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潘兴”出马-霹雳神箭:导弹

“潘兴”出马-霹雳神箭:导弹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7年6月27日,潘兴率美军在法国登陆;10月被授予临时陆军上将军衔。1960年2月25日“潘兴-Ⅰ”导弹做首次飞行试验,经过15次飞行试验,于1962年6月交付使用。“潘兴-Ⅰ”导弹由弹头、仪器舱、火箭发动机和裙部等组成。与“潘兴-I”导弹相比,“潘兴-IA”仅改进了制导系统和地面设备,导弹本身未做大的变动。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陆军就针对“潘兴-IA”在作战使用上的问题和缺陷,提出

“潘兴”出马-霹雳神箭:导弹

洲际弹道导弹具有比中程弹道导弹、短程弹道导弹和新命名的战区弹道导弹更远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在美国,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核动力潜艇)和远程轰炸机的地位大致相同,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战略威慑力量。而在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是战略打击力量的主体。如今,已经拥有远程弹道导弹的国家越来越多,主要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

“宇宙神”导弹发射

洲际弹道导弹的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向纳粹政府提议的A-9/10系列。由于德国在二战中战败,这些构想未能实现。美国和苏联都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研制洲际弹道导弹的。1957年8月苏联首次试射成功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美国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宇宙神”于1959年开始装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冷战高峰期,在军备竞赛的刺激下,美苏几乎每年都要推出新款导弹。相比而言,苏联型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美国弹道导弹家族的构成就简单多了。型号少,并不代表技术落后。事实上,在弹道导弹研发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在它曾经发展过的为数不多的陆基弹道导弹当中,有三种尤其具有特色。它们分别是打得最准的中程导弹“潘兴-Ⅱ”、最长寿的洲际导弹“民兵-Ⅲ”和最先进但也最短命的洲际导弹“和平卫士”。

约翰·约瑟夫·潘兴

“潘兴”导弹的名字大有来历。美军最高军衔是五星上将,历史上只有10人获授五星上将。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便是陆军上将约翰·约瑟夫·潘兴。人们公认他为美军历史上军阶最高的人——合众国特级上将。他1860年出生于密苏里州,1886年毕业于西点军校。1904年至1905年,任驻日武官兼日俄战争军事观察员。1906年,他从上尉破格擢升为准将。1916年3月至1917年2月,他率1万余名美军对墨西哥进行武装干涉。1917年4月美国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潘兴任美国远征军司令。1917年6月27日,潘兴率美军在法国登陆;10月被授予临时陆军上将军衔。1918年7月,他派出5个师14万人参加第二次马恩河战役;9月,指挥美第1集团军独立实施圣米耶勒战役和默兹—阿戈讷战役;10月,任集团军群司令,所辖部队增至200余万人;11月初,率军协同英法联军德军发动总攻,突破兴登堡防线,迫使德国投降。1921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

他特别重视训练工作,强调训练要从实战出发。潘兴严谨的作风,令同他打过交道的美国政治家无不钦佩。潘兴还是个上尉的时候,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想把他提升为少校或中校。当罗斯福总统发现美国法律不允许这样做时,索性利用总统职权,越过882名级别比潘兴高的军官,将他直接升为准将。这在美国历史上可是绝无仅有的事。潘兴有“铁锤”之称,堪称美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人”之一。

以潘兴的名字命名的美国陆军地地导弹,并不辱没潘兴的英名。在地地战役战术导弹的发展历程中,“潘兴”导弹也占有一个第一,即最先使用末制导系统,精度在当时是世界第一。也算是弹如其人。

1958年3月,美国陆军选定了马丁·马丽埃塔航空航天公司作为主承包商,研制“潘兴-Ⅰ”。1960年2月25日“潘兴-Ⅰ”导弹做首次飞行试验,经过15次飞行试验,于1962年6月交付使用。其研制费为6.63亿美元,每枚导弹出厂成本为194万美元(1964财年美元值)。“潘兴-Ⅰ”导弹由弹头、仪器舱、火箭发动机和裙部等组成。地面设备包括弹头装载车、运输起竖发射车、程序器、试验设备、能源车和天线电路终端设备车等,弹体呈圆柱形,弹头为细长锥形。弹长10.5米,弹径1米;起飞重量4.6吨,射程160~724千米。制导方式惯性制导,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400米。弹头为W50型核弹头,当量分为4万、6万、20万、40万 吨四个等级。发射准备时间约15分钟。用于对战区进行快速支援和对前线部队进行一般支援。该型导弹依照机动、可靠和便于维护使用等原则设计,整个导弹系统装在4辆履带车上运输和发射,也可用直升机和飞机空运。1964年和1965年分别装备驻西德的美军和西德空军。到1967年在西德内卡苏尔姆·斯韦比施格明德基地装备一个导弹旅(即第56野战旅,辖4个导弹营)和两个西德空军联队。一个典型的导弹营包括3个发射连、1个指挥连和1个勤务连。每个发射连有3个发射排,每个排拥有3个导弹发射架。驻西德美军导弹旅共拥有108个发射架,两个西德空军联队拥有72个发射架。驻扎在美国本土的第三营主要承担训练教学任务。

“潘兴”导弹

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常规武装已经迈入现代化,并且加紧发展武器,尤其是核运载工具。至1979年夏天,苏联部署了大约180枚对准西欧的SS-20中程弹道导弹。其射程约为4 800千米,可以携带3个分导式弹头,每个都可以是高达15万吨级的核弹头,命中精度可达300~400米。在这以前,苏联早已部署了SS-4和SS-5中程核导弹,还有具备核攻击能力的图-22M“逆火”战略轰炸机和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所有西欧国家都处于苏联各种核武器的射程之内,而西欧国家却没有能直接打击苏联本土的战术核武器。面对这种悬殊状态,再加上对美国可能提供核保护能力不信任,西欧各国从1970年起,就迫切要求装备足以还击苏联本土的战术核导弹。

当时北约集团使用的战术核导弹是美国“潘兴-IA”导弹,主要用于提供战场直接支援,打击某些地面半硬目标,拦截密集的人员和装甲车辆,担负集团军的全部支援任务。与“潘兴-I”导弹相比,“潘兴-IA”仅改进了制导系统和地面设备,导弹本身未做大的变动。制导系统由模拟式改为数字式,并采用铝铸的空气舵。起竖发射车为牵引型半挂拖车,车上装载两枚弹体及其配套弹头,两者借助液压吊架实施精确对接,尔后由液压气动升降机将导弹迅速竖起,发射准备时间缩短近一半。其射程为740千米,可携带一枚6万~40万吨级的核弹头,惯性制导,命中精度约400米。1960年开始在欧洲部署。但由于其射程不足,精度不够,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不足以抗衡苏联“核大棒”的威胁。(www.xing528.com)

事实上,早在1973年,美国陆军就针对“潘兴-IA”在作战使用上的问题和缺陷,提出提高导弹命中精度的要求。1974年4月美国正式开始研制“潘兴-Ⅱ”导弹。当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精度,射程仍和“潘兴-IA”相同,到1978年才决定将射程增大到1 800千米,以便能够直接打击苏联西部地区的主要军事目标,提高精度能保证以低爆炸弹头当量有效摧毁预定的军事目标。只有远射程和高精度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最大的威力。1978年12月,美国国防部正式批准“潘兴-Ⅱ”导弹进入工程研发阶段。该型导弹是一种中程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其主要攻击目标是导弹基地、海军基地、指挥和控制中心、飞机场、交通枢纽等。其主要优点是精度较高、射程较远,并可机动发射。1979年2月,陆军与主要承包商马丁·马丽埃塔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1982年6月,“潘兴-Ⅱ”导弹开始试飞。

“潘兴-Ⅱ”为两级固体机动弹道导弹,采用了不少新的技术,如在动力装置中,发动机壳体采用重量轻、强度大的凯夫拉有机纤维复合材料。固体燃料由“潘兴-I”导弹、“潘兴-IA”导弹的聚丁二烯加过氯酸铵加铝粉改为端羟基聚丁二烯高能推进剂。采用惯性制导加雷达区域相关末制导系统等,射程可达1 77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约300千米,速度不低于8马赫(8倍声速),最大速度达12马赫,弹长10.6米,弹径1米,发射质量7.5吨。

“潘兴-Ⅱ”导弹有三个特点。

一是命中精度高。“潘兴-Ⅱ”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和雷达地形匹配末制导两套系统,当“潘兴-Ⅱ”导弹再入大气层飞到距地面大约15 000米的高度时,弹头对向目标,弹头上装载的雷达末制导系统开始工作。雷达不断从地面测得目标图像,并与预先存入制导系统的目标区域参考图像进行比较,确定位置误差,发出适当的指令给舵面控制系统,修正弹道,使弹头准确地击中目标。一旦雷达末制导系统失灵,惯性制导系统将接替工作,继续引导导弹。由于使用了末段制导系统,导弹精度大大提高,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为40米,是当时地对地弹道导弹命中精度最高的。为了保证“潘兴-Ⅱ”导弹的精度,从1977年11月至1978年5月先后进行了5次样弹飞行试验,试验结果很理想,即使目标位于地理上缺少特征标志的沙漠中,命中精度仍然很高,特别是最后一次试验,命中点距目标仅25米,优于军方提出的精度要求。

二是弹头种类多。“潘兴-Ⅱ”导弹有核和非核两种弹头。核弹头有三种起爆方式,即空中爆炸、地面爆炸和钻地爆炸。合理地选择起爆方式,可以增加射程和精度,提高导弹的战斗力。常规弹头能穿透0.6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层,适用于攻击机场跑道等目标。钻地弹头,其头部装有高强度合金钢的外壳,能够以很大的冲击速度钻入土层或混凝土层,在地下爆炸。它对于摧毁地下目标特别有效。在“潘兴-Ⅱ”导弹的早期样弹试验中,穿地弹头曾以每秒610米的冲击速度钻入地下,结果弹头并没有变形,而仅仅有一些小的磨损。由于“潘兴-Ⅱ”导弹精度很高,作为一种战术核武器,它不需要很高的爆炸力,一般为5 000~50 000吨级,增加了在战场上的可使用性。

三是机动性强。它不需要固定的发射场,整个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均可安装于运输车上,导弹随时可以发射。运输车由一辆福特M757型牵引车拖动。导弹及发射装置也可以由C-130运输机或其他大型飞机空运,这就更增强了导弹的机动性。“潘兴-Ⅱ”导弹的发射操作简单,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电子设备,从进入戒备状态到发射,全部操作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

从1983年起,美国在西欧部署这种导弹。至1985年12月,所有由美国陆军控制的108枚“潘兴-IA”导弹全部换装“潘兴-Ⅱ”。由于部署在西欧的“潘兴-Ⅱ”导弹可在4~6分钟内直接命中苏联最高领导人指挥所,因此它虽然是战区使用的核武器,却具有战略武器的效果。

“潘兴-Ⅱ”生不逢时。它问世时,正赶上美苏进行裁减中程导弹谈判。1987年12月,美苏两国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美苏两国关于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与苏联两国应该在条约生效后3年内,销毁全部中程和中短程地地弹道导弹,以及地面发射的巡航导弹,而且以后也不得试验、生产和拥有这些武器。同时,与这些导弹配套的各种设备和设施,也都要销毁。“潘兴-Ⅱ”当然难逃被销毁的命运。条约生效后,美国于1988年10月至1989年7月从欧洲撤回全部“潘兴”导弹,除弹头被改造成核炸弹外,所有的“潘兴-Ⅱ”导弹和仍留存的“潘兴-IA”导弹弹体均通过火箭发动机静态燃烧的方式销毁,最后一枚“潘兴-Ⅱ”导弹弹体于1991年5月也采用这种方式销毁。至此,总数约750枚“潘兴-I”、“潘兴-IA”导弹和大约332枚“潘兴-Ⅱ”导弹尽数“灰飞烟灭”。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之所以最终同意裁减中程导弹,与性能优良的“潘兴-Ⅱ”导弹在欧洲部署有直接关系。

知识卡

火箭助推器

火箭助推器是指用于飞行器起飞或空中加速的辅助火箭发动机,简称助推器,又称加速器或助飞器。它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推力,推动导弹、火箭、航天飞机等迅速达到预定的速度,使飞机减少滑行距离、缩短起飞时间、空中瞬间加速或使冲压发动机达到启动的速度。助推器一般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它通过连接分离机构实现与飞行器本体的连接和分离,完成助推任务后,通常从飞行器上抛掉。飞行器可配有一个或数个助推器。其具体数量、性能和结构取决于飞行器的类型和用途。助推器在飞行器上的配置方式有串联与并联两种:串联的安装在飞行器本体尾部,并联的安装在本体周围。有些导弹的助推器与火箭主发动机制成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