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元昊墓志》:唐代御书手墓志,2001年出土

《朱元昊墓志》:唐代御书手墓志,2001年出土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昊墓志》2001年3月于西安市纺织城南高家沟村出土,全称《大唐故中大夫行盛王府咨议直集贤院朱府君墓志铭并序》,唐天宝十一载刻。墓主朱元昊是唐代的一名御书手。朱元昊墓志盖拓片志文的撰者于休烈,是太宗、高宗时名臣于志宁的曾孙,他承曾祖的衣钵,历玄宗、肃宗、代宗三帝,均为文职官员。朱元昊墓志拓片书者张芬,时任朝议大夫、翰林院供奉等职。

《朱元昊墓志》:唐代御书手墓志,2001年出土

《朱元昊墓志》2001年3月于西安市纺织城南高家沟村出土,全称《大唐故中大夫行盛王府咨议直集贤院朱府君墓志铭并序》,唐天宝十一载(752)刻。此碑为青石质。志盖高、宽均58 厘米。志盖阴刻“大唐故朱府君墓志铭”,3 行,悬针体篆书。志文26行,满行26字,隶书。于休烈撰文,张芬书并篆盖。

墓主朱元昊是唐代的一名御书手。所谓御书手,就是在唐代政府部门中供职的一批专司典籍文书抄录工作的专业缮写人员。他们通常是因为工于书法而被国家雇用,从此踏上了以翰墨为伴的职业旅程。这其中有很多人也许终其一生从事缮写工作,然而年复一年程式化的书写,很难使他们在书法上有所造诣,因而在星光熠熠的唐代书坛中鲜有留名者。所以,《朱元昊墓志》的发现就显得意义非凡,它让我们得以走近一位唐代优秀御书手的生活,去寻迹他五十多年的人生历程。

朱元昊出生于河南一户普通的官宦之家,曾祖和祖父均做过官,而他的父亲则一生未仕,只获得一个大宁郡太守的赠官。朱元昊自幼聪敏,尤精翰墨,这一特长使他在十九岁时获得了丽正殿御书手的职位。丽正殿全称丽正殿书院,为开元七年(719)玄宗皇帝在东都洛阳设置的专门撰集修订图书典籍的机构。开元十三年(725)改名为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丽正殿设置之初,玄宗皇帝亲自选拔了一百位御书手负责文章经籍的抄录工作,年轻的朱元昊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不过御书手仅仅算是一份职业,并没有官阶品级,而日常工作也都是枯燥的抄抄写写。很多御书手一生顶多能谋得个芝麻小官的职位。但朱元昊不同,他从十九岁开始担任御书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官至五品盛王府咨议、散官四品中大夫。一个既无家世背景可仰仗,又没有参与科举考试的青年,仅凭借一己之长而跻身于中层文官之列,这在英雄且论出身的唐代是非常不易的。志文中一连串升迁官职的罗列又岂能道尽其中的酸苦,好在冷暖自知的人生,总有翰墨相伴。朱元昊以御书手的身份进入集贤院后,不管官职如何迁转,始终三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最基础的缮写工作。这当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人生态度,其坚韧、勤勉的个性自不待言,可谓“自卑位不离于书府,通贵名列于王门”。

朱元昊墓志盖拓片

志文的撰者于休烈,是太宗、高宗时名臣于志宁的曾孙,他承曾祖的衣钵,历玄宗、肃宗、代宗三帝,均为文职官员。撰此文时于休烈初任集贤院直学士,他作为朱元昊的同僚而撰写了这篇志文。(www.xing528.com)

朱元昊墓志拓片

书者张芬,时任朝议大夫、翰林院供奉等职。翰林院供奉的职责之一是协助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在日常工作中与集贤院多有交集。因此,张芬为一位逝去的同事书写墓志也在情理之中。明《书史会要》中记载,张芬“善草书,吕总谓如孤松耸身,弱草垂露”。今观此墓志,让我们看到了张芬于草书之外还善写工整秀丽的八分书。志盖上的九个题字则以悬针篆书写就。其竖画落笔尖细而中间略宽,形似柳叶,故又称柳叶篆。细看张芬所书悬针之笔,颇有“弱草垂露”的意味。

朱元昊墓志拓片(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