛论书》,《明清书论集·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561、562页。

[13]清·程瑶田《九势碎事》,《明清书论集·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930页。

[14]清·程瑶田《九势碎事》,《明清书论集·上》,第931—932页。

[15]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明清书论集·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227页。

[16]明·赵宦光《寒山帚谈》,《明清书论集·上》,第303页。(www.xing528.com)

[17]明·赵宦光《寒山帚谈》,《明清书论集·上》,第304页。

[18]南朝宋·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7页。

[19]明·赵宦光《寒山帚谈》,《明清书论集·上》,第328页。

[20]明·赵宦光《寒山帚谈》,《明清书论集·上》,第360页。

[21]南朝梁·萧衍《书评》,《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8页。

[22]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5页。

[23]清·阮元《南北书派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629—630页。

[24]清·阮元《北碑南帖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1版,第636页。

[25]北宋《宣和书谱》,《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03—504页。

[26]唐·张怀瓘《书断》,《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50页。

[27]南朝梁·虞龢《论书表》,《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1页。

[28]南宋·赵构《翰墨志》,《书学集成(汉—宋)》,第615页。

[29]南宋·赵构《翰墨志》,《书学集成(汉—宋)》,第616页。

[30]邓以蛰《书法之欣赏》,《民国书论精选》,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17页。

[31]邓以蛰《书法之欣赏》,《民国书论精选》,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17页。

[32]邓以蛰《书法之欣赏》,《民国书论精选》,西泠印社出版社,第1版,第117、123、137、138页。

[33]邓以蛰《书法之欣赏》,《民国书论精选》,西泠印社出版社,第1版,第117、123、137、138页。

[3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354页。

[35]鲁迅《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90页。

[36]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影印本,第314页。

[37]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影印本,第314页。

[38]萧衍、陶弘景《梁武帝、陶隐居论书九首》,《书学集成(汉—宋)》,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