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选择课程原则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选择课程原则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和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选择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时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二)应用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七)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选择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经过实践检验,应该被证实在中学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校能够按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选择课程原则

根据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和影响课程内容的因素,选择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时应遵循如下一些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选择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是数学科学的基础知识。什么叫数学基础知识?这是一个没有确切定义需要辩证地分析和理解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数学科学的初步知识,即在理论上、方法上、思想上是最基本的知识,而不是指数学科学的逻辑基础。根据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作为现代社会每一个合格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组成成分所必需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第二,为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相邻学科提供工具的数学知识;第三,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数学知识。从以上关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描述可以看出数学基础知识的概念是相对的、发展的。因此,中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数学基础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随着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学还有算术,到60年代,算术全部下放小学,中学则增加了平面解析几何。从70年代后期开始,把过去作为高等学校数学基础课之一的微积分,也将其初步知识列为中学的基础知识。近百年内才发展起来的概率统计学的一些简单知识,由于在现代生产实际中经常用到,也放到中学学习。进入21世纪后,概率统计的一些初步观念,已经提前进入小学、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都有新的进一步变化、发展。

还应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学中常用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根据这一原则选择数学课程内容时,不仅要考虑选用数学中哪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还要关注这些内容反映出来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应用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

数学的源头本来就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实际。在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古代文明国家,由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最早产生了数学的一些初步知识。数学的发展历程,虽然不能说无处不与人类生活或生产相关,但总的来说,最根本的动力依然是社会的需要。而且今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已使得它渗透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无处不用数学,无人不用数学。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确定数学课程内容时,应从有利于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考虑,选择适合于相应学段学习的数学建模、数学实验以及数学应用等方面的课题,同时还要提供抽象出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基础知识的、多样的、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也是体现应用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可接受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所选择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与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相适应。根据这一原则,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的内容,既要确保学生能达到课程目标体系中预定的具体目标,又要适当留有余地,有利于学生追求更高目标,使得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达到最大的发展。

(四)教育性原则(www.xing528.com)

这一原则指的是,选择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该是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重要作用的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求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即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五)衔接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选择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应与本学科已学内容以及后继学习的内容衔接;所选内容之间衔接;与有关的相邻学科衔接。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中学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阶段,前有小学教育,后有大学教育。因此,必须使小学数学、中学数学、大学数学衔接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中学数学内容又涉及数学的多个分支学科,无论是分科编排或是综合编排,都要注意各分支内容的相互联系与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中学教育阶段,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科要以数学作为工具,因此,数学内容还必须与物理、化学的内容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六)灵活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选择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国家规定的所有中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又要有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要求,照顾不同地区的差别。

根据这一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数学课程可以在统一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允许有多种适合于不同地区的数学教材;在中学阶段,数学课程则可以由必修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其中必修课程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满足就业意向有区别或升学系列各异的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

(七)可行性原则

这一原则指的是,选择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经过实践检验,应该被证实在中学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校能够按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目标。

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当课程内容需要做较大调整时,必须先试行一段时间,经验证确实可行时,才能正式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