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攻城克敌,战胜策的关键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攻城克敌,战胜策的关键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攻打城池要耗尽兵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得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在车战中,凡夺得敌方战车十辆以上的,应奖赏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并且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本军战车的行列。这样做才能既战胜敌人,又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是胜在实力,而是胜在谋略。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攻城克敌,战胜策的关键

【提要】

本篇是继《始计篇》计“五事”,特别是从“道”的战略高度揭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条件后,进而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实力的依赖关系阐明只宜“速”,不宜“久”的重要原则。

全篇内容大体分为五部分:

1.指出用兵打仗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而在用兵前必须从军队(数量)、武器车马、粮食等方面做充分准备,不可以轻易用兵。

2.指出用兵出征既有能拓展疆土或保卫领土的有利一面,又有丁壮伤亡、财力消耗的有害一面,故而用兵的重要原则之一便是只宜速战,不可旷日持久,即便机谋稍差,也应速战速决,绝不可依仗机谋高超而持久用兵,以致带来“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的后患。强调只有深刻了解用兵之害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用兵之利。

3.指出凡是善于用兵的人总是注意两点:一是从战略上讲,不使用兵时间持续很长,要“役不再籍,粮不三载”,以免造成国家财力枯竭、民不聊生的局面。二是从策略上讲,重视从敌国补充粮食供给,要“因粮于敌”,以大大减少本国经济实力的消耗。

4.进而提出,不仅要重视从敌国补充粮草,还要重视从敌军那里补充武器和兵员。其办法,一是用物质奖励方法激励士兵奋勇夺取敌军战车,用以武装自己;二是实行优待俘虏政策,使自己的兵员不断得到补充。这样便可越战越胜,越胜越强。

5.结论:“兵贵胜,不贵久”。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1],革车千乘[2],带甲十万[3],千里馈粮[4],则内外之费[5],宾客之用[6],胶漆之材[7],车甲之奉[8],日费千金[9],然后十万之师举矣[10]

【译文】

孙子说:用兵作战的一般规律是,动用轻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征召将士十万,同时还要千里远道运送粮草,至于国内国外的费用,诸如招待来宾使节,补充修饰器械的胶漆之材,供给各种车辆和盔甲等,有能力每天承担千金之巨的开销,然后,十万大军方可起动。

【原文】

其用战也贵胜[11],久则钝兵挫锐[12]。攻城则力屈[13],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4]。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15],则诸侯乘其弊而起[16],虽有智者[17],不能善其后矣[18]

【译文】

以十万大军出征作战,贵在速胜,战争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士卒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要耗尽兵力,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得国家财力难以为继。士卒疲惫,锐气挫伤,兵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招致其他诸侯国乘机入侵,到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不能处理好用兵以后的事了。

【原文】

故兵闻拙速[19],未睹巧之久也[20]。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译文】

所以,在用兵上,只听说有指挥拙笨但却要求战争速决的,从未见有指挥灵巧而要求战事旷日持久的。长久地对外用兵而能对国家有利,这种事从来没有过。所以说,不完全了解用兵之害的人,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用兵之利。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21],粮不三载[22],取用于国[23],因粮于敌[24],故军食可足也。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不再次征兵,也不多次从国内征收军粮。在战争中,他们只从本国取用军用物资,而从敌国筹集粮食,这样,军队的粮食才会够用。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25],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26],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27]。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28]。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29],甲胄、矢弩[30]、戟盾、蔽橹[31],丘牛、大车[32],十去其六。

【译文】

出师需要远道运输,远道运输消耗人力、财力太多会造成国家贫困。在大军集结的地方,必定会物价上涨,物价贵就会造成国家财力枯竭,国家财力枯竭便要加紧向百姓征收赋役。这样,人力耗尽,财力枯竭,就会使国内十室九空。对百姓来说,他们的负担,将要耗去其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七;对公家来说,它的消耗,诸如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补充,以及大牛大车的征调,也要耗去国家财力的十分之六。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33]。食敌一钟[34],当吾二十钟; 秆一石[35],当吾二十石。

【译文】

所以,聪明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境内筹集粮草。因为消耗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粮食;消耗敌国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草料。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36];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37],赏其先得者[38],而更其旌旗[39],车杂而乘之[40],卒善而养之[41],是谓胜敌而益强[42]

【译文】

要使将士们英勇杀敌,便要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士气;要使士卒勇于夺取敌军的物资,便需借助于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夺得敌方战车十辆以上的,应奖赏首先夺取战车的人,并且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本军战车的行列。同时还要善待俘虏,保证他们的生活供给。这样做才能既战胜敌人,又增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43],民之司命[44],国家安危之主也[45]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可旷日持久。所以懂得用兵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战例】

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个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晋国并不靠近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两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是胜在实力,而是胜在谋略。

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息、邓等地,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期,齐国崛起,齐桓公称霸中原,楚国难以再向北扩张。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衰落,这时楚国乘势向黄河流域扩展,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公元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打败了宋襄公,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正当楚国图谋称霸中原之时,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太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实施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动,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早在晋文公刚即位的时候,周襄王的兄弟叔带勾结狄人,周襄王的王位被夺,晋文公及时抓住了这个尊王的好机会,平定了周室的内乱,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周襄王以晋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管理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由于晋文公抓住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晋国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楚国的不安。楚国急于阻止晋国进一步向南发展,而晋国要想夺取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两国结盟,几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宋国因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不甘心对楚国屈服,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实力日增,也就转而投靠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其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向南扩张。晋国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晋楚两国的军事交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多国军队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于是晋文公和群臣商量是否出兵及如何救宋。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救宋既能够“取威定霸”,又报答了以前晋文公流亡到宋国时,宋君赠送车马的恩惠。但是宋国不靠近晋国,劳师远征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而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恐怕难以取胜。晋国的狐偃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晋文公先攻曹、卫两国,那时楚国必定移兵相救,那样,宋国的危险便可解除。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尽管如此,晋国仍认为真正的敌人是楚国,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晋国扩充了军队,任命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一月,将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过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遭到卫国拒绝。晋文公迅速把军队调回,出其不意地直捣卫境,先后攻占了五鹿及卫都楚丘,占领了整个卫地。晋军接着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占了曹、卫两国,楚军却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救。晋文公感到左右为难了。不出兵救宋吧,宋国国力不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出兵吧,自己兵力单薄,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直接与楚发生冲突,会背负忘恩负义之名(晋文公当初流亡路过楚国时,楚成王招待他非常周到,不仅留他住了几个月,最后还派人护送他到秦国)。这时,先轸分析了楚与秦、齐两国的矛盾,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国撤兵,晋国则把曹共公扣押起来,把曹、卫的土地赠送给宋国一部分。楚国同曹、卫本是盟国,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这样楚国就会触怒齐、秦,他们就会站在晋国一边,出兵与楚作战。晋文公对此计十分赞赏,马上施行。楚国果然中计,拒绝了秦、齐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听劝解,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的加盟,使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同时命令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命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子玉对楚成王回避晋军很不满意,他对成王说:“你过去对晋侯那么好,他明明知道曹、卫是楚的盟国,与楚的关系密切,而故意去攻打它,这是看不起你。”楚成王说:“晋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遇到很多困难,终于能够回国取得君位。他尝尽艰难,充分了解民情,这是上天给他的机会,我们是打不赢他的。”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要求楚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并请求增加兵力。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不肯给他多增加兵力,只派了少量兵力去增援他。于是,子玉以元帅身份向陈、蔡、许、郑四路诸侯发出命令,相约共同起兵。他的儿子也带了六百家兵相随。子玉自率中军,以陈、蔡二路兵将为右军,许、郑二路兵将为左军,直向晋军扑去。

子玉逼近晋军后,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派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必须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从宋国撤军。中军元帅先轸提出一个将计就计的对策,以曹、卫与楚国绝交为前提,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同时,扣押楚国的使者,以激怒子玉来战。晋文公采纳了他的计策。子玉得知曹、卫叛己,使者又被扣,便恼羞成怒,倚仗着楚国的优势兵力,贸然带兵扑向晋军,寻求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来势凶猛,就命令晋军后撤,以避开其锋芒。有些将领不理解文公的意图,问文公:“没有交手,为什么就后退呢?”文公说:“我以前在楚国的时候曾对楚王说过,如果晋楚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我是遵守诺言的。”实际上,晋军“避退三舍”(大概九十里)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在客观上“避退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晋军退到城濮后停了下来。这时,齐、秦、宋各国的军队也陆续到达城濮和晋军会师。晋文公检阅了军队,认为可以与楚军决战。这时,楚军追了九十里也到达城濮,选择了有利的地形扎下营,随后就派使者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很有礼貌地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恩惠,所以退避到这里。既然这样仍得不到大夫(指子玉)的谅解,那也只好决战一场了。”于是双方约定了开战的时间。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四月四日,晋楚两军决战开始。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翼军薄弱的部署特点,和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首先向楚军发起突袭,楚军见了惊慌失措,弃阵逃跑,楚右翼军就这样迅速崩溃了。

晋楚城濮大交兵

晋军同时也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左翼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指挥车上故意竖起两面镶有彩带的大旗,非常醒目,远远就可望见。狐毛和许、郑联军一接触,就故意败下阵来。在逃跑时,车的后面拖了很多树枝,树枝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这给在高处观阵的子玉造成了错觉,以为晋军溃不成军了,于是他急令左翼部队奋勇追杀。晋中军元帅先轸等见楚军已被诱至,便指挥中军横击楚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回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退路被切断,陷入重围,基本被歼灭。子玉见左右翼两军都已失败,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中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最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

晋在城濮之战的胜利,首先在于晋国君臣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制定出先胜弱敌、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争取齐秦二国支持的谋略。随后,在决战之时,晋军敢于先退一步,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此外,晋军“知己知彼”,能根据敌人的作战部署,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因而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

草船借箭

208年,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水陆并进,讨伐东吴。刘备诸葛亮去东吴游说,与东吴结成联军,共同抵抗曹操。曹操大军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在赤壁和联军隔江相峙。

诸葛亮足智多谋,遭到周瑜的嫉妒,周瑜一直想找借口杀掉诸葛亮。周瑜虚情假意地派人找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问诸葛亮,两军水战,最宜用何种兵器。诸葛亮不加思索地答道,大江上两军交锋,以弓箭为先。于是,周瑜就乘机让诸葛亮用十天时间造十万支箭。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十万支箭就是不分昼夜,不停地干,十天也不一定能完成。诸葛亮却认为这很容易,三天就能完成。周瑜心想正好借机会除掉诸葛亮,便要求诸葛亮立了军令状,三天之中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受军法处置。

立完军令状的前两天,诸葛亮大摆酒宴,丝毫不见有造箭的迹象。东吴的鲁肃被周瑜派到诸葛亮那里打探虚实。诸葛亮请鲁肃准备几十只船,每只船上都扎满稻草人,同时,还要求船上多备些锣鼓。鲁肃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满口答应了。(www.xing528.com)

第三天,大雾弥漫,江面上什么都看不清。诸葛亮命令士卒用长绳把船连在一起,朝北岸的曹营前进。在靠近时,他命令士兵擂鼓呐喊。由于大雾,曹军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战。他们以为是东吴水军前来偷袭,拼命地向东吴船上射箭,霎时间,箭如骤雨。东吴的船逼得越近,他们的箭射得就越急越密。东吴船上的稻草人身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箭,等天快亮、雾快散去的时候,诸葛亮才下令返航,等到曹军发现中计已经晚了。

鲁肃

草船借箭

北魏与大夏之战

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发生于我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我国南方为东晋政权统治,而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建立的独立割据政权。北魏与大夏便是这众多的割据政权中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魏能够接受汉族的技术与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强大起来。北魏在将自己的势力向南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统一北方。发生于427年的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就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大夏建立于407年。当时,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凉、北魏、后秦等独立的割据政权。夏主赫连勃勃是匈奴人,在建夏之前,曾经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弈于(鲜卑族),谋得后秦骁骑将军的官职,并被没弈于招为女婿。后来,赫连勃勃以在高平打猎为由,阴谋袭杀了岳父,将其领地及手下并为自己的势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夏。赫连勃勃建立政权后,没有将高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以流动袭击的办法蚕食后秦疆土,不断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久,东晋刘裕灭了后秦,赫连勃勃趁势占领了后秦岭北镇戍郡,夺取了长安,在较强的军事力量支持下,其统治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成为北魏的劲敌,阻碍着北魏统一西北地区。

赫连勃勃在其统治得到巩固、疆域逐渐扩大的基础上,决定将国都定在统万城。41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胡汉各族人民十万人筑国都统万城。他驱使人们用蒸熟的土筑城,筑成后他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与高压下,统万城筑成后非常坚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磨)刀斧”。赫连勃勃妄图以此坚城抵御外族侵略,延续其残暴的统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386年,那时,后燕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的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的政权。396年,北魏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久,后燕灭亡,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计划。始光元年(424年)八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机发动了灭夏之战。

始光三年(426年)九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蒲坂,进袭关中、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十余万,掳夏民万余而归,作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这年十二月,北魏军南路奚斤率军夺取了长安。次年正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领兵两万南下,企图夺回长安,恢复关中。两军相持在长安附近。魏主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动用近十万大军再次袭击统万城。五月,拓跋焘率军西进,以三万骑兵为前驱,三万步兵为后继,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器具。北魏军从君子津渡过黄河,至拔邻山筑城修整。原附属于夏的各族游牧民族首领纷纷降于北魏。这时,北魏主拓跋焘改变步、骑兵齐进的原进军计划,决定率轻骑三万以最快的速度直抵统万城,然后诱敌出战,将敌军消灭。对这一决定,拓跋焘部下有所不解。他们认为统万城坚固,敌军必定固守城内,三万骑兵不足以攻破坚城,最好还是等步兵到达后,带上攻城战具,再行进攻。拓跋焘解释说:“用兵攻城,在军事上是下策,是不得已才用的。现在若等步兵、攻具齐备,再去攻城,敌军见我势众,必然据城固守,不敢出战,我军攻城不下,旷日持久,食尽兵疲,外无所掠,反而会形成进退两难之势。因此不如现在以轻骑直抵城下,敌人见我军步兵未到,意必松懈,我再以疲弱示之,诱其出战,必能一举歼敌。再则我军之所以适合采取轻骑决战,以争取速胜,还因为我军远离家乡,又隔黄河,粮草运输困难。以现有的三万骑兵攻城虽不足,而决战则有余。”拓跋焘说服了部队,遂督军前进。

六月,魏军来到统万城。拓跋焘将大部队隐蔽在城北的山丘深谷中,以少数兵力至城下挑战。夏军坚守不与北魏军决战。这时,夏军一将领狄子玉前来投降魏军,并泄露夏军的作战意图:夏主赫连昌已派人调赫连定回援。赫连定认为统万城非常坚固,魏不可能一下攻克,因此他打算于长安战败奚斤后,再回援统万城,到时内外夹击北魏军,将魏军一举歼灭。夏主赫连昌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方针。

恰巧此时魏军中有一犯罪的士兵出逃至夏军内,告诉夏军说:“魏军粮尽,辎重在后,步兵亦未到,宜速击之。”赫连昌听了此话,深信不疑。于是他亲率步骑三万出城迎战。拓跋焘见敌军出迎,喜不自禁。为诱夏军深入并助长其骄气,魏军向西北方向佯作退却。夏军出城追击北魏军。这时,天气突变,骤然刮起东南大风,飞沙满天,雨随风至,赫连昌之军利于顺风追击,便趁势猛攻魏军,形势对魏军很不利。拓跋焘指挥作战,他除派兵正面迎击敌军外,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绕道截断夏军后路,从背后顺风对夏军反突击,将不利变为有利。激战中,拓跋焘身先士卒,虽身中飞箭,仍带伤奋勇杀敌,在魏军的前后夹击、拼死力战下,夏军被杀一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回城,率残部逃往上圭。北魏军乘胜攻下统万城。赫连定却没能攻下长安,听说统万城失守,他也退逃至上圭。北魏军取得了统万城不久,便进军上圭,夏国灭亡。

从统万城之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孙子的军事思想不仅是汉族的军事统帅指挥作战、克敌制胜的指导,而且,在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区域中,也极受少数民族将领的推崇。我们从统万城之战拓跋焘对于攻打坚城的弊端的认识中,从拓跋焘为尽量避免自己军队屯兵坚城而攻不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做出的决策中,都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情形。正是因为拓跋焘对于长途奔袭的弊端有所认识,因此在统万城之战中,他采取了诱敌出城的策略,争取了速战速胜,抓住了敌人援军未到的有利时机,以速战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既避免了攻坚战,又避免了受到敌军的内外夹击,可以说是运用孙子兵法(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范例。

反观夏军之失败,仅就其军事统帅而言,赫连昌指挥作战的失误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北魏军第一次越过黄河袭击统万城之后,夏军仍没有注意加强黄河天险一带的战略防御,反而分散兵力屯兵坚城去攻夺长安,使北魏有了发动袭击统万城的机会;在北魏军逼近统万城之时,赫连昌在没有认真分析出城速战对于敌我双方利弊的情况下,临时改变以逸待劳、固守待援的作战计划,轻率出城迎战,结果造成兵败城破,丧师灭国的遗恨,其教训值得后代兵家深思。

【注释】

[1] 驰车:我国古代作战用的一种大型战车,因驰骋轻快,又叫攻车或轻车。千驷:我国古代战车,每辆均用四匹驾马,故曰驷,也就是乘。千驷既可以指战车千乘,也可以泛指战车众多。

[2] 革车:我国古代作战用的一种装载各种军需品的辎重车。

[3] 带甲:甲,这里是指的戎衣。古代的戎衣多用皮革或金属物质做成,所以叫作“甲”或“甲胄”。带甲,就是穿着戎衣。十万:这里泛指军队数量众多。

[4] 千里:这里泛指路程遥远。馈:赠送。馈粮,即运送粮食。

[5] 内外之费:国内国外的各种费用。

[6] 宾客之用:招待来宾、使节的费用。

[7] 胶漆之材:修饰器械的材料。

[8] 车甲之奉:奉,这里指供应。车甲之奉,即指对车辆、甲胄的供应。

[9] 千金:这里泛指费用高。

[10] 十万之师举矣:十万,这里泛指军队数量众多。举,出动、发动。

[11] 其用战也贵胜:其,代词,指十万之师。用战,用以作战。贵胜,这里是指贵在速胜。

[12] 钝兵挫锐:钝,这里为“弊”。锐,锋锐。这里指的是士气旺盛。钝兵挫锐:就是指兵疲气沮。

[13] 力屈:屈,弯曲,引申为“竭,尽”。力屈:就是指人力消耗殆尽。

[14] 暴师:暴,暴露。暴师,指在外用兵。

[15] 殚货:殚,竭尽。货,财货。殚货:指财力枯竭。

[16] 诸侯乘其弊:诸侯,这里泛指各诸侯国。弊,弊端、弊病、弱点。乘其弊,指乘兵疲气沮、财力枯竭的弱点。

[17] 智者:智能高超、足智多谋的人。

[18] 善其后:指处理好用兵以后的事。

[19] 拙:笨拙。

[20] 巧之久:巧,灵巧。巧之久,指因用计灵巧而能使用兵持久。

[21] 役:这里指服兵役。籍:登记在册。役不再籍:指不再次登记服兵役。

[22] 粮: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征收粮秣。粮不三载:指征收粮秣不超过三次。

[23] 用:指军用物资。国,指国内。取用于国:指从国内取得兵甲、战具等军用物资。

[24] 因:依托。敌:敌国。因粮于敌:指依托从敌国取得粮食供应。

[25] 贫于师者远输: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指的是由于远道运输而导致国家贫困。

[26] 贵卖:卖,买卖。贵卖,指物价上涨。

[27] 丘役:丘,丘赋,中国古代按田亩征收的军赋。役,兵役、劳役。

[28] 中原内虚于家:中原,这里泛指国内。内虚,内部空虚。家,家庭。中原内虚于家,指国内十室九空。

[29] 破车、罢马:破车,指兵车破损。罢,通“疲”;罢马,指马匹疲惫、羸弱。

[30] 甲胄:甲,这里指古代士兵身穿的盔甲;胄,指古代士兵头带的一种用金属物质制成的军帽。

[31] 戟盾、蔽橹:戟,古代的一种将戈与矛合二为一的兵器。盾,盾牌,古代战车上用以防御兵刃和矢石。蔽,这里是指古代战车上用来遮蔽风雨的车蔽。橹,古代作战用的一种大盾。

[32] 丘牛:大牛。

[33] 智将:聪明的将领。

[34] 一钟:我国古代的一种量器,一钟等于六十四斗。

[35] 秆:同萁, 秆即是豆秸。石:重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

[36] 怒:这里是指的怒气,愤怒的情绪。

[37] 已上:已,同“以”,已上即“以上”。

[38] 赏其先得者:赏,奖赏、赏赐;先得者,指首先夺得战车的人。

[39] 更其旌旗:指更换战车上敌军的旗帜。

[40] 车杂而乘之:指派出自己的战士夹杂着乘坐。

[41] 卒善而养之:指使被俘的敌军士兵得到善待和安抚。

[42] 胜敌而益强:既战胜了敌人又壮大了自己。

[43] 知兵:懂得用兵。

[44] 司命:掌握命运。

[45] 主:这指的是“主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